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竹篁,蛙鸣蝉噪,绿油油的水稻,随风飘落的桃花瓣,入福村寻福景,深度体验田园与诗意.......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建设的探索从未中断,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了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任务覆盖广、实施周期长、推进难度大,需要予以全面的规划和布局。不同的乡村地区则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文化及自然禀赋差异,需要紧密契合实际需求,以当地传统沿袭或主流强势产业为载体予以系统梳理,充分整合资源优势,深入推动实现五大振兴,促进乡村持续发展。
石虎村乡村振兴的破局之道
1.1
现状解剖
交通区位特质:
石虎村地处绵竹市南大门新市镇,距绵竹市区11公里,规划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南临新市镇区,北临绵竹市物流园区。成青公路、成绵高速复线、成兰铁路穿村而过,村域北侧紧邻成绵复线高速新市出口,是成绵复线高速的重要节点。
旅游区位特质:
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个著名旅游景点,石虎村位于绵竹市城市文化及田园观光旅游片区,是成青路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文化特质:
自古被称为福窝,洞天福地,有福泉水脉相佑,有诗“精英聚会石成虎,秀气钟毓山卧龙”,表示石虎村这地方“养人,育人,适于居住”。
产业特质:
产业初具规模,但三产发展滞后,整体产业结构体系较为单一。
生态特质:
生态本底十分丰厚,沟渠纵横,泉塘星罗棋布,具有典型的川东平原“田林水院园”的格局要素。
形态特质:
现状建设条件一般,基础设施还需完善,人居环境品质有待提升。
综合石虎村的现状特质与乡村发展的自身诉求——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对石虎村的风土文化、自然景观的挖掘,探索石虎村的特色要素,使其在成青路文化旅游线路上成为某特色要素的唯一性、示范性、先进性的乡村示点?
1.2
路径谋划
■
总体策略:资源汇聚 共创福村
结合绵竹市全域旅游规划对石虎村的定位,对村域的资源汇集,重点挖掘中国福文化特色,生、文、业、形四态融合发展。
■
总体定位:
福文化文创体验型旅游目的地——绵竹·石虎村(福文化)文创体验集群
■
形象定位:十美福村 虎佑福地
1.2.1
产业振兴
农福赋能,景村一体
规划形成“一心 两轴 三区 多点”的产业布局结构。整合提升村域现状已成规模的产业体系,打造福文化文创核心,结合两轴三区,成片连线发展,形成“点、线、面”的产业空间结构。
■
种出一片田
:通过利用高标准农田种植福稻,延续稻虾共育模式,在稻田周围种植桃树,火龙果种植基地采用轮作制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特色化展示,销售链延伸。
■
留住一份味:
深入挖掘在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通过在地资源转化,形成丰富的地域美食和文创产品,同时进行品牌包装,留住福村福味,形成福村十福产品。
■
打活一张牌:
扩大福村农产品影响力,主题演绎农福产品IP,趣味化、情景化打造农福互动场景,形成福村十景。
■
编织一幅景:
策划全季的农福主题活动,形成入福村寻福景享福味的福村景象。
1.2.2
文化振兴
■
活态传承,培植本性
通过对福节、福创、福食等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培植文化土壤,还原文化本性,让福文化元素回归民间,活态发展,构筑传统的文化生态空间。汲取福文化元素,提炼福味儿,挖掘和归纳福文化在“字”、“形”、“色”、“意”、“俗”五大方面的内涵,打造满眼是福、处处留福、步步有福的“绵竹福村”。
1.2.3
生态振兴
■
疏篱曲径,多野芬芳
整田护林理水,通过实现农田景观化打造,提升农田的可观、可游、可进的生态田园大地场景,同时从空间管制、生态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整治提出标准,形成山水田林园院共绘的福村生态场景。
1.2.4
人才振兴
■
人才引流,人才引留
多方协同促进乡村劳动力回流。应结合产业规划积极完成第一产业转型与品牌化提升,打造新兴服务业、旅游业的良好平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营造良好的乡村就业及创业环境。以点带面,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提高整体收入。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丰富返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型的农业技术人才,培育新型农民。
·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
· 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
·坚持广招英才、高效用才。
·坚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1.2.5
组织振兴
■
党为引领,多方合作
善谋全局,甘干实事,持续抓党建,并建立分别由政府部门、企业、村民集体组织等多元主体构成的新型治理和经营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的政策保障。
结语
石虎村以五大振兴为根本路径,深挖在地资源,以“福地”为基底,以“福”字为引线,将乡村产业板块串联成篇,并充分依托产业生态所搭建的适宜空间,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人才组织的培育和示范奠定良好基础,推动石虎村描绘出一幅居业协同、生机盎然的蜀风乡韵新画卷。
编辑/排版
办公室/党委办
来源
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