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深圳作为中国城市化的样本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根据2017年底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的统计,全市现存城中村数量为1044个,覆盖超1000万人口。
建造密集的城中村虽然道路逼仄,配套设施不完善,但生活成本低廉,社群邻里关系紧密,充满活力和生活气息,为初到城市的务工者和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栖息落脚之地,是城市发展弹性和包容性的载体。
城中村的治理和更新改造几乎成为深圳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议题。
2019年10月欧博设计在“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上寮农批市场城市更新项目竞标”中拔得头筹,赢得107国道沿线重点更新项目。
▽ 场景模拟
纵贯中国南北的大动脉107国道是支撑深圳城际交通的主要通道。国道贯穿深圳西部,沿线经过的区域记录了深圳从开放初期到步入现代化的历程。城市肇建之初的粗放开发和无序成长逐渐成为今天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在大湾区的整体战略下,107国道宝安段被寄予希望成为优势产业密集的“科技创新走廊”。
▽ 湾区科技创新走廊
上寮农批市场正位于107国道沿线的重要节点,广深公路和创新路的交界处,周边以居住和工业用地为主,商业功能缺乏,广深公路双向16车道对城市空间造成了“割裂”。
城市更新拟拆除占地约2.5公顷的老旧农批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逾十七万平米的城市综合体,而场地周边的上寮村将被完整保留。
▽ 更新指标
►
克制与激进
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方面采用温和克制的更新策略,农批市场承担了区域内重要的民生需求,充满活力,也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更新改造在契合城市远期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延续了原有城市肌理,以城市广场和街区型开放综合体的理念连通了周边的两座城中村。
▽ 城市环境分析——
形体生成
在塔楼与裙房的关系上,经布局与形体的反复推敲,项目团队敲定了更为激进的“复合裙房+模块单塔”空间组合:裙楼西南角局部抬升,内部囊括了可独立运营的酒店;办公塔楼位于东北,近两百米的单塔布局塑造地标效应,更好的平衡了产权、邻里、效率与成本等关键因素。
▽ 场景模拟
►
机制与肌理
社区调研中,周边居民对农批市场的活力再现充满期许,而对购物中心的封闭集中倍感疏离。
重振社区生活和保留场所记忆成为了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街区记忆综合体”的概念延续了昔日农批市场的动线,空间布局上回应了现有的城市肌理与网格逻辑。
▽ 更新前后(点击查看大图)
更新地块东侧作为广场被归还市民,村口路径、社区牌坊、集市主轴、街心广场等等上寮历史记忆符号被保留并重组再现,共同刻画了场所的过去和未来。
▽ 更新前后(点击查看大图)
►
复合与缝合
开放式街区与集中型商业相辅相成,不仅服务于社区同时面向城市开放。两种运营模式是商业机制上的互补,共同提升综合体的全天候活力。
▽ 更新前后的内街空间
多样业态的复合叠加与城市界面的新旧缝合,试图保存街区生活和记忆,以新的商业功能和生态激活“上寮村中城”,而非平添一个”宝安城中村”。
▽ 功能复合
未来国道将规划为复合结构,货车下行,主车道宽幅减少,增加绿化带。农批市场更新区域也将呼应国道远期的绿廊规划,整合周边已有的景观绿化肌理,实现城市绿脉的衔接缝合。
▽ 绿脉缝合
▽ 实景合成
▽ 效果模拟
契合四大功能板块的场所特质,烘托出差异化的入口形象,营造生动交融的城市界面。
▽ 寮兴路界面
▽ 寮丰路界面
▽ 元岗路界面
▽ 裙房界面
上寮农批市场城市更新项目基于保留城市肌理和场所记忆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周边居民的既有生活方式,对现有空间进行多元复合式重组与升级改造,实现了尊重每一寸土地、尊重城市的每一个人。
项目名称:
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上寮农批市场城市更新项目
主创团队:
陈凡、涂文铎、杨梓勋、谢伟杰、王德锋、周毅强、黄鹏强、张衍凯、孙幸远、马皓天、杨雅雯
项目总控:
白宇西、谢雨清
专业支持:
何远明、叶绍展、罗荣灿、蔡定志、凌亮、江慧萍
运营团队:
沈娟、冯达宇、钟柳平
特别鸣谢:
冯越强、林建军、杨光伟、郭晓黎、黄用军、黄煜
欧博设计深耕城市更新领域多年,凭借规划、建筑、景观、结构、机电五大专业的“集成一体化”优势,近来完成了一批高标准的更新项目设计,以持续性的研发与实践活跃于粤港澳大湾区。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