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教学区项目由TJAD建筑设计四院江立敏院长团队主持设计,于2020年在国际竞标中拔得头筹,于2021年施工交付完成。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是由衢州市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联合办学的重要载体。项目位于衢州高铁新城智慧小镇,基地面向衢江及滨水湿地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环境。
科研教学区位于校园的核心区域,主要为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提供研究、教学、生活及配套设施,总面积13W平方米,其中地上9W平方米,地下4W平方米,功能主要包含科创培训楼(A、B、C、E)以及图书馆(D)。
▲总平面图
01
设计理念
| 因形就势——基于丘陵地貌教育群组建筑设计实践
项目用地为丘陵地貌,现场地势高低起伏,基于场地标高进行总体设计,原地势较低处设置景观绿地以及水面,地势较高处布置建筑群落,建筑布局以小体量建筑为主,打散融入场地环境中。
必须设置的停车场集中设置,并作为地形干预的设计手段,巧妙化解场地高差。集中设置的地下室必然带来土建工程,自然在其上部设置较大体量建筑,与小体量建筑形成对比。
建筑设计以平台、廊桥为主要设计语言,消解建筑体量,并可与不同标高地表层自然连接。
▲形体生成
▲设计理念:因形就势——基于丘陵地貌教育群组建筑设计实践
对场地丘陵地形地貌赋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台阶、坡道、廊桥、建筑以恰当的语言对场地形成回应,与场地景观融合为一个整体。
▲绿谷人视图
| 互联共享——多维度平台联系各研究组团
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定位是以博士生、研究生团队为主体的高层次研究院校,鼓励不同科研团队间高效互联与学科交叉协作。设计通过多个层次的空中连廊将各个科研单元串联为一个整体,为师生提供风雨无阻随时随地的共享交流场所,增强不同专业师生见面交流的可能性。
▲设计理念:互联共享——多维度平台联系各研究组团
建筑形体的旋转错动创造了多层次的平台系统,赋予园区各个维度的观景体验。串联各层的楼梯坡道提供了丰富的游园路径,营造出生机勃勃的园区环境,形成高科技环境中的社交集群,激发园区的活力和创造力。
▲平台小鸟瞰图
02
单体设计
| 科创楼ABC
建筑通过旋转、进退的设计手法,以平台、廊桥为主要设计语言,消解建筑体量,并与地形高差相得益彰,相互呼应,与丘陵绿谷取得良好的对话,创造舒适宜人的园区环境。
建筑采用分层设计的手法,各自然层可与自然场地取得平接关系。自然层方向根据等高线方向进行偏转,创造更大的屋顶平台和生动的建筑形象。
▲科创楼B人视图
▲科创楼B人视图
▲科创楼A室内图
| 图书馆D
图书馆D位于绿谷尽端,以拾级而上的屋顶花园将绿谷景观引入建筑,二三层的屋顶平台提供了欣赏校园核心景观的最佳场所。
▲图书馆D小鸟瞰图
面向水面图书馆D采用玻璃幕墙+遮阳百叶的立面语言,提供师生开阔明亮的读书环境。图书馆D与科创楼E均采用柔美的曲线型形体,顺应等高线走势,塑造灵动柔和的园区空间体验。
▲图书馆D玻璃幕墙与遮阳百叶
▲图书馆D、科创楼E人视图
| 科创楼E
在场地低标高处建设地下室,自然化解场地高差,并形成E楼的建筑基座,地下空间也因此可以自然通风采光,从而获得良好的建筑内部环境。
▲科创楼E人视图
建筑端部采用逐层悬挑的设计手法,配合建筑柔美的曲线,取得了强烈的建筑动势,并与场地景观高差取得内在秩序的统一,校园环境因此协调有序。
▲科创楼E人视图
▲科创楼E人视图
▲科创楼E室内图
▲科创楼E室内图
03
结语
消除建筑体量,强化建筑与景观的对话,是本次校园设计的内在核心秩序。对各个自然层之间关系的处理贯穿在各个建筑单体中,建筑群落因此具备整体统一的内在秩序。
目前,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教学区已完成施工交付。本项目与南侧的产业园区共同组成的智慧小镇,未来将成为衢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大本营,对衢州经济转型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南侧鸟瞰图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衢州高铁新城智慧产业园(四期)项目
建设单位:衢州市智慧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浙江省衢州市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年
竣工时间:2021年
项目总负责人:江立敏、连津
建筑:高亢、王艳、李培、李宽、孙天元、杜伊卓、陆文虎
结构:胡广良、吴玉全、何忻炜、陆奕、沈葵、代崇民、柴祖尧、赵安康、郭兆宗
给排水:张宝娣、袁方、金伟格、唐玉艳
电气:顾玉辉、罗颜、王胜、陈政伟、蔡猛龙
暖通:吴虎彪、禹小明、刘初名
景观:何强、肖鸿、张杰、李莉娟、詹丽雯、周耀辉
施工:中建一局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