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烟火生活与老厂房空间记忆的融合
改造后的武夷 MIX320 菜场
竹编构架入口
改造前菜场入口
改造后菜场入口:室内重构的竹编形态成为菜场最鲜明的形象
项目背景研究
武夷路
武夷路位于长宁区东部,原名“惇信路”,原于一艘轮船的名字。1943 年,汪伪政权接收上海,改名“武夷路”。如今,武夷路自西向东展现了不同的历史风貌:西段现代建筑群立,中段新式里弄杂陈,东段花园洋房汇集。
马路两侧的梧桐树荫悠悠,武夷路位于定西路和延安西路之间的路段也被列为上海市 64 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之一,全长 790 米,平均路幅宽度 20 米。
在浓密的梧桐树下,武夷路已经有足足九十多年的岁月了,每天迎着来往人潮,静静享受人间烟火。
一幢幢花园洋房各显风姿,充满了历史文化底蕴,亦折射出新旧上海的发展史。2017 年长宁区开始推进武夷路城市更新,全面打造“武夷路海派文化街区”并以“静雅武夷”作为更新的主题。
注:华阳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图》
320 地块
地块紧邻风貌保护道路,一半位于历史文化风貌核心保护范围内,场地最初的肌理为一栋厂房和三栋洋房,经过历史的不断层叠,展现出了改造前复杂的空间形态与功能。
地块大致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分别为美加乐农贸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规划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腾退,改造为多元融合的商业街区。对美加乐农贸市场功能进行保留升级,保留原来商户的同时缩小面积增加坪效。
注:地块与风貌保护道路和历史文化风貌核心保护范围的关系。
注:地块肌理变化
注:地块改造前的功能分区
注:改造前地块鸟瞰
美嘉乐菜场
菜场功能板块前身为上海第一水泵厂,现状由三种形态的空间体量组成,分别为双坡顶厂房、平顶厂房和圆拱形大棚。地块总体规划中,拆除圆拱形大棚,将双坡顶和平顶两种空间形态进行了保留。
注:改造前菜场的三种空间空间形态:双坡顶、平顶、拱顶
注:改造前菜场平面布置图
空间改造策略
不同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红菜场”项目,MIX320 菜场的本质定位是服务民生的经济型菜场。是对常规经济型菜场的空间及内容进行升级,需要保留老菜场绝大部分的商户,基本维持升级前的摊位费和菜价。
因此从文化内涵、空间特质和功能模块三个层面提出了设计策略。
拾取老上海的烟火生活
有人说“梧桐树下的才是上海”,武夷路的梧桐树相比别处,却更茂密和独具风情,阳光穿过梧桐树留下细碎光影,照在各式风格迥异的小洋楼上,别有上海滩风情。有别于石库门里弄,武夷路的老上海风情更多的是一种精致的烟火气。因此从老上海接地气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元素,以竹编生活用品、非遗竹编手工艺为灵感来体现武夷路和菜场的海派风情。
注:竹编家具是老上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图片来自于网络)
注:编织是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崇明竹编是上海地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来自于网络)
还原老厂房的空间记忆
320 总体地块规划中,拆除了老菜场圆拱形的大棚,并重组了菜场片区的建筑空间形态,导致菜场的实际使用空间低矮逼仄,老菜场原有高敞的厂房空间体验不复存在,因此在局限的空间中还原典型的厂房空间记忆成为空间策略的出发点
注:菜场的实际使用空间低矮逼仄,提取保留的厂房双坡顶还原空间记忆。
注:植入双坡顶形态语言,重塑菜场空间
注:菜场与总体建筑的空间关系
注:菜场实际使用空间
注:空间重构后的菜场
一体化模块构架设计
一体化模块构架本身是空间造型的一部分,营造了双坡顶厂房的空间感受,是竹编工艺材料的展览展示平台。同时也是每个铺位独立的功能构件,集成了柜台、货架、休息、店招、灯光等使用功能,模块以一个铺位最小开间为模数,使用中可结合铺位大小灵活组合。整个菜场的 VI 体系也围绕构架展开。
注:铺位独立的构架体系
注:铺位构架体系立面图
注:结合构架设计的分区 VI 系统
注:VI 系统的其他衍生
注:竹编造型对高低空间的转换
注:竹编材质的空间构成与武夷路的呼应关系
注:模块下的柜台区
注:模块下的柜台区
注:竹编构架下高低两种空间的过渡
注:模块构架的正面展示效果
注:竹编灯具工艺品展示
注:改造后菜场平面布置图
注:菜场北段剖面
注:菜场南段剖面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武夷 320 城市更新项目
项目位置:上海市长宁区武夷路 320 弄
业主单位:上海新长宁(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OUR 都市再生
服务内容:建筑、室内设计
项目总负责:刘怡
建筑施工图设计:刘晓龙
室内设计:张磊 王伟
室内施工图设计:侯梅 王伟
总体建筑面积:5985㎡
菜场室内面积:830㎡
设计时间:2020 年
竣工时间:2021 年 10 月
建筑摄影:张磊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