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室内改造项目,在原本使用两年的企业展馆基础上,重新布展、调整设计。虽然名为“博物馆”,但并没有什么常规意义上的古董、文物,其精神内核仍是以展示企业文化为核心。
展馆原先就布有各式照明灯具,如何在较短的施工时间内,尽可能节约资源,利用好原有的灯具,新旧照明又要契合新的展呈形式与内容,这对HDA无异于一个很大的挑战。
△ 万科博物馆历史馆
△ 万科博物馆历史馆 2014年,万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中,博物馆决定在原有基础上优化展览空间。项目的总策展人为李德庚,他重新梳理了整个馆的定位,参观流线和内容。 对于李德庚而言,这次万科博物馆的整体策展设计是一次非常特别的尝试。首先,虽然是一个企业博物馆,万科的心态非常开放,并没有像很多企业那样打算把博物馆做成一个一味夸耀自己、给自己树碑立传的地方,而是愿意接受一个从客观视角看万科的做法。 “所以我们最终是用半文献展、半艺术展的感觉来做。我们直径叙事(工作室)负责策展和基本规划设计,但最终设计是一个集合了多个优秀团队智慧的综合作品。”李德庚说,几个重要的文献艺术装置是由艺术家周文斗负责的,平面设计是由侯颖团队负责的,空间设计是由冯国安团队负责的,室外展厅装置是由众建筑负责的,灯光设计是HDA汉都灯光设计负责的。大家通力协作,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设计都共同协商,最终的结果是一场协作的成功,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现在的样子,已经很不容易。
HDA汉都灯光设计承接了此次改造的灯光部分,除了完善最基本的场所照明需求,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引导视线,强化每一区的展示效果,使得展览更立体、更有层次和条理的呈现给观众。 实际操作时,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改造项目,对于HDA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灯光顾问公司来说,仍是颇具难度,“除了原有条件限制,更大挑战在于时间非常紧迫,从设计到完工统共不过两三个月,我们要深入了解各设计方的理念,完成光环境概念设计和精准测算、短时间内协调灯具定样、供货到场、安装、最后调试至理想效果,这些都必须密切衔接,不容哪个环节有任何疏忽。”改造前的万科博物馆灯光过于直白,虽然使用的灯具价格不菲,但是整体光环境与展呈结合不密切,存在光环境散乱、回路无法正确对接调光需求、重点区域照明手法不够精准的种种情况。 “我们改造的重点在于,增强光线的指引性,传达万科企业文化,通过光影关系丰富展览的层次感,凸显重点展陈区域,不必要的地方,绝对不浪费灯光。”
△ 以上皆为历史馆的灯光效果 进入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是历史馆,这个空间是一个长卷式的展示,以阶段性的年份来划分,平面的文字和立体的展示柜交互配合,形成一个有趣的阅读体验。 历史馆的“时间轴”展墙在恰当的灯光烘托下非常吸引人。这面墙大约有4米高,2.4米的高度是展墙,2.4米以上用层板区分来做时间轴部分。 “我们在展墙的下部从地面起做了一个灯膜,制造了一种类似发光的地面的效果。展墙上方设计了一个环状的LED屏,循环播放代表万科理念的文字。LED上面就是时间轴,我们用硬灯条做了灯光的自然过渡,再用LOGO灯在轴线最重要的时间点上打出光圈,用来突出对于万科来说最为重要的时间点。”
△ 地面的光膜式发光,以及重点年份的光圈式打亮。 除了展墙,历史馆里最吸引人的还是中间的艺术装置。艺术家周文斗利用许多大小不一的透明塑料球把代表万科历史的物件重新包装起来,形成一个富有历史感的艺术作品。这些透明塑料球共同围绕着一个大型、颇具历史感的机器,机器用彩色的柔性灯管包裹,笨重、冰冷的机器通过与灯光的结合,成为一个更有观赏价值、更吸引眼球的灯光艺术装置。
△ 光与机械装置的结合,成就了一件灯光艺术装置。 万科+展厅是一个多主题的群展,主要体现万科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成就。关于万科工人施工与材料技术的展示上,原先展品是挂在墙上的,改造之后设计团队利用三个悬浮的交叉展台把它们按标号顺序摆放,既可以近距离看展品,在空间上又形成一个动线关系。 这个区域的照明非常简洁、干净,清晰的展现出HDA灯光设计的一大特点——节制,所有安排的光都是有用途的,绝对没有多余的光。除了三个交叉展示台内嵌的光源、打亮展示板的若干光源,以及为楼梯通道提供安全照明的光源,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不必要的光。
改造之后,1700平方米的空间分为四个主题:历史馆,档案室,万科+和未来馆。每个主题对应不同的空间设计。冯国安和林镇则是博物馆的主要空间设计师。 冯国安表示,在做这个空间改造时,用的设计手法和传统企业馆很不一样。 第一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展览, 所有的展示都是以万科人的故事(住户, 员工等)来串联, 并不只关注万科的荣誉。 另一点就是展示方法的再思考,如何结合事件, 时间和人来组织空间,展品不应该只是一个平面的死物, 它们可以更立体和互动的出现在参观者面前, 让人们去认识万科的过去与未来。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