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景俯瞰 ©章鱼见筑
//项目 | 嵩县三馆合一建设项目项目名称:嵩县三观合一建设项目地址:河南/洛阳/嵩县设计-建成时间:2017-2022用地面积:8796㎡建筑面积:14669㎡(地上9996㎡)
山大而高曰嵩——《释名·释山》嵩县在洛阳以南,境内崇山峻岭,伊水蜿蜒而下流向龙门。从洛阳驱车进入嵩县境内,首先会经过九皋山。《诗经》如此描述这里的田园风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鹤鸣九皋是后人命名的嵩县八景之一,其余还有三涂雾雨、西岩戴雪、七峰叠翠、伊水秋声等等。在山水文化的基底上,流传着夏代大禹会于三涂、商代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汉代王莽追刘秀和宋代程门立雪等故事。嵩县三馆合一建设项目位于伊河对岸的新城。在不足9000㎡的基地上,承载了博物馆、档案馆和规划馆等主要功能,地上建筑面积1万㎡,容积率高达1.14,对于文化建筑来说用地极为局促。同时这幢建筑又是县内第一座全面保存、展示嵩县的历史记忆与未来愿景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在设计竞赛中标之后,当时的县领导对建筑师说,“博物馆保存着过去、档案馆承载着现在、规划馆体现着未来”,又说“博物馆就是当代的文庙”。这些源于本土的话语,与国外学者提到的“当代的博物馆代替了教堂的功能”对照起来意涵颇深,在深化设计过程中不时引起建筑师的思索。
△主入口 ©章鱼见筑
经过长达6年的曲折过程,三馆项目建设终于在近期完工。回顾来看,它的设计是各种显在的理性分析与潜在的直觉杂糅酝酿,形成一种输出并不断调整得到的结果。如果从阐释的角度对思考过程进行条分缕析,可以梳理出三种比较重要的线索:自然、传统与现实。
// 1 自然对人类而言,自然环境的山水特征几乎是亘古不变的存在,构成了世世代代的心象记忆,“八景”就是这种共同记忆的结构化呈现。八景中的伊水秋声、七峰叠翠是新城所依傍的近水远山,因此,以抽象的方式回应周边的自然山水是让这座建筑锚固于此地的直觉选择。古人讲山水画的再现,先有郭熙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与平远,集中于山势布局,之后宋代韩拙加入“阔远、迷远、幽远”补为“六远”,增加了对水的关照。可能出于中国人擅长综合性、整体性感知的缘故,山水一般作为一体论述,少有拆分为相对的“山-水”二元结构进行分析。山“就在那里”,无需凭借,自在自为,而水因山而塑形,山与水的空间关系常体现在水的各种名称上——水在山间,曰溪曰涧;水在石上,曰泉曰瀑;水在石下,曰潭曰渊……△ 草图之一 ©WH studio
△东南方向 ©章鱼见筑
这些关系显然带有类型学的属性。在三馆设计中,着力将自然山水的关系与体量的虚实关系、空间的开合关系、功能使用的逻辑、材料的轻重关系整合考虑,运用几何形体的组合获得一种较为抽象的表达。博物馆、档案馆等功能空间在外部构成了“山岳”,公共空间的玻璃顶如溪流从山体间奔涌而下,在两个方向分别覆盖了共享大厅与档案馆门厅。高峻处的窄狭与低平处的开阔与自然样貌呼应,也与空间使用的尺度逻辑相吻合。在早期的设计中有六座“山峰”,后根据内部功能需要调整为七座。自然中的七峰山是一字排开,而这座建筑的体量相互掩映,只有部分角度和空中俯瞰,才能将七峰一览无余。
△山与溪 ©章鱼见筑
△西北方向 ©章鱼见筑
△东北方向 ©章鱼见筑
△东南立面 ©章鱼见筑
△三馆近景 ©章鱼见筑
进入博物馆大厅后观者处于山体的包围之中,可以抬头透过屋顶看到高处的层峦叠嶂,以及屋顶下悬挑的巨石崔嵬。大厅高度9-13.5米,平面宽21米深31.5米,大致呈1:2:3的关系,在视觉舒适性与适度的紧张感之间取得平衡。拾级而上,如在山谷间溯溪流行进,时而山重水复、曲折尽致,时而峰回路转、别有洞天。有奇峰壁立而出,有板桥越涧而过,有可望不可及的岩隙,有晨昏的光影变化。古人溪山行旅的意境与林泉高致的情怀,在此或能以见微知著的方式体验一二。
