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北京计算科学及应用研究能力建设二期项目,于近日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称号。
这一项目是为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和研究生院的科学家建设的实验室,主要满足与高压科学相关的各种专业实验和科研要求。设计团队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与严格的技术把控,满足了实验科研的高要求,助力中关村的科研建设,并获得了多个建设工程奖项。业主团队在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后,专门发来感谢信,表达对设计团队优质服务的谢意。
项目
位于北京市中关村软件园,是新型高端领域专业实验室,国内既无现成的建筑设计案例可供借鉴,未来重复建设的机会也不大。项目设计围绕实验室高标准、高质量的严苛要求,实现了高压科学实验室在建筑隔振、温湿控制、避光、气体排放控制以及上下水组织等技术环节的突破。
工程设计的先进性体现在各个专业围绕实验室高标准、高质量的严苛要求所进行的技术攻坚。设计以合理的措施作为实现绿色理念的基础,简洁的形体大幅度减少了材料的使用,也降低了能耗。
可循环再生的外墙陶板,具有防潮、隔音、透气、耐久性好,自重轻等特点,干挂安装方式也减少了现场作业量。
建筑采用围合式布局,中心为绿化庭院。地上为科研实验区和研究教学区,其主入口分别位于东西侧,并于内院相对,形成相对紧凑的轴线。各部分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能彼此连通,形成方位明确、层次清晰、局部聚合的空间布局,便于各学科为协同学术攻坚进行重组。
阳极氧化铝板增强了内院的通透性和亲和力,让阳光和气候为建筑立面带来微妙的光影变化。
采用实土、覆土、屋顶绿化多种绿化形式,绿地面积中大于50%作为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并注意选取耐旱耐淹植物品种。
科研实验室地上五层,采用双内廊式布局。五个专业实验室设置在一至四层,其特殊性体现在大层高和局部承重加固以及噪音控制。通用实验室共15个,分布在各个楼层及地下三层。特殊要求涉及隔振、冷却水、恒温暗室、电磁辐射防护、激光防护、温度控制以及局部承重加固。教学区地上六层,单内廊布局。
标准研究室窗户标准尺寸为宽1.4m、高3m,可以保证充足适度的采光和视野,营造可控和安静的空间感受。
地下共三层,为员工食堂、阅览室等公共空间以及车库、实验室等。
专业实验室要求布置在地下室最底层,设计将其集中设置在普通车库下方,人防地下车库位于普通车库邻侧,形成完整车库并能进行平战转换,解决了专业实验室与人防要求之间的矛盾。
地下一层阅览室、员工食堂、四层五层的小中庭都设置了天窗,以保证光照以及人员的舒适度,减少人工照明负荷。
红色陶土板和深色的铝板幕墙构成了本项目独特且稳重的建筑形象,为城市增添一份生机和活力。
设计中切实采用了大量适宜的绿色建筑手段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使之成为
好用的建筑
——满足各方面功能技术要求、
可呼吸的建筑
——亲近自然、
可成长的建筑
——预留水电条件,为未来高压科学的进步发展预备条件。
工程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建筑面积 36921m2
设计时间 2013年建成时间 2019年
设计主持 吴朝辉 肖晓丽
建筑专业 张亦博结构专业 王载 陈明 宋鹏宇给排水专业 汤慧暖通专业 钟晓辉电气专业 熊小俊 庞晓霞总图专业 刘晓琳
建筑摄影 张广源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