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 01:56:14 {{ caseViews }} {{ caseCollects }}
设计亮点
该项目巧妙地将建筑、结构、景观和室内设计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层叠地表效果,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

△贯穿不同“历史时区”建筑的空中廊道摄影:苏圣亮建筑设计SpActrum谱观项目地点浙江绍兴建成时间2022年底总建筑面积1658.3平方米设计手记撰文:潘岩,SpActrum谱观主持建筑师星屿,是绍兴柴场弄有机更新片区(风越里)体量最大也最具识别性的新建文化休闲建筑。其所处的柴场弄是绍兴老城区首个有机更新片区,与秋瑾故居隔街对望、东临咸亨酒店、北望塔山,总占地2.35万平方米,经过历时五年的更新改造后,成为一个集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文旅休闲街区。

#01真诚的混杂&连续的历史2018年5月,当我带领团队初次来到柴场弄,看到的场地是从明清积累至今的未受“当代规划”管制的自用建筑的集成。建筑技术的跨度随着历史时间的跨度明显地展现出来,从最早的木构架古建筑,到砖混结构的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到改革开放早期的砖混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混合的厂房建筑与公寓,不同时代的建筑遗存真诚地在此交织。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是建筑作为商品之前的产物,使用者因为自身的需求组织建造,而不是在地产浪潮下常见的中间商根据他们对于市场的预期进行的“产品”生产。这种建造者与消费者的合一状态保证了建造的真诚性。

△原场地航拍摄影:SpActrum谱观这里没有道路,只有通道,没有广场,有些私人使用的院子,场地的整体性被完美地克制了;通行空间不具备常规城区街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组织“私有空间”的意义,而仅仅是在历史的拼图中,某一地块的居住者为自己找寻到的一个连接路径。这种局部的、私密场所杂烩而非以公共空间串联相接的城市组成方式,让我们感到生疏,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这种曾经熟悉却已经逝去的空间方式或许正是在柴场弄有机更新中需要保留的空间样本。

因此,在项目的初期,我们就放弃了那种当下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常用手法,而将场地密度作为必不可少的维系场地记忆的基本信息;以多义的、多路径的通行替代单一维度的“流线”;将混杂作为必须保留的特质。

△原场地改造范围摄影:SpActrum谱观

△原场地耸立在瓦屋顶波浪上的四层小楼 & 从其外廊及屋顶天台看到的周边场景 摄影:SpActrum谱观

#02

作为场地的建筑

建筑以场地的方式存在,是星屿这座建筑的最初意向。每次爬上场地中原有的那座将要被拆毁的四层楼宇,我都对四周老建筑的屋顶印象颇深:木构举架形成的微妙曲线,仿佛波涛般,一浪一浪;西面改造后的厂房的可以上人的梯阶式屋顶和保留下来的上世纪80年代公寓楼各具特色建筑语言,以及这座四层楼天台可以遥望的对面街道的秋瑾故居和塔山,都让我更觉得在这样一个场地,在此时此刻,这里或许并不那么需要一个建筑,而是需要一个空中的、立体的场地,可以改变整个项目的空间结构,让场地在空中相连,让人们可以脱离地面行走,在空中观望各个时代的场地与场地之外的城市,在对各个时代的凝视中取得一种连接古今的共时性。

我们最初希望新的建筑与这座建筑之间形成一个被包围的场所。层叠的场地之间互相搭接、遮挡的形成行走空间与观看空间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就在将要新建的四层楼宇和保留的三层建筑之间往复穿梭。

△原场地四层外廊式建筑与远处塔山 摄影:SpActrum谱观

△失修的传统建筑 & 不同建成时间的混杂 摄影:SpActrum谱观

各个时代的建筑遗留无序而真诚地混杂在一起 摄影:SpActrum谱观

在此之后是为这个想法确定形态的过程。所谓场地,具有双重的属性,对于建筑,它是承载灵活多变行为的某种自然空间,相对建筑的固定功能更为复杂和含混;相对于自然,它又是某种被人的意识覆盖的场所,仿佛是混沌中被意识“照亮”的空间。

既然建筑将作为场地存在,我们不希望这个建筑的基本构件以楼梯、平台等“建筑”语言呈现。我们希望这个多层的建筑更像是山岳,抵达它就像抵达爬山一般,通过山路,缓缓向上。只是这座“山”在某种意义上是内外翻转的,它起始于场地南侧的层层叠叠,也受到每层高度的制约,形成三个方向向上旋转的中空庭院。爬山是围绕中心空间的过程。同时山路整片的向北延伸,形成眺望场地的层层平台。