△共享大厅 ©章鱼见筑
△山径曲折 ©章鱼见筑
△洞天与桥 ©章鱼见筑
△“溪流”空间 ©章鱼见筑
大虚大实的关系也体现在竖向方面。“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只见帆),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陈从周《说园》)。三馆的底层体量虚化,四周环以柱廊和玻璃,将山体托举于其上,凸显群山的巍峨高远,亦与“远山无脚”的画意相合。
△上下与虚实 ©章鱼见筑
△西面档案馆入口 ©章鱼见筑
// 2 传统最能体现一个地方建筑传统的莫过于民居。嵩县当地传统民居一般为三合院,由正房和东西厢房(当地称“厦房”)构成,南面较少设倒座,院落尺度相对宽敞,在冬季能获得更好的日照。近年来新建的乡村民居多采用平顶的二层小楼,村落建筑密度很高,但多数仍维持了三合院的基本居住单元。三馆的空间布局可以看作一正一侧、一大一小两个三合院的组合,两个大厅是有玻璃顶的“庭院”,均直接进入,呼应了当地民居格局。
△当地村落与三馆底层平面 ©WH studio
在面向街道的界面,三馆着重考虑了“当代文庙”所应具有的端正气质。沿街两面的底层向后退进形成连续柱廊,类似于古代高等级建筑的“副阶周匝”。正确的比例对古典建筑美学极为重要,柱间的宽高比控制在接近√2,根据清华大学王贵祥、王南等先生的研究,这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常用的比例之一。底层采用深色石材,四周设厚重的平板檐口向外挑出,与上层的浅色石灰石外墙形成对比和层次区分。正面共享大厅及柱廊先前凸出半个开间,宛如古典建筑的“抱厦”,突出了主入口,也扩大了大厅进深。如流水泄下的玻璃顶在主入口形成雨棚,出挑深远,柱头之间做了上下两层“阑额”,柱头和屋面之间用钢构件比拟“斗栱”,以传统方式实现力学转换。这些处理避免了钢结构屋面的单薄感,传达出舒朗稳重的古典韵味。
△入口雨棚 ©章鱼见筑
如何用简洁的钢构件做出抽象的斗栱,是设计中反复思考的一个细节。安藤忠雄、隈研吾等日本建筑大师对斗栱形式的提炼早已闻名于世,采用单一类型构件叠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所追求的洗练和极致。而关于中日文化的差异,设计者时常记起湖南大学柳肃教授在留日期间对于食物的评论:“日本料理讲究食材的纯粹和直接,典型如生鱼片和寿司;而中国菜注重多种原料的组合,形成丰富和深厚的味觉,典型的就是汤锅、火锅和各种复杂的菜谱”。从这种“一与多”的文化差异出发,设计者决定把“斗”和“栱”进行各自独立的提炼,再按照构成逻辑进行组合。以侧面穿孔的立方体代替散斗和交互斗,穿孔暗示了传统的斗口,四个立方体聚合为最大的栌斗(坐斗);以扁钢管代替各类栱,取消了曲线和斜昂,突出构件的独立性与清晰的交接关系。预制拼装而成的钢结构柱头保持了传统斗栱的层叠关系与受力关系,最终的构件加工图也与斗栱的拆解图相仿佛。为避免底层室内外过于通透,并降低玻璃幕墙的冰冷感,柱廊每个开间内侧设置了铝合金格栅,形式约略近似唐宋时期的直棂窗。上部体量局部有较大的窗洞为室内提供采光,开口部位几经权衡,采用了石材做成回字纹作为遮阳构件。这些处理使建筑细部的古典美学保持统一。
△斗栱详图 ©WH Studio
△西南夜景 ©章鱼见筑
△回字纹详图 ©WH Studio
// 3 现实现实问题包含了外部环境、内部需求、技术支撑等诸多方面。三馆用地处于周边高层建筑的包围之中,2016年设计时新城用地规划还在调整,情况不明。大约3年前西南侧的街对面兴建了城市公园,让设计者庆幸当时把三馆的主入口放在了这个方向。尽管自身用地局促,三馆仍努力在沿街面进行退让,形成前场空间。底层的柱廊在形式上强化了古典秩序感,而在功能上的意义,是4米宽的柱廊为市民提供了随时可以利用的半室外活动空间。为避免对街道形成压迫,三馆的体量从道路交叉口沿对角线方向呈前低后高造型,让城市街道空间显得更为开阔。
△ 城市环境 ©WH studio
△ 西南鸟瞰 ©WH studio
△西北鸟瞰 ©章鱼见筑
△鸟瞰夜景 ©章鱼见筑
