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
徐汇西岸瓷堂的十年
这次回顾一个我们在2013年设计的小型展览建筑,“瓷堂”最初被设计为上海徐汇滨江“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室外“营造”国际建造展的展品和论坛空间。设计任务要求建筑师设计一座类似博览建筑这样半临时性的构筑物。但它被要求要
可以灵活使用以适应未来各种城市场景
,担负小型会议、咖啡、展览、晚会、发布会等多种功能。
十年来,伴随着徐汇西岸的城市功能逐渐完善,滨江公共生活越来越丰富,空间的可塑性体现了出来,瓷堂也兑现了当初设计时“变与不变”的设想:作为一个公园驿站,它富有表演性的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一直没变;但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它容纳的场景一直在变,从最初作为展览发布空间,变成会议、活动空间,再到咖啡馆。
瓷堂以“不变的空间”持续参与着城市发展中“变化的生活”。
最近,
瓷堂被改造为颇有话题流量的LOAM咖啡馆
,成为徐汇西岸公共生活和城市事件的发生地。
|
LOAM
咖啡馆使用场景
|
01
►
“我们希望寻找某种联系”
To
find
基地座落在黄浦江边的徐汇滨江景观带中,紧邻城市道路。
与临近的“油罐”或“水泥库”一样,“瓷堂”也以具有纯净平面几何形态特征的圆形为存在方式,试图在这片空旷的城市中确立起具自立感的建筑形态。
|
项目区位(2013年卫星地图)
|
|
瓷堂与黄浦江
|
|
街景人视
|
02
►
“与树对话的空间”
Space for dialogue with tree
螺旋形的开口是建筑的入口。这样的布置也将这部分空间作为建筑内外之间的过渡,也是内部空间与城市街道之间的过渡,使城市街道上的噪音得到了隔离。顺着螺旋外围的半开敞廊道再往里走就进入了建筑室内。庭院中心的树成为了整个建筑的圆心,连续的空间围着这棵旋转展开。
|
研究模型
|
|
拆解轴测
|
|
树院与光影
|
螺旋形所围合出来的内核被两条相切的弧线分为四个空间。
这种通用的主室空间以及内外灵活分隔的模式使建筑可以容纳很多不同功能的要求。
它没有遮拦的通用空间可以作为小型展览的场所,也可以略加布置转换成小型咖啡厅使用。
这种灵活适应的能力使建筑在城市发展过程变化的需求中得到了频繁的使用。
|
平面图
|
|
建筑构成
|
|
最初室内论坛使用场景
|
03
►
“构建一个有温度的建筑”
A warm pavilion
建筑表面被瓷块覆盖起来后,从城市中看,建筑体量虽小,但它具有很强的整体感。这种完整的体量表现出这座建筑应有的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特征。从建筑内部看,这些瓷块在龙骨后面整齐地排列形成均质的韵律,并组合成一个平坦的背景,在视觉上不对人眼产生过多的干扰,让建筑内部显得更加简洁。
|
陶瓷模块研究
|
|
陶瓷模块立面
|
|
局部与材料
|
瓷堂举办活动的时候,常会一些路人会好奇地凑到瓷块间的缝隙往里张望。
在这里发生的公共活动应该都不会忌讳这种来自都市的好奇吧。
相反,无论对于建筑内部的人,还是建筑外部的人,这种经历应该都是在这座大都市复杂城市环境中可以体验到的一种乐趣。
瓷堂上的这些瓷块除了具有窑变后获得的那种美丽特质外,也具有将围绕在它周围发生的生活活力进行催化的作用。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上海徐汇西岸·瓷堂
设计主创:
曾群、王方戟
设计团队:
吴敏、曾毅、谢一轩、肖潇、马海韵
咖啡馆室内设计:
八荒STUDIO8
基地位置:
上海徐汇西岸滨江
设计时间:
2013年5月
建成时间:
2013年10月
建筑面积:
346平方米
建筑摄影:
王远、陈昱君、曾毅、崔潇
本期编辑:
曾毅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