△柴场弄改造与新建建筑体系 ©SpActrum谱观

△改造后场地鸟瞰 摄影:苏圣亮

△废墟遗存 & 传统古建掩映中的建筑主体 摄影:苏圣亮

△呈现在历史街区中的建筑 摄影:苏圣亮

△不同时代、逻辑下的空间直面碰撞摄影:朱迪

#03层叠的地表

在巨大的具有坡度的底层东侧,是在不同地层间建立联系的比较狭窄的坡道。这些地面层叠的语言,我们称之为“层叠地表”。这也反映了我们的一种设计认知:在当代技术背景下,墙的意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地面作为承载活动的场地依然重要,物理世界的限制让常规建筑的承载活动的地面较为固定而不可变,但室内空间通过轻质墙体的围合却可以以不固定、可变的方式不断改变。接下来,我们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如何确定将概念转变为能实际完成功能的,同时符合我们的建筑学、美学判断的实体空间。

难点主要是如何以及以何种几何形态完成从南侧开始,遵循层高而三段攀升的“层叠地表”。经过多次的摸索,我们尝试了平滑曲面等多种方式来连接不同的标高,最终我们决定,以最基本的倾斜平面组合,拼接来最为清晰,明确无误的表达“层叠地表”这个核心概念,就像碎裂的地面层层堆积,将交错和插接袒露出来。

△层叠地表生成分解图 ©SpActrum谱观

△“之”字型侧立面 摄影:朱迪

△侧立面细节 摄影:朱迪

△由层叠的坡道平台探向中庭 摄影:苏圣亮

△不同时代、逻辑下的空间直面碰撞 摄影:苏圣亮

在北侧和东侧,这些地表外露面积不大,展现为较为简单的露台,看台和平缓的台阶,在南侧则要复杂得多,首先需要完成连续的层高转换,在较为平滑的连接中即提供可以驻足之处,又适合层间的连续行走。于是,我们开始进一步探索这种方式的几何规律。

我们开始给自己设计规则,比如最大坡度不要超过人站立的舒适限度,比如每个平面只沿自身走向倾斜,这样可以减少行走过程中的不安定感,不会在延坡道行进中产生横向的,向中心空间的跌落感。然后,我们希望所有的坡道能产生一种自然和随意的味道,层叠起来的一层一层不要简单的重复,而是形状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尝试了多角度将坡道切割为梯形的种种方式。之后,我们开始研究坡道之间的交接,目标是任何坡道与坡道之间必须保持至少1.8米的连续对接。这样可以保证平顺的行走。在此同时也不回避无法连接上的部分,坡道间的起翘或重叠。最终,在几何规律、美感、人的行为方式与行走能力之间的多次调整适配后,基本的形态确定了。

△建筑分解示意图 ©SpActrum谱观

△呈现在历史街区中的建筑 摄影:苏圣亮

△行走在建筑南侧的层叠地表 摄影:苏圣亮

在设计中,我们试探了一下用平滑曲面坡道连接后迅速放弃了这个想法。这里不能是一个连贯的坡道,而是若干平面地层的碎裂和重组才符合设计的意图,同时需要具备“随机性”的地形特质,也要满足使用功能,每三边连接达到一层高度,与建筑高度相接。“随机性”要求相接的平面间形态各异的交叠,而交叉面间必须有一部分接触面具备1.8米以上的舒适通行宽度。这样,梯形平面间就有了几种互相插接的形式处理模式。

作为层层地面堆叠而起的建筑,屋顶也是这样的层叠地表的一部分。建筑的顶部呈现连续转折的“之”字正是层叠地表在两侧的截面。屋顶由不对称的两个顶面“随机”地倾斜相交。由于扭转的交线,屋面四角都不在同一标高,显现出某种灵动感。

△多层次的行进路线 ©SpActrum谱观

△行进与观赏同时在层叠地表发生 摄影:苏圣亮

△阶梯提供了不同高度的眺望平台摄影:苏圣亮

△阶梯提供了不同高度的眺望平台 摄影:朱迪

#04

与规范斡旋中的创作

设计之初,我们秉持了尽可能保持场地原始密度和杂糅特质的原则。除中央轴线拆除留下7—8米宽的大道外,几乎没有设计3米以上的道路。通过与消防部门的初步沟通,我们打算采取消防水龙头覆盖场地的方式,避免进一步大规模拆除和密度缺失。这样,各个片区仍旧保持着各自的秘境状态,寻路既是一种乐趣,也是对于不同区块历史建成物逻辑的一种显现。

