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天的喧嚣逐渐远去,光与电的盛宴开始成为这座城市主角。
脱去朝九晚五的刻板,每个人不再是商业机器上的环节,伴随着自我的回归,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小时代,把握属于自己的话筒。
迷迪会就是这样的话筒所在,在石材外墙的衬托下,这个带有20世纪工业风格建筑显得颇为宏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筑中多达20个的方形玻璃窗,紫色、黄色、绿色、蓝色……如同调色板一样的拼花玻璃窗背后,是怎样的世界?
终于找到了出口,当我们将视觉聚焦到建筑中间的方形门框内,门厅墙上一串深紫色几何图形在留白的空间中营造出了某种特定的意境,是叶子?还是水泡?还是花瓣?让人怎不想一探究竟?看似朴实的工业时代建筑皮肤下,蕴含着时尚的生命活力,岂不正是广州增城这座工业新城的写照?
最显眼的,“还是MiNt CLUB”中的“i”,它代表着话筒,也代表着自我,也折射着夜店文化的变化,绚烂、刺激的环境逐渐让位于个人互动和需求。
踏进大门,仿佛置身透明的水底溶洞,周围层叠的不规则圆形几何镂空墙板仿佛围绕着溶洞的水波,流动而又随意,这样的风格一直延续到一楼的舞台大厅,围绕着T型舞台和DJ台,大厅中的散台与卡座依次排开,但是更吸引人的是充斥着整个空间的不规则几何图形,在光影的营造下,既满足了空间造型的需要,也满足了功能的需要,从背景灯,到LOGO墙,到酒桌,到扶手,是与现有秩序的冲突?还是对我们某个梦境的实现?也许,这就是属于声光电世界的,真实而又不真实的。
与造型相比,设计师更加注重的是科技互动在空间气氛中的参与,当音乐与光影同步,在斑驳的片段中,每一个散台或者卡座,都成为了属于你的空间。
属于夜的文化是多样的,这也许就是夜之所以吸引我们的所在,在大厅的激情与绚烂之外,二楼的包房则要冷静许多,上得楼来,属于金色与玻璃的专属冷峻色调逐渐取代了楼下颇为活跃而五彩的背景色,金属的气泡造型在楼梯拐角处不着痕迹的完成了这个过渡。
与大厅服务模式不一样,在包房的设计中,低调、华丽又有内涵的空间颇有进入殿堂的感受,这个空间专为年龄层次和消费能力更高的夜店消费人群打造,不管是沙发音乐、还是明信片式的包厢气氛营造,还是随处可见的金属色调,在这里,光影的效果完全让位于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只有墙面上偶尔出现的金属水滴空间造型元素和石材扇形造型元素,还依然延续着这座迷迪之城的后现代特征。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