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冰雪安仁文博旅游休闲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立足公园城市建设和三个做优做强内涵,通过四大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引绿筑景、整体考虑、差异化打造一河两岸的斜江河生态涵养带,构建连接生态斑块的三级公园体系,形成“一网、多点、一带”的无界渗透融合生态本底,提升斜江河湿地生态功能、打造景观化彩化滨河岸线、打造斜江河安仁段绿色生态场景,实现通过城绿无界、有机串联,营造出“城野相依”的公园城市生态融合示范区,描绘出一张城野相依全景生态画卷,实现重点区域生态价值转化、更好服务于整体规划目标定位,推动实现大邑县“雪山小城、大美大邑”公园城市建设愿景。
本文以市建筑院·城镇院主编的西岭冰雪安仁文博旅游休闲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为例,看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实践。
生态本底
■ 良好本底——一幅遥望西山、绿水环绕的灵动画卷
大邑县境内主要有䢺江河、斜江河两大水系,拥有优良的生态本底,基地位于安仁城镇区域南侧,处于斜江河、千功一支渠、桤木河等围合的蓝网体系空间内,绿水环绕、水资源丰富,外围生态林盘林立错落,呈现出一幅遥望西山、绿水环绕的灵动画卷。
区域蓝绿空间示意
■ 问题挑战——生态价值转化不足
基地紧邻斜江河,临河呈现原真生态景观,但斜江河防洪堤高于基地,由于高差基地无法通过水系直接连接斜江河,同时由于防洪堤阻隔,斜江河及其周边生态资源的利用有限,现状水系的景观化利用限制较大,生态价值转化不足。
▲
基地水系现状分析
设计思路
基于基地生态价值优良但转化利用不足现状,重点挖掘公园城市和三个做优做强内涵,充分结合安仁镇生态本底,以强化优势、补全短板为思路,围绕提升现状生态资源的价值化转换,服务于重点区域整体规划目标及定位,进而提出
护水链绿、引绿筑景、生态涵养带、全域生态网络、完整公园体系等
生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形成“一网、多点、一带”的无界渗透融合生态本底,以期实现
城绿无界、有机串联,营造“城野相依”的公园城市生态融合示范区,描绘一张城野相依全景生态画卷。
实现路径
■ 护水链绿,融入安仁全域生态蓝绿大格局
护水、链绿示意
连水—护水(Link—Protect)——
尊重保护基地现状水系肌理,与桤木河相连并延续其自然相会于区域内,局部调整水系流线,赋予现状水系景观性及亲水性,同时保护南侧斜江河的生态原真性,塑造古镇灵动气质。
复绿—链绿(Recover—Chain )——
结合实际将原控规无法形成的大型水面恢复为绿地,同时链接安仁镇现有绿地脉络,形成基地范围内大小分异的绿地及公园体系,将基地打造为安仁链接古镇与乡村间的城链绿岛生态高地。
■ 引绿筑景,形成“一网、多点、一带”的无界渗透融合生态本底
基地生态网络格局
让古镇及乡村生态底色无界渗透进基地范围内产业空间及社区空间,通过“斜江河生态涵养带—全域生态网络—三级公园体系”,打造规划范围内的无界渗透融合生态本底,“每一步都是渗透流淌的公园生态景致”,形成一带(斜江河生态涵养带)、一网(生态廊道+街道绿化的全域生态网络)、多点(“带状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
■ 斜江河生态涵养带:打造生态性与亲水性兼容的对外展示带
斜江河“一河两岸”对外展示带示意图
整体考虑,差异打造,造就“一河两岸”的滨河美景。
斜江河生态涵养带打造手法示意图
浮动湿地: 通过在水体中搭建湿地的结构,对水体污染物去除并实现生态修复作用。能够直接作用于布设的水体,满足水位变化要求,适应不同水深,用于污染水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
保持河道岸线原真性: 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消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减少对下游护岸的冲刷,从而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的作用。局部岸线线型较直线化,可以局部进行调整,丰富沿岸生境,增强生态丰富性。
增加亲水性——河道与活动空间的融合: 作为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 水陆交错地带往往同时具有水域景观和陆地景观的特征, 并且生态系统功能更为复杂, 生物多样性也较高。同时这一区域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使得这一区域生态状况相对较为脆弱。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提升滨水的参与性。
■ 构建相互渗透、悠游绿野的全域生态网络
生态网络空间
在基地内通过生态廊道及街道绿化串联渗透生活社区及产业空间,局部打通串联,构建绿网,营造不同自然空间。维育自然生境、打造高品质生物栖息地的同时,植入景观小品及绿道,打造“悠游可参与、绿野可呼吸”的全域生态绿地网络体系。
构建立体生态空间
建设生态群落: 结合各类公园形成不同层级植物群落,选用不同生境的景观植物,在区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保育植物群落。在临水空间可以靠与水生植物的结合,丰富区域植物多样性。
构筑生态屏障: 植物种植采用复层林结构,能有效抵挡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建设海绵城镇。
打通廊道通风: 在通风廊道上,减少中下层乔木,同时适当增加落叶树比例,打开林下空间,有助于形成通风廊道。
构建三级公园体系,连接生态斑块
三级公园体系
参考未来公园社区建设要求,结合基地内绿地打造“带状公园+社区公园+微绿地(口袋公园)”的完整的三级公园体系。
打造休闲游憩功能和文博文创功能两处带状公园;保障公园300-500m步行可达;利用道路绿化、绿廊、金角银边等提升社区绿地与自然区域连通性;利用嵌入式空间柔化绿化边界。
来源: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