然而,在后来的一次设计评审中,由于种种原因,原定的用消防水龙覆盖的消防方式被质疑、推翻。场地布局不得不进行巨大的调整。相关部门要求在仪门两侧各设置一个消防回车场。这样,场地中央第一次被扩大到超过12米宽度。同时从场地东侧和西侧,各自需要引入一条道路通向这个停车场。消防间距的要求占据了大量的拟建场地,并显著降低了我们想要保持的原场地的密度感。这条消防通路的要求使得星屿的原设计成为不可能,因为原设计的建筑主体一半都在此退界之内。

△建筑与历史街区鸟瞰 摄影:苏圣亮

△新建建筑与历史街区互为对景 摄影:苏圣亮这时,我们判断:原设想的作为场地的建筑以及新建四层建筑作为延续的场地制高点具有比南侧三层保留建筑远为显著的对于整个项目的意义和空间格局上的作用,所以,我们保留了之前大多数想法,将南侧原计划搭接改造利用的建筑物拆除,将此新建建筑移动到场地南端成为最终的解决方案。这样,原来盘庚在两座建筑间的盘旋的场地将直接对南侧暴露,让层叠场地的概念变得更直接,更清晰的被阅读的某种方式。

△从在历史街区看向建筑 摄影:朱迪

△北侧眺望平台 摄影:朱迪

△不同时代、逻辑下的空间直面碰撞 摄影:朱迪

△连廊凌于历史街区之上 摄影:朱迪

北侧的问题则更加复杂,与保留古建之间的密度降低后大大减少了原场地的紧凑、密集的感受。最终,我们形成新的设计思路的调整,不仅仅将盘旋的坡道维持在建筑主体的后部,而是将建筑主体也看作这个折叠的场地的一部分,只是北侧相当一部分空间被实体和玻璃围绕,在这样的思路下,坡道将会以适当的方式向北侧,以及东侧延伸。

层叠的场地也向空中延伸,屋顶也是这样的地形的一部分。这样形成的空中平台,坡道由于是户外空间,不受消防间距的限制,可以更加贴近周边建筑,采取底层架空,这部分作为空中挑台存在,则亦可以超越消防通道的限制,在空中飞架于周边建筑的近前。这样,场地的密度得以维系,在法规的要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视觉和体验可以遵循自身的逻辑和建筑学的判断。场地的精神得以更好的延续。

△宛若玫瑰花瓣旋转排布的层叠地表坡道 摄影:苏圣亮

△中庭内景 摄影:朱迪

△层叠地表挑战了建筑与场地的边界 摄影:朱迪

#05

结构发力

建筑逻辑体系下的推导暂时枯竭后,结构设计师的加入使设计深入到另一个层面。当层叠地表的想法第一次呈现给结构设计师时,他为我们确立了简单的结构逻辑:在这些层叠平面的两侧加主梁。这些梁在转角处互相搭接。这时,结构与建筑的逻辑异常简明,但与常规的结构逻辑却发生了明显的裂痕,如果各个面层按建筑逻辑排布,这些结构体就无法遵从它们最简单的连接方式。接口处,出现仅有一半相交的;或者完全无法相交,需要加短柱衔接的各种非典型状态。

△钢结构全示意 ©SpActrum谱观

△南侧层叠地表钢结构 ©SpActrum谱观

△挑檐大屋顶下的北侧立面盒体与V字型柱 摄影:苏圣亮

△建筑南北双侧外露结构概览摄影:苏圣亮

对于这些非常规节点的处理同时让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激动、兴奋,结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样明了,这不在任何常规结构体系内,但是可以通过严谨的结构计算和当代数码化的加工手段论证和处理,将同时具备与常规结构相同的强度。这些新鲜处理带来的新式节点和被它们串联起来的层叠地表就是只属于当代的星屿的新的形式。这种形式毫无造作,由问题产生,最终的形式超越了问题本身,进入到感官体验和形而上学领域。

