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点丨陕西省榆林市
建筑类型丨小学校园
用地面积丨19560㎡
建筑面积丨24150㎡
竣工时间丨2019
设计团队
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专业
丨卢向东、霍春龙、王丽莉、孙中轩、郭瑽、刘霄、史诺(实习)、王涛(实习)、吴成志(实习)、 冉茂莎(实习)
结构专业
丨刘湘、江波、许锦燕
电气专业
丨张红霞、刘路
暖通专业
丨王涛、李冰
给排水专业
丨崔艳辉、王春香
项目摄影
丨苏圣亮
01
项目背景
Background
▲校园东南鸟瞰
本项目位于榆林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榆林地处陕北,是以产出天然气、煤、石油、稀土等而出名的资源型城市。
能源经济为榆林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机会。
2011年当地政府开始实施榆林高新区的城市规划,本项目——榆林市高新区第三小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当地政府意图通过该项目,激发社区活力、吸引市民定居、推进高新区的城市发展。
设计工作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着力解决好高品质设计的校园空间与建筑造价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
西南侧街景
02
功能布局
Function
由于榆林市高新区第三小学的用地比较紧张,校园采用集约式的布局模式。场地西侧布置教学空间和校园展廊,东侧为教工食堂、报告厅和体育运动场地,中部的综合楼包含了图书室、阅览室、展厅等辅助的功能设施,同时一定程度隔离了操场噪音对主要立方体教学单元的影响。设计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功能分区清晰、空间立体丰富的校园环境。
▲
功能分析图
03
设计理念
Design Concept
▲城市漫画
1.创造集约、经济、美观的校园建筑:
整个项目投资只有6800万元。小学配置了6个年级,每个年级6个班,共计36个班。设计将同一年级的普通教室、办公室和活动空间构建在一个立方体教学单元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功能组团。校园共六个立方体教学单元,以两两一组的方式阵列在校园西侧。立方体的平面布局之间存在这微小的角度差异,强化在视觉上的不同年级单元立方体的差异。
设计赋予这六个立方体的窗洞6种色系,来表达不同年级教学单元的辨识性、个性,6种色系赤、橙、黄、绿、蓝、紫,从热烈到理性,也象征着学生们的认知和情感的成长变化。每个色系由三种有微差的近似色组成,使每个立方体教学单元的视觉感受更加丰富和灵动。同时用不同颜色表达不同的年级的教学楼的差异性,以低成本解决了教学楼的美观问题和工程建造的问题。
▲
三、四年级教学单元
▲五、六年级教学单元
2.创造有仪式感的校园空间:
设计力求将校园建筑空间塑造成为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场所。每个年级的小学生和教师活动在自己的立方体教学空间中,满足一个小群体的归属感。伴随着每一个学年的结束与开始,学生们在空间上也迁移到新的立方体教学单元中,每一个新的学年,学生们都会拥有一个色彩、位置不太一样的新“地盘”。设计将成长经历的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仪式感,赋予校园建筑的设计中。
▲南院夜景
▲室外楼梯
▲从校门看北院
▲ 教学单元与综合楼连接处
▲室外楼梯
3.创造丰富的室外空间:
设计围绕立方体教学单元这个学生们的“地盘”,逐渐拓展外部的空间,提供给校园多样化的室外交流空间。这些交流空间包括:两个毗邻年级单元立方体之间结合部连廊、围绕立方体二层的平台、立方体之间的两个院落。毗邻的两个单元,年级相差一年,孩子们的年龄相对接近,因此,生理和心理发育差距也相对较少,为他们提供的结合部和平台的两处交流空间。而两个院落则为最多相差3-4个年级的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提供了空间。这是一个以单元立方体为核心,逐步扩展的外部空间层次。孩子们在自己所归属的单元空间进行的主要是班级的授课活动,伴随逐步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交流的人群也逐步增加——从同一班级内部逐渐拓展到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年级的同学之间的交流。这些室外空间在有限的场地内,为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互相交流创造了条件,让校园散发更多的活力。
▲二层活动平台
▲平台下看北院
4.校园形象展示:
校园西侧的展廊,既是校园的边界,也是家长每日接触校园最直接的空间。它承担了校园对外信息发布、荣誉展示的功能,也成为家长接送、等候孩子们上下学的空间。综合楼西侧外墙彩色的窗洞,解决走廊空间西晒问题,成为校园活跃的背景。校园丰富活跃的色彩、教学区单元化的建筑形体、层次清晰的校园空间结构,增进了家长和社区对校园建筑和空间的认同,激发了城市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
▲西侧鸟瞰
04
结语
Conclusion
榆林高新区第三小学的设计,满足了城市、社区的需求,克服了苛刻的场地条件,应对了拮据的预算问题。通过积极的校园建筑和空间设计,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优质的校园空间和建筑吸引了社区居民和周边的城市大众,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形象,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认同。
▲西北侧街景
▲从东侧操场看
▲从南侧操场看
05
图纸
Drawings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