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促进广州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提升社区规划建设水平,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围绕“社区事·大家做”全面开展广州社区设计师工作,以“社区事·大师做”为抓手,邀请知名设计师对市民身边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进行精细化设计,逐步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品质。本次专访邀请参与2019年“社区事·大师做”的华南理工大学肖毅强教授,讲述他在教育建筑领域的经验和主持设计大元帅府小学西校区的实践过程。
当前建筑设计面临困境
问题1:
我们了解到您曾经有德国留学的经历,您认为同西方国家比起来,在国内当前的建筑设计领域存在哪些差距呢?
肖毅强
:
跟德国相比,主要有两方面的差距:
建筑设计缺少对外部城市环境的考虑。
由于城市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和欧洲在建筑学的理解上还是存在不少差异。在德国许多建筑单独看上去中规中矩不见得漂亮,但它却遵守城市的基本格局与空间,将城市环境营造得非常优美。欧洲的建筑往往从城市层面入手开展设计,这是我们建筑教育缺乏的。我们不善于从城市、公共环境去考虑自己的建筑设计,普遍缺乏对城市和景观环境的关联和回应。建筑物本身好像合理了,但城市环境却一塌糊涂。
建筑教育缺乏对落实创意的技术能力培养。
德国的建筑教育比较注重建筑设计实施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意概念,需要一步步地落实下去,最终通过材料及构造设计来实现,这种教学模式也促进了工艺材料及技术方面的创新。比较而言,国内建筑设计教育重点依然在概念层面及成果汇报表达上,看起来在创意上差别不大,但在落实创意的能力和方法上则差距较大。这类问题反映到行业现实中,便是方案阶段不错的想法,最后建成面目全非,错漏百出,所谓“完成度”问题。当然,我们现在一直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像华南理工大学建院举办的建造节、各类建筑营造竞赛、参加国际太阳能建筑十项全能竞赛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环境解读到推进实施的全局性设计思维。
▲2018国际高校建造节一等奖作品《趣村竹园——若浮廊》
(华南理工大学建造)
回顾留学经历寻找答案
问题2:
这段德国留学经历对您在教育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探索有什么影响?
肖毅强:
德国建筑学教育给我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两方面:
注重实用美观的设计观。
德国建筑学教育重视建筑实用性、耐久性等问题,建筑师除了应该具备空间设计创新能力外,还需要掌握关于材料、结构、设备等技术设计内容。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科在创办之初,就借鉴了德国、日本工科背景的建筑学教育模式,因此,我在德国慕尼黑工大留学时,也感觉到在建筑教育的气质上与我们华南理工很接近。
注重节能、环保的价值观。
德国的建筑教育将节能、环保作为重要的理念来贯彻。除了建筑教育,节能、环保理念更渗透到德国教育的各方面,被作为价值观来宣传推广。我在德国受到这方面教育的影响,回国后也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结合项目设计开展实践
问题3:
您本身也一直在从事绿色建筑和教育建筑的研究和设计,能向我们分享一下相关项目的经历吗?
肖毅强:
在绿色建筑方面,
思考如何借鉴岭南传统建筑经验,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尝试。以我主持设计的从化区图书馆为例,通过运用骑楼、架空层、庭院、天井、冷巷等方式、运用院落和廊道组织建筑空间布局,形成具有良好通风采光条件的建筑群体关系,并有效地改善建筑环境的热舒适性。立面上采用建筑复合表皮设计,有效地减少辐射热又能为阅读环境引入漫射自然光,以经济适用的被动策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
▲
从化区图书馆主活动庭院
▲
向河流景观打开的庭院
▲
冷巷空间
在教育建筑方面,
我们从08年开始参与在中国贫困地区援助建设幼儿园。近几年在四川雅安设计了几座幼儿园,我们作为全过程咨询设计的角色参与到项目中。从项目前期开始,通过调研确定项目的规模,任务书,参与建筑设计,跟踪建设过程,直至交付使用,整个过程需要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在四川雅安的乌斯河中心幼儿园,我们设计了多层的教学结合活动的平台、通过中庭组织共享性功能,如小剧场等,布置了多级兼具观景和活动功能露台,营造对乡村儿童友好的建筑环境。作为教育建筑设计师,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儿童这个群体,才能为小朋友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
乌斯河镇中心幼儿园的中庭小剧场和屋顶活动平台
设计引领未来——大元帅府小学西校区
问题4:
在“身边项目大师做”中,您带领团队完成了大元帅府小学西校区的改造,可以谈谈您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和思考吗?您对“身边项目大师做”有什么好的建议?
肖毅强:
项目设计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小学生这个群体。如今学校对小学生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因为担心不能按时回到教室上课,课间休息时段小朋友常常被要求不能下楼。在传统学校设计中,课室外只有走廊,如果学生不能下楼,活动范围就只能在短短的走廊上。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提供给小朋友课间有一个解放身心的场所。此外,这是一所盛产羽毛球世界冠军的小学,是学校的优良传统。我们认为学生们需要一个室内羽毛球馆,地面空间不足,我们就把它建在楼上。在广州像大元帅府小学西校区这样的情况很多,如何改造提升,需要用心去尝试。
大元帅府小学西校区这个项目,学校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是老城区内,用地大约2000㎡,是典型的“麻雀小学”。在设计过程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积极配合,特别是规划管理部门针对旧城区特殊情况运用了灵活的规划技术管理手段,共同努力解决困难。
设计团队在兼顾城市历史环境、使用需求、气候适应等目标下顺利推进方案。最终设计场地上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大树,利用底层架空增加活动场地;放大建筑体中间公共廊道营造课间活动空间,并形成普通课室与兴趣教室的互动;临江北侧建筑体量呈阶梯式布局,创造丰富的活动平台和绿化空间,并呼应城市;延续学校羽毛球运动传统布置室内羽毛球馆,外立面采用绿化与遮阳结合的表皮设计。这次项目过程,能切实感受到广州在规划管理上的进步,以及业主与教育部门的开明务实。
▲
大元帅府小学效果图
▲
架空的底层空间用作活动场地
▲
中庭空间提供互动的平台
在旧城区进行建筑设计,需要多了解、多沟通、多思考,有什么是需要保留的、演变的、发展的,还要考虑建筑对城市的贡献。我们也会从业主、市民哪里得到好的建议,融汇到项目设计中。设计师不应该太强调个人“创意”,应将包袱放下,多去听听周边的声音。
我觉得“身边项目”的这主题起得好,就是你身边的事情,也是社区和大家共同的事情。是不是理解了,是不是聆听了,是不是真正感受到了。感受到了,并将其转化为设计出发点,这非常重要的。其实创造力并不仅仅来源于设计师,其实业主、使用者都会有很多很强的能量,但要去挖掘和引导。
广州社区设计师工作在构建政府、专家、社区居民共同缔造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社区事·大家做”系列工作是一个好的机制、好的规则,再通过用心的设计,把能量转化为对广州旧城进化的积极力量,便能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策 划 I 汪
一
进 郑
一
宇
编 辑 I 李玲玲 杨世云 曹
一
月 冯
一
谆
编 辑 I
黄泳燊 陈燕纯
陈殿圳
李文清
编 辑 I
梁家泳
主办单位 I 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 I
且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广州城市设计”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