△异形钢结构节点 ©SpActrum谱观

△ V字型柱穿过层叠地表 摄影:苏圣亮

△异形复杂钢节点构成重要的建筑形式 摄影:朱迪

#06

离散的建筑学

多重逻辑叠加的建筑学冒险

我们坚信,形式是建筑的终极媒介,一切归于形式,一切转化为形式被人感知。在处理建筑逻辑内部时,实践中会有很多相互冲突的小逻辑、行为、几何学,时时要以自身的逻辑“吞没”全部的塑形逻辑。我们恰恰是借助其他逻辑的冲击,将形式一次次拉离单一逻辑的统治,使形式始终保持游离和含混。这种对于逻辑与形式的观察态度和处理方式就是我们对当今社会提出一种解决方案——离散的建筑。

△从大周画室通往星屿的天廊穿越重重屋顶 摄影:苏圣亮

△建筑夜景 摄影:苏圣亮

△作为环形剧场而使用 摄影:朱迪

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逻辑体系的重叠与冲突。对一个事物,有多层社会价值体系和相应逻辑对其进行管制,日趋复杂的结构,不可或缺的暖通电气,亦或是生态环境的种种考量,似乎都在使建筑师、建筑学彻底变为专业协调者。这些管制体系自身经常是缺乏交流和分离的,各个逻辑之间经常互相冲突,指向各异,而我们将这些冲突视为建筑介入的突破口和形式的生成器。

既然逻辑间的碎裂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建筑可以吸收任何一个逻辑层次的要求,而不应该依附和屈从于任何单一逻辑。假设这些逻辑体系是一系列的刻印着各自教条的瓷盘,这许多的瓷盘堆叠在一起。这些层叠的盘子被大锤击碎,碎片依旧堆叠在一起,这时,融化的液态金属倒入瓷盘之中,在碎裂的瓷盘中寻找缝隙,一层层辗转流下。当我们把瓷盘撤去,剩下的金属印刻了层层瓷盘的印记,但不被任何单一逻辑所束缚,在逻辑的互相层叠和冲突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形态,这就是新建筑的模样。这就是我们“离散的建筑”的基本观点和思考方法。

△施工现场:南侧钢结构层叠地表 摄影:朱迪

△施工现场:从空中廊道看向建筑 摄影:朱迪

△施工现场:北侧不同高度的观景平台和V字型支撑 摄影:朱迪

△施工现场:南侧钢结构 摄影:朱迪

△施工现场:多层次的行进路线 摄影:朱迪

建造和建成是一个逐步校验我们构想的冒险。在建设过程中,当主要的钢铁构架展现伫立在我们眼前时,我们第一次获得了对于设计体量的直观感受。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做一座新的建筑物,而是为场地引入一个足以改变场地格局和时空关系的构架性元素,这一点在此时获得了确认。

星屿没有丝毫打算藏起自己作为这个时代建筑的技术痕迹,以钢铁直面青瓦白墙,以坦率的暴露建构逻辑和与同样注重逻辑的古建筑互相尊重的比邻。我们相信这些古代建筑曾经也绝不是某种“风格”,而一定是曾经有一群人,以当时的技术为基本逻辑的一种综合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这样的建筑文化是一种内生的、以当时的技术解决当时问题的通过理性思考而产生的形式凝练。我们追求的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忠实而富有审美的产生形式的过程。这也正是我们在星屿这个文化遗存丰富的建筑群中的新建筑的设计里努力去做的。设计有很多不完美之处,实施也很多遗憾,我们谨以此文记录下其间的种种,以便继续取得一点进步。

△废墟遗存 & 传统古建掩映中的项目 摄影:苏圣亮

△项目与周围城市界面 摄影:苏圣亮

△从塔山眺望项目及柴场弄历史街区摄影:苏圣亮

设计图纸

△剖轴测示意图 ©SpActrum谱观

△总平面图 ©SpActrum谱观

△首层平面图 ©SpActrum谱观

△四层平面图 ©SpActrum谱观

△东立面图 ©SpActrum谱观

△南立面图 ©SpActrum谱观

△北立面图 ©SpActrum谱观

△剖面图 ©SpActrum谱观

△部门节点构造详图图 ©SpActrum谱观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星屿

项目所在地:浙江绍兴柴场弄(风越里)客户:绍兴名城办、开元文旅

占地面积:918.8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658.3平方米

建筑高度:20.5米

状态:已完工(2022年底完工)建筑设计:SpActrum谱观

建筑设计团队:潘岩、李真、唐一萌、李影、陈浩、孟祥龙、ShAil Paragkum Patel、Gregorio Soravito、万金宇

结构设计: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法国昂特灯光设计

景观设计:上海普厚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公合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杭州萧山广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摄影:苏圣亮(是然建筑)、朱迪(SHADØOPLAY)摄像:苏圣亮(是然建筑)、SpActrum谱观

