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磁谷”鸟瞰效果图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设计联合体牵头单位,携手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原创建筑方案中标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设计。
“零磁谷”核心区东南侧效果图
国之重器、科学殿堂
大设施项目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将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长期运行服务,具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大型“零磁”空间作为世界首创,将成为开辟零磁科学的根据地与零磁科学的最高殿堂。大设施项目肩负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形象,建筑设计站在国家高度,赋予科学思想、体现技术内涵、融合文化传承,建筑设计充分营造其殿堂感。
大设施项目主立面效果图
良渚玉琮、天圆地方
大设施项目建筑设计理念取自良渚玉琮,玉琮是良渚文明的重要代表性玉礼器。内圆外方象征天地,代表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念。配套工程建筑形体顺应用地条件,整体为一个略带圆角的矩形,并结合入口设置凹槽,将建筑分为四个部分。对应玉琮外壁的四角和直槽,表现四面八方。配套工程与维护穹顶共同组成天圆地方的建筑形体。方与圆的巧妙结合,使建筑能够尽可能多的布置矩形实验室,形成规整的建筑平面,提高使用效率。
零磁空间围护结构为160米的圆形穹顶,穹顶网壳落在配套工程之上有效的减小了穹顶网壳跨度。穹顶中央的采光窗,对应玉琮的中央穿孔,既是沟通天地的通道,也是旋转的宇宙中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良渚玉琮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宇宙观模型,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文化标识。
大设施东侧夜景效果图
沉稳严谨、学院气质
建筑材料整体以砖红色陶砖为主,搭配浅色石材基座,形成经典的建筑形象。将迎水一侧设置为主要形象展示面,利用柱廊、拱圈、穹顶等元素塑造大设施科学殿堂的学院气质。配套工程顶部设置深灰色铝板挑檐,形成中式飞檐意向。穹顶采用浅红色铝板金属屋面。葵花型网格与结构形式统一,体现磁感线意向,契合零磁科学主题,表现其科技探索和人才培养的使命。
大设施项目南侧效果图
科技绿谷、山水相融
大设施项目整体规划顺应用地条件,巧借地块周边景观资源,以生态绿色设计为导向,通过项目景观设计将基地与南北山峰及福源河联系成为整体,打造优质的滨水开放空间、建筑户外绿色活动空间,为大设施项目中工作的科学家提供优质的户外休憩环境,打造山水相融的零磁科技绿谷。
大设施项目主东侧鸟瞰效果图
弱磁微振、零磁结构
大设施项目的大型“零磁”空间是提供极端弱磁环境空间的大型装置,其通过大型三轴地磁主动补偿线圈和被动磁屏蔽,获得大型超高性能的“零磁”空间。电磁结构和工程结构是大型“零磁”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无磁材料、无磁支承结构体系、无磁结构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系统创新满足大型“零磁”空间工程结构的剩磁、屏蔽性能、承载、微振动控制等需求。
大型“零磁”空间效果图
高效节能、智慧保障
大设施项目的工程特点及工艺需求,以系统性原则进行统一考虑、整体设计。采用磁悬浮机组、EC风机等高效节能技术,高压细水雾等可靠消防措施,从系统运行的全部工况和场景入手,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智慧调控,选用满足极弱磁工艺指标的材料、部件及设备,从静态到动态,从设计到运行,全方位满足工程的极弱磁、微振动、洁净度、消防等全部技术要求,助力国家科学探索事业。
科学家实验观测厅效果图
安全可靠、智慧互联
电气设计为“国之重器”赋能,分别从可靠性、安全性、维护性、保障性、电磁兼容性、系统测试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着手,并以此作为设计支撑点,统筹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电气防火系统、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案,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保障本项目“零磁”、“微振”、“洁净”等工艺指标落地可行。
监控大厅效果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地点:
杭州市滨江区火炬大道与浦炬街交叉口西南侧约210米
建设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建单位:
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等
设计牵头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联合体单位: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BIAD设计团队部分人员:
概念方案团队:徐全胜、张浩、任捷、赵洋、唐定飘、齐立轩
设计总负责人:徐全胜、朱忠义、张浩、赵洋
项目经理:张琳、岳光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