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置:长春市高新北区设计时间:2009-2011竣工时间:2012设计面积:10.8平方千米
项目源起
01. 场地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下游,荷塘散布,拥有良好的河塘湿地景观资源;02. 村庄无序发展、基础设施缺乏,河道挖沙、垃圾填埋场和灰渣堆场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表现出城郊地区十分典型的生态恶化、无序建设等问题;03. 场地面临城市扩张、水利堤坝、跨湖大桥等多项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威胁。
自然板块遭受挤压、侵蚀、割裂的趋势明显。
局部场地原貌
设计导向
地块保留了较好的湿地自然环境,但风貌较为单一、常见,并不具备突出的湿地特色或生态价值,而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与城市紧密相连,是非常宝贵的自然空间。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和丰富性、为市民创造回归自然的场所、实现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是公园规划设计的首要目标。
其次,场地西部、南部的污水、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通过积极的人工正向干预进行生态修复,使得场地重新焕发生机,是设计思考的另一重点。
总平面图
基于对场地特征的把握,设计确定以原生环境保护与修复为导向,丰富公园山水空间和植物种类,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并融入休闲、科普功能,使公园可赏、可用,建立“城湖交融”的美好共生关系,达成大型湿地公园生态价值与游憩价值的最佳结合。
设计实践
【一】应保尽保,重塑公园山水空间
设计首先保护现有池塘、湿生水生植物及大树,将原生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的基石。设计对水体、植物、地形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叠加,研究地形处理方式的不同适宜性范围,依自然之理,顺自然之势,开湖又兼叠山,构筑富于变化的公园山水空间格局。
长岛
设计利用河湖之间的堤坝,“弃直取弯”,模仿自然山势设计“长岛”,既满足了水利功能,又成为山水空间中的“脊梁”,为整个湿地公园营造绿色山体背景,构筑“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山水空间关系。
柳堤
设计保留原有村道两侧的旱柳,结合地形改造,使其成为湖面上绿树成荫的“柳堤”。长岛柳堤于山水间形成了自然的空间划分,极大的丰富了场地的空间形态,原有单调空旷的场地变得层次丰富、开合有致。
荷塘
丰富自然山水空间的构筑营造出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由此保留并极大地丰富了基地的生境类型和植物种类。
【二】积极地人工干预和生态修复重现碧水蓝天的自然美好空间
针对现状场地南部垃圾、污水、粉尘污染严重的情况,规划进行积极的人工干预,主要通过工程湿地污水处理与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绿,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
【三】沟通湿地水体与城市河网、中水系统发挥湿地的生态和调蓄功能
公园湖面面积近4.2平方千米,补充水源是日常维护的重要内容。公园除利用河流补水外,还将整个开发区的雨水收集至三条水渠,分别从公园的北部、中部、南部注入湖区。此外,将公园西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引入工程湿地,净化后流入湖区,集约利用城市水资源。
【四】注重本土自然植被群落的营造以高绿量低维护理念进行绿化种植设计
依托从水体到山体的地貌梯度,设计以丰富的本土植物材料营造自然群落,有效增加了区域绿量。自然的植物群落配置不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也降低了公园日常维护的消耗。
【五】大型市政工程设施生态化设计与公园自然空间良好衔接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公园区域内将建设跨湖大桥和伊通河防洪水利工程。对于市政工程可能对地块产生的生物通道割裂、地面硬化、景观环境破坏等不良影响,设计者与桥梁、水利各专业设计人员及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实现了大型市政设施的生态化设计。
跨湖大桥
【六】自然环境中融入休闲、科普功能为市民创造回归自然的美好空间
柳亭
公园合理布局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为市民创造游赏、休闲、健身、展览、节庆活动等丰富的活动空间,并开展植物认知、湿地净化展示等科普教育活动。目前,北湖已举办冰雪节、雕塑展、油纸伞、风车文化旅游节、草莓音乐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游赏活动,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体验文化的一处充满活力的湿地公园。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东北地区第一个以生态修复为先导的城市湿地公园,于2012年建成开园,经过多年的持续营建维护,已形成了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风景优美的公园风貌,碧水蓝天,飞鸟翱翔,曾经的荒弃污染之地,已经成为美好的城市绿洲。
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14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12月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美好的生态环境也极大带动了长春高新北区的经济发展,新区已成为长春新的投资建设热土,真正实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