其他图片版权:SpActrum谱观

视觉/ 饶安林

校对/李博超

{{item.text_origin}}

层叠地表 | 绍兴星屿建筑的室内设计解读
没有更多了
相关推荐
{{searchCollectStatus("YRNGDpmvr60aLX6l6bwljyzx42qMd3WQ",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Vresthena 住宅扩展 | 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交融
预览
SpY
{{searchData("YRNGDpmvr60aLX6l6bwljyzx42qMd3WQ").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YRNGDpmvr60aLX6l6bwljyzx42qMd3WQ").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rj5GmYnqR21apwrkq8VE9OZM3eL0xJNb",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望远镜”海滩小屋 | 捕捉英伦海滨怀旧情怀
预览
SpY
{{searchData("rj5GmYnqR21apwrkq8VE9OZM3eL0xJNb").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rj5GmYnqR21apwrkq8VE9OZM3eL0xJNb").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YM7NGngA56R8ZX05qPBEeklL1qQ243Db",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林间教室,英国 / Studio Weave
预览
Studio Weave
{{searchData("YM7NGngA56R8ZX05qPBEeklL1qQ243Db").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YM7NGngA56R8ZX05qPBEeklL1qQ243Db").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9yjWYna2xeGoQBMDGpXzvER4K71lqm6A",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伦敦 V&A 博物馆陶瓷公共庭院设计
预览
AL_A
{{searchData("9yjWYna2xeGoQBMDGpXzvER4K71lqm6A").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9yjWYna2xeGoQBMDGpXzvER4K71lqm6A").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GOna7ER5P863zXKDdgBJpj9LrWNxkogv",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伦敦皮卡迪利广场“灯影折叠”新地标
预览
Fletcher Priest
{{searchData("GOna7ER5P863zXKDdgBJpj9LrWNxkogv").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GOna7ER5P863zXKDdgBJpj9LrWNxkogv").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MY5Oe3Dy1gxPaByWKnVr9mbWjzkJolN0",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希腊 KHI 住宅 | 连续曲面墙体围合出的梦幻光影空间
预览
Lassa Architects
{{searchData("MY5Oe3Dy1gxPaByWKnVr9mbWjzkJolN0").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MY5Oe3Dy1gxPaByWKnVr9mbWjzkJolN0").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MY5Oe3Dy1gxPaByWZPVr9mbWjzkJolN0",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波兹南市政厅广场区域整体翻新 | 历史建筑重焕新生
预览
Universal Design
{{searchData("MY5Oe3Dy1gxPaByWZPVr9mbWjzkJolN0").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MY5Oe3Dy1gxPaByWZPVr9mbWjzkJolN0").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y1jP5G97pEL0ZXkDyNBqNdkvDbrxgO8z",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伦敦设计节上的“重复”展览——探讨重复频率对人的影响
预览
Universal Design
{{searchData("y1jP5G97pEL0ZXkDyNBqNdkvDbrxgO8z").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y1jP5G97pEL0ZXkDyNBqNdkvDbrxgO8z").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YqR2jMxvKog7DXzQd7VZLN53Oepbymd8",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安吉绿城桃花源 | 打造世界级养生休闲小镇
预览
凯利·赫本
{{searchData("YqR2jMxvKog7DXzQd7VZLN53Oepbymd8").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YqR2jMxvKog7DXzQd7VZLN53Oepbymd8").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qDzvNg0O8Aka1woq1YXYLln2PK6RbeMy",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Dalston House Dominic McKenzie Architects
预览
Dominic McKenzie
{{searchData("qDzvNg0O8Aka1woq1YXYLln2PK6RbeMy").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qDzvNg0O8Aka1woq1YXYLln2PK6RbeMy").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ZYa6vR3n41AkOVjlArByobKeP0QNWz2M",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辉烨装饰】科科乐威尔无锡办公楼室装修设
预览
辉烨装饰
{{searchData("ZYa6vR3n41AkOVjlArByobKeP0QNWz2M").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ZYa6vR3n41AkOVjlArByobKeP0QNWz2M").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gyaEnNdRD896MX5grew1rQ7L0xkOY4el",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恩布里里德尔航空大学学生会大楼——翱翔的设计理念
预览
ikon.5 architects
{{searchData("gyaEnNdRD896MX5grew1rQ7L0xkOY4el").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gyaEnNdRD896MX5grew1rQ7L0xkOY4el").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