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无锡伯渎河公园
位置:江苏 无锡
设计公司:EADG泛亚国际
项目地块蜿蜒长达3.7公里,坐拥便利的地铁交通(开发中)和丰富的景观及人文资源,是城市级滨水公共空间,因此EADG提出了“梦回伯渎,七里画廊”的设计愿景,希望通过景观的打造,再现古时的运河文明,描绘出七里如画的美好场景。在新时代背景下,这处运河空间被重新定义为“城市的第四场所”(除居家、办公和一般商业消费空间外的场所),连接生活场所、产业场所和文化场所,让市民享受到居家般的舒适自在、自然中的生机妙趣。运河生态空间完成TOD-EOD的新升级,解锁产业价值,提升社区品质,引领新城混合开发。本案依托滨水开放空间与城市道路空间,在河岸打造特色慢行系统,以互动共享为特色,构建通达便捷、活力开放的道路交通体系,建成后将其纳入新吴区绿道系统内。设计团队从人的需求出发,将蓝绿基底与服务功能结合起来,形成“两岸两区多景点,龙首凤尾迎伯渎”的景观结构,通过重点打造、多点布局、友好开发的设计措施,打造出一个全龄化、全时段的开放空间。尤为特别的是,以往无锡的河岸改造,多是经典江南水乡的风格,但设计采用了比较现代感、艺术化的
景观设计,又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典故的理解,将泰伯文化元素注入现代设计中,因而显得别具一格。
因地块狭长,且被市政路与伯渎河道切割,伯渎河公园的地块缺乏整体性,东西沿岸或是南北两岸的连续性都较弱,因此设计师首先加强了各个地块空间的串联。地块的东西两段各修筑了两座桥——以“凤”为意向的凤鸣桥、以“龙”为意向的揽月桥。它们通过绿道“吴梦浮步”相连接,修补了南北两岸的割裂状况,提高河岸各处的可达性。目前,西段端头的揽月桥已经建成。它横跨了泰伯大道、公园绿地、伯渎河水域三个层次的界面,无缝链接起现有的泰伯体育公园及泰伯广场、和伯渎河南岸未来酒店区域,有效加强了各个地块之间的联系。桥梁在形态上运用龙与月的元素,形成龙腾青天揽明月的景象,连栏杆的设计也模拟了龙骨的意向。密集的景观节点设计,是项目的一大特色。一来,现存的功能设施无法满足社区的文化和体育需求,因此打造可跑、可游、可玩的共享空间,有助于提升滨水空间的活力;二来,伯渎河西段的面宽较窄,通过连续的、变化的节点设计,可以避免纯线性空间的单调性。节点设计,融入对城市文化的理解。本案以时间线为顺序,将泰伯三让、吴歌今说、凤鸣三千、以歌为教、梅林芳踪等典故,结合了建筑小品、书法雕塑等要素,融入整个景观体系中,点缀出七里画廊的美好场景。
节点设计,重视漫步中的体验感。设计团队在沿岸和场地中,设计了一条可跑可游的4米宽的漫道“吴梦浮步”,以便将所有节点串联。场地之中,塑造连绵起伏的地形,作为河岸的天际线,巧妙消化了场地中的原始土方,增加了行走的趣味感。参观者在行走中,可谓越走越惊喜——有时绿道会通向丘陵坡,有时则是朝向水面台阶。而每过一个季节,植物就会有所变化,营造出彩色的河滨空间。基于全龄人群的需求,是设计的重要原则。这里不只为了在附近生活和工作的青年人而创造,也是老年人和孩子的天地。鲸鱼坊就是一处亲子乐园区域,提供室内和室外活动空间,让孩子们能尽情玩耍嬉闹。其建筑形体如同一头探出半身的鲸鱼,广场铺地采用波纹图案,又通过坡道、楼梯元素连接起上下高差,从而形成一个可探索的游戏场所。而至德驿站则是兼具书吧与服务功能的安静场所,设计师考虑到与环境的融合性,采用浅色的清水混凝土和轻盈感的白色钢结构来组成,还设置了一处可互动的镜面时钟。
保留公园本底,伯渎河及沿岸近年来经过一轮整治,现状生态良好,植被资源丰富,北侧留有若干个公园。设计将原本的公园保留下来,并通过增加一些新的功能设施,实现游憩休闲、健身运动的功能,并通过绿道进行串联,使其更加有机地融入整体
中。伯渎河西段有一座老旧的双曲拱桥“坊前桥”,是无锡特色的桥梁类型。最终设计将它完整保留下来,在偏现代的
中显得更加独特,形成历史的趣味。双曲拱桥旁边是一片香樟林,原是农民的苗圃,设计团队提议保留下来。整个伯渎河公园,唯有这一块高耸的景观密林,与低矮的草本植物形成对比,从而营造出一种舒朗的滨水格局。
无锡伯渎河公园实景图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