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中心是任何人都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凯文林奇”
政务、社会、市场、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赋予集美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不仅仅是一组建筑,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市民、建筑、广场、中央公园、杏林湾滨水景观带……政务服务中心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位置和体量,对新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1
秩序的产生
基地位于新城诚毅大街南端主轴线起点,杏林湾路交叉点的关键地带。南侧是杏林湾营运中心和嘉庚大剧院,西临诚毅科技馆,东临新城豪生酒店,是新城核心区规划中最具中心标志性建筑和最重要的城市空间节点。
△ 区位图
借鉴嘉庚主建筑群“一主四从”的布局方式。建筑群顺应地势,沿杏林湾路展开,东西长约300米,正对新城市民广场呈对称式布置。主建筑是12层的政务办公楼。顶层设有新城规划展示大厅,在中式大屋盖的遮蔽下,可以俯瞰整个新城核心区,具有强烈的统帅性和地标性。两侧分别设置政务办事接待中心和新城政务信息中心。
△ 政务服务中心主楼
△ 政务服务中心辅楼
三者品字形布置,呈环抱之势,面向市民广场,衔接岛内的主路——杏林湾路在这里下穿,上方的市民广场向南一直延伸至杏林湾滨水景观带和园博苑。建筑群背后是中央公园,山体高约50米,顶部的集美塔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政务服务中心的帽檐上。
△ 政务服务中心与集美塔
02
服务的平台
公共与开放,设计的初衷就是打造一个开放兼容,集约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集美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了规划、建设、人力资源、审批服务等相关的行政、管理、服务的十多个办公部门,为台、港、澳、外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以“便民、高效、公开、廉洁”为服务理念,探索完善的服务体系。信息中心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拓展了“一站式”服务的维度。
交通条件支撑了服务平台建设。地铁出口位于基地西侧,其与核心区其他公共建筑在地下相连通。南侧的市民广场大平台高出城市道路杏林湾路,其下方是公共停车场,容纳近1000辆机动车。东侧作为办公人员内部入口,基地内利用场地南北高差,设置内部机动车库。公共化立体交通为来访者提供良好的通行体验。
△ 立体化交通
03
文化的载体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政务服务中心不仅代表了集美区政府的公众形象,更是新城对外展示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它的设计是有机的、开放的,它植根于集美的特殊环境和地域文化。
为了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政务服务中心建筑群整体延续传统的嘉庚建筑布局模式和建筑风貌,对称的主从关系布置、半围合的空间具有强烈的场所感,红白相间的色彩基调以及中式大屋盖,都充分解读了集美地区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从而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而建筑间的风雨连廊,入口处的门头装饰,以及局部的山花处理等等,又在细节上催生出对地方传统民居文化的回忆。充满人文气息的设计配以匠心独具的工艺,为集美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创造出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 细部设计
04
活力的核心
政务服务中心涉及的区域包括政务服务、市民广场、艺术中心、商务中心等综合规划,结合诚毅大街南段景观轴,中央公园,杏林湾、园博苑景观带,大面积的城市公共广场,景观绿地,商业街以及公共性文化服务设施,承载了集美新城重大公共性活动,是新城最具活力的场所。
活力同时来源于生活,规划的开放性与公共性保证了市民共享。通过公共性服务平台、周边业态组合与基础服务设施相结合,复合化的建筑群空间功能组织,交通性、景观性要素附加等等,创造出更多的户外互动,公共聚集的场所,拓展出多元主体参与的市民文化活动,同时在场地以及空间环境中植入地域性文化特色,形成独居魅力的城市窗口,从而激发城市的活力。
△ 实景鸟瞰图
05
基于嘉庚建筑的新探索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治展示的窗口,在适应新城空间格局调整的同时,也需注意其城市象征意义和精神功能。集美的历史传承以及核心价值观是嘉庚文化,而嘉庚建筑是嘉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和语言,是集美和厦门的特色。
政务服务中心在设计上延续历史风貌的精神表达,但传承不是复古,设计首先保留嘉庚建筑的秩序性和精神化要素,例如展开式布局,中轴对位等;其次从传统、地方、民族化的内容和形式中找到新的立足点,从材料和色彩着手,通过闽南当地的浅灰色花岗岩、橙色釉面嘉庚瓦、闽南大厝的红砖文化,这些饱含着浓郁地方文化韵味的材料,经过挖掘、解构、移植等手法,重新演绎嘉庚建筑的新形象,最终增强了新城居民对集美新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厦门集美区政务服务中心
项目地点:福建省厦门市
设计时间:2010.10
建成时间:2014.08
占地面积:65039 平方米
建筑面积:124070 平方米
获奖情况: 2018年厦门市建设工程鼓浪杯奖(市优质工程)银奖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王文胜
建筑专业:黄平、马溪茵、奚秀文
结构专业:耿耀明、奚震勇、邹城
给排水专业:李意德、潘若平、茅德福
暖通专业:常爱青、杨木和
电气专业:王坚、廖述龙、孙立安
建筑摄影:马元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