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roject of TJAD
近期,同济设计集团(TJAD)建筑设计三院成功中标中山市科技创新园项目(中山光子科学中心项目、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项目、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目前已通过规划委员会审查和初步设计评审。
该项目由中山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大机构合作共建,在中山科学城重大战略背景下,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整合现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山建立的创新平台,打造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研发、科技企业孵化于一体的高端科技研发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侧,广东省中山市南区马岭片区北部,是中山科学城的核心区和起步区,是中山市南区腾飞的关键。项目用地周边被长江水库、桌旗山森林公园、五桂山生态价值区等自然资源环绕,自然环境优势明显。场地面向140米山丘,整体地势平坦,局部高差较大,场地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约36米。项目用地分为三个区域,分属三家单位,分区一为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分区二为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分区三为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总用地面积约520亩,地上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地下约5万平方米。项目主要功能包括研发办公、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备,以及配套生活设施。
破局,“冰与光之歌”
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的实验装置是项目的缘起,也是项目的核心。我们将尖端前沿学科转译成大众易读的“冰”和“光”两种意向,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上两种元素达成一种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状态,容纳使用功能的灵活性与综合性。两大学科的大型实验装置体量较大,各自具有特殊的实验工艺需求,在场地中的落位较为局限:光子科学中心实验楼落位光子地块西南角,远离城市道路,规避震动对激光实验装置的不利影响;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的系统实验楼、关键技术楼两个单体占地面积大,设置于低温地块南侧地势平坦处,满足楼地面及室外场地大荷载,也便于大型设备的进出。
架构,诗意的对话
在设计之初,我们首先关注场地塑造与地形回应,充分利用现状的自然特征,规划设计作为场地的人工介入,强化使用者对地域自然环境的感知。用地被划分为三个使用主体,建筑尺度各异,在确立光子和低温两个学科的大型实验装置落位后,总图布局上通过去仪式感中轴的处理手法,利用现状水塘所在区域铺展核心景观区,辐射延伸至中间工业技术研究院地块形成园区内东西向景观通廊,沟通两端低温和光子地块。
主要建筑围绕核心景观与视觉通廊展开,提升空间的使用与沟通效率。公共服务平台与光子科学中心综合楼沿外侧布置,沿绿轴依次布置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展示楼、科技项目孵化中心,末端组织生活区配套,在丛林掩映中最大限度保障员工宿舍的日照通风与私密性。建筑单体通过对景、穿透等方式与中心景观区形成对景关系,单体彼此之间也形成诗意的对话。
在地,地文的回归
地形的回应上,绝非简单地挖山填池将场内规整,阻断或破坏城市与山林的联系。设计通过对园区场地标高、坡度、坡向的条件分析,以土方平衡作为约束参考条件,尽量减小挖填。项目用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共设置有三个首层标高,实现各功能组团高效联结,各建筑单体与场地环境自然衔接过渡。
位于园区中心位置的综合展示楼设置双首层,首层向东面向核心景观水面,通过水上栈道与光子综合楼首层连接,向西与工研地块地下室连接;二层与中部景观廊道地面标高持平,连接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项目孵化中心首层,如此处理,综合展示楼不仅是视觉的中心,也成为活动的汇集点。中心景观区向四周发散,通过不同标高建筑首层与场地的连接,实现多种空间与元素功能上的联通与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地形特征,立体组织、多维融合,打造激发创造性的空间。
造景,山与水相依
园区周边四至通达,根据科学装置的工艺使用需求,我们在园区南侧靠山设置主要的货运出入口,东西贯穿的车行道路依据地势设置合理坡度,作为南侧主要的慢速车行流线。北侧对应核心景观区设置礼仪性主入口,园区内所有车行道路在园区呈环状布置,在满足分地块日常车行使用的同时,不仅实现人车分流,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部由核心景观区辐射展开的人行活动区域。以人为本,建立慢形态的多元步行体系,包含地面步行系统,架空连接系统以及山地步行系统。
景观系统以中心公园为核心,通过放射的指状绿廊连接保留山体、城市、建筑组团,营造一个全时全地见山透绿的自然景观体系,结合组团绿地、空中平台、屋顶花园,营造山园城景融为一体科技公园。依托自然和城市,景观设计中以台阶、缓坡、跌水、游廊等方式弥合场地高差,打造贯通场地的流动性活力空间。南向承接虎头山郊野公园,北向回应城市设计绿色通廊在场地中部塑造大面积水景绿化,以生态自然衔接城市山水,借景营城,还景于民。在园区内部的场地塑造上,我们尤其关注科研工作者对慢速生活、康体娱乐及科技社交的内在需求,在场地内部穿插体育公园、休闲广场和室外活动场地,打造丰富的外部空间。
营城,绿色人文的遥想
建筑立面简约理性,与科研建筑的气质相得益彰。综合楼位于街角,叠合的形体由景观平台连接。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标志性,打造面向城市的门户。
光子和低温两大学科的大科学装置,通过同一种立面语言,传达不同的建筑表情:低温院关键技术楼、系统实验楼以立面斜向线条演绎冰川的厚实沉稳,配合冷色调建筑材质和灯光,强化造型理念;光子实验楼通过斜向线条与暖色灯带,传递的是光束的活泼灵动与自由不羁。
三个地块的综合楼群沿场地外侧布置,形成良好的城市界面。受规划条件影响建筑高宽比较小,为打破塔楼低矮的形象,结合标准层布局将体块做竖向分割错动,立面引入复合竖向元素,塑造现代大气的建筑形象,满足采光通风的功能需求,也赋予建筑生长向上的活力,打造会呼吸的建筑。生态化的建筑表皮适应当地较为炎热的气候环境。结合这样通风的生态化细部构造,节约能源,创造良好的绿色环境。塔楼形体堆叠,功能性与空间性统一,悬挑与架空连桥的设置,既岭与南气候环境相适应,又塑造出层次丰富的室外空间,形成透山见绿、山城相融的建筑集群,打造拥抱未来的科技形象。
城市山林,活力共享
“新自然,新人文,新智慧”,中山科技创新园是中山市城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篇章。中山科技创新园建成后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大科学装置、高端创新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要素,集聚并承载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 用优质高效的内外空间满足科研需求,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城市科技“新引擎”。项目以“城市山林,活力共享”为设计主旨,依托自然塑造空间,以生态绿色的建筑形式彰显科技创新园区的蓬勃活力。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中山科技创新园项目
项目地点:广东省中山市先施二路
设计时间:2021年
建成时间:在建
建筑面积:323361平方米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三院
设计团队:王文胜、陈凌、朱振宇、张亮、王玮、黄晓琳、范子菁、晁一博、王沅菁、陶匡义
业主方:中山城市科创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