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将重塑园区空间格局与游览体验,在时光长河中留下刻度与烙印,塑造三星堆文化的新地标。
感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在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全球征集中胜出。联合体提交的2号方案成为最终中选实施方案。该方案由中建西南院团队原创设计,联合体方矶崎新+胡倩工作室担任项目顾问。项目目前正在深化设计阶段,预计2022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动画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背景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古蜀文化距今4800年,遗址出土众多国宝和数以万计精美文物,三星堆文物展现出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中国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其繁复的工艺、 独特的造型和宏大的形体,反映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青铜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重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2019年11月三星堆遗址的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重新启动,不断有新的考古成果并有文物重器出土,三星堆遗址考古进入新时代。现有的两个展馆,共计1.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已无法容纳新文物展示,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计划提上日程。此次概念设计规划用地范围位于遗址核心保护区东北角,总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新建博物馆及游客中心总面积约54400平方米,建成后的新博物馆将与现有的一、二号馆共同组成三星堆博物馆群,打造展陈形式多样化、现代化的世界级专题性博物馆。
设计理念
1.1 “望”——总图布局时空对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园区距成都40公里,位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园区内部植被茂密,水系环绕,游客中心,一号馆,二号馆,研学馆,文创馆,文保中心等建筑散布其间。
▲园区现状航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总图布局上,设计选择化零为整的策略,将博物馆新馆与游客中心一体化设计,自西向东分别布置库区、展区、游客中心,新馆三个体量单元向西南方向旋转,朝向三星堆遗址区方向,将遗址公园尽收眼底,形成博物馆与“遗址区”之间的时空对话。
▲博物馆体量与遗址区的时空对望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体量生成分析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1.2“堆”——体量生成堆列三星
古蜀王国城墙遗留下来的三个起伏相连的堆状遗址和北面新月状的月亮湾台地,形成“三星伴月”景观,“三星堆”由此得名。
▲鸟瞰博物馆群©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将老馆经典的螺旋曲线外墙延续发展,作为三个堆体外形和空间的控制曲线。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态,建筑消隐的融入场地,与对面一号馆斜坡形体左右呼应,建筑形成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三个堆体的平面控制线延长相交于一点,平面夹角呈现严谨的几何逻辑,生成独特的形体韵律。
▲二号老馆的表皮延伸到新馆的堆体立面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星伴月”的建筑地景化诠释©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在“显”与“隐”、“新”与“旧”、“分“与“合”之间,寻找巧妙的平衡点,以恰当的姿态回应园区复杂的建筑现状和场地文脉。
▲倾斜的覆土屋面与现状1号馆斜坡相呼应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3“眼”——公共空间古蜀之眼
▲古蜀之眼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时空螺旋序厅”,环形的青铜楼梯环绕青铜大立人螺旋向下,与二号馆环绕青铜神树螺旋向上的中庭遥相呼应,向下探秘古蜀之源,向上展开未来之旅,“应天接地”,形成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与传承。
▲“时空螺旋序厅”©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仰望时空螺旋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俯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圜流古今剧场”,游客可观赏一场来自古蜀先民的情景短剧,也可透过“眼睛”,驻足欣赏老馆与遗址的景色。
▲现状二号馆(老馆)的螺旋中庭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寰流古今剧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和青铜遮阳板,堆体部分采用干挂米黄石板,虚实对比,形成三星堆标志性的“古蜀之眼”。
▲建筑立面构造层次©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4“展”——展陈空间灵活布局
新馆共三个堆体,东侧两个堆体为展陈空间,西侧一个堆体为后勤库区。
穿过游客中心向西,进入时空螺旋序厅,螺旋楼梯环绕尺度放大6倍的青铜大立人雕塑,让游客切实感受古蜀文明“沉睡千年,惊醒万众”的震撼。自序厅开始,通过设置灵活的观展流线,游客既可以通过“一笔动线”连续参观全部展厅,也可选择参观特定主题展厅。
观众依次进入“古城古国”展厅,“古蜀文明交流”展厅,“考古发掘历程”展厅,参观完一层后,通过螺旋楼梯,进入二层 “圆形剧场“观赏情景短剧,再参观“艺术、神话与祭祀”展厅,”文物重器专题“展厅,”新考古成果“展厅。
文物重器,青铜神树©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观完二层,观众通过螺旋楼梯可直达地下一层,游玩儿童乐园、或聆听学术报告。新馆临展厅位于展区最西侧靠近库区,相对独立,便于管理和快速换展。
新馆共6个常展厅和1个临展厅,展览面积1.8万㎡。结构设计采用钢桁架楼盖,保证展厅为均为灵活无柱,可分可合的开敞空间,设备管线布置于空腹桁架层,实现设备、结构、布展空间的高度集成。展厅跨度约15到30M,一层展厅层高8M,二层展厅层高6-12M,通过楼板局部挑空,提供了6到15米不同高度的展厅,为灵活布展预留充分的条件。展厅北侧布置专用货运通道,便捷联系库区和展区。
▲场景复原,古蜀生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5“畅”——交通组织便捷顺畅
向新路右侧的生态停车场,可容纳800辆小汽车和40辆大巴车。大巴车和小汽车的车行入口分设南北两侧,相对独立。停车采用单元式布局,便于分区管控。游客停车后,穿过向新路,到达游客中心前区。
在向新路靠博物馆一侧,为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到达的观众设置了港湾式落客区。博物馆贵宾通过北侧或东侧车行入口进入园区,可到达园区贵宾楼和新馆东北角贵宾休息室。游客电瓶车始发站设置在游客中心入口处,方便游客更舒适地参观整个园区。后勤与货车运输通过北侧道路开口进入园区内部道路,方便到达博物馆西北侧的后勤库房区。
夜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6“融”——园区规划“融旧纳新”园区现存两条不同年代形成的轴线,布局零散,设计重新梳理了整个园区的参观动线,利用景观设计融合建筑,消解轴线,形成从游客中心开始,串联新馆,二号馆,祭坛,文保中心,一号馆的参观环线。让园区重新融合成为完整的生态公园。“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将重塑园区空间格局与游览体验,在时光长河中留下刻度与烙印,塑造三星堆文化的新地标。
▲工作模型照片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刘艺
设计团队: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合体顾问方: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建筑设计:刘艺 肖波 杨鹏程 杨扬 沙澎 陈朔 万雅玲 辛振 黄翔宇 邱严泉
结构设计:杨文 杨现东 赖程钢 刘晓舟
给排水设计:刘帅 杨久洲
暖通设计:杨玲 魏明华 文玲
电气设计:李慧 敖发兴 邱玉
幕墙咨询:董彪
绿色建筑:南艳丽 窦枚
建筑造价:彭小芳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