要在1万平米的容量内容纳博物馆、档案馆、规划馆和会议厅等多种空间,三馆的平面设计非常紧凑,公共空间以及楼梯、电梯、卫生间等实现了共享使用;人流量大的规划馆布置在底层,2-3层为博物馆,二者围绕共享大厅布置;3-5层为开放度较低的档案馆,在西北侧有独立的门厅,会议人流使用档案馆门厅,避免与公众人流相互干扰。最终各部分均获得了适宜的空间尺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档案馆门厅 ©章鱼见筑
△会议厅 ©章鱼见筑
△外墙 ©章鱼见筑
由于前期过低的土建预算,一开始三馆设计的外墙材料不得不采用涂料。过程中建筑师也曾尝试使用水刷石外墙来达到一定的粗犷效果,但是多次的样板墙试做效果均不理想。最终建筑师请主管领导到现场观摩,成功说服了领导改用石材——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正确的决定。建设单位、施工方和建筑师数次到郑州的石材市场考察,确定了主体部分采用浅色石灰石,底层檐口和柱廊采用深色花岗岩。石灰石板宽度均为1200,高度方向以250、400和600三种规格随机组合,上下层石材以400进行错缝,强化了整体的水平感和质朴自然的格调。
△俯瞰共享大厅 ©章鱼见筑
△大厅自然通风设计 ©WH Studio
为了实现虚与实、轻与重的对立统一效果,三馆的结构设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8度抗震条件下上部结构的相对独立,以直径60公分的钢管混凝土柱承托大厅上方巨大的悬挑体量,以轻盈的张弦梁实现了较大的跨度,避免玻璃顶棚的结构过于厚重。为了降低大面积玻璃屋顶在夏季的温室效应,除了采用三层带镀点Low-E中空玻璃以外,在大厅屋顶的下端和上端设置了电动可开启百叶窗,利用热空气向上流动的原理,可以采用自然通风将屋面下的热量带走。
△共享大厅空间设计概念 ©WH Studio
建筑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遗憾的艺术”。由于建筑师未能有效介入后期的室内设计,公共大厅采用与“山体”外墙同样石材、以大台阶代替自动扶梯等构想都未能实现,大厅内后加的唐三彩浮雕造型也对空间氛围产生了很大影响。泛光照明的灯具未能很好隐藏,采用常见的描边勾勒手法也与整体的厚重感不太相称。总体而言,从主管部门到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都尽到了很大的努力。作为北方县城的文化服务设施,三馆采用简洁的建筑语言表达丰富的空间体系,并综合考虑了施工与运营的经济性,最终以低廉的土建安装造价实现了较好的效果。
△三种维度 ©WH Studio
嵩县三馆的设计没有将地域文化泛化为抽象的概念,而是把它拆解为自然、传统与现实的三种维度,努力寻求三种“函数值”的最大公约数。就像诗歌与绘画一样,创作过程伴随着不同层面的“对仗”处理,如山与水、虚与实、轻与重、疏与密、封闭与开放、端庄与灵动、自然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这种方法论也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设计者希望所创造的建成环境,能够针对现实问题采用适宜的应对策略,回应人们对于延续文化传统与纪念性价值的期待,并折射出潜藏在吾乡吾民内心深处的原风景。
△视频 ©WH Studio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WH studio
△ 一层平面图 ©WH studio
△ 二层平面图 ©WH studio
△ 三层平面图 ©WH studio
△ 四层平面图 ©WH studio
△ 五层平面图 ©WH studio
△ 地下一层平面图 ©WH studio
△ 西南立面图 ©WH studio
△ 西北立面图 ©WH studio
△ 1-1剖面图 ©WH studio
△ 2-2剖面图 ©WH studio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