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见筑
设计打开了划船俱乐部与防汛墙之间的步行空间,扩大建筑东侧硬地,将划船俱乐部的建筑与滨河公共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保留并强化原划船俱乐部东翼船库、中部会所、西翼游泳池的空间格局。
感谢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背景与改造前状态
上海划船俱乐部位于南苏州路 76 号,外白渡桥与乍浦路桥之间,北邻苏州河,与上海大厦隔岸对望;南侧为城市道路,紧邻原新天安堂、原英国领事馆;东侧靠近外滩。
▲苏州河对岸远观
© 章鱼见筑
原划船俱乐部拥有百年历史,由东侧船库、中部会所、西侧游泳侧三部分组成,在历史演进中遭受多次拆改。项目开始前的划船俱乐部,仅剩中部按原样复建的会所建筑和西侧门头。西侧游泳池被填为四道草坪,东侧也被绿化包围,进入性较差。会所建筑东西侧墙上装饰了屋架轮廓,暗示原有的空间布局。
▲对岸正视©章鱼见筑形制的历史演进原划船俱乐部始建于 1903 年。解放后遭到不同程度的拆建改建,成为黄浦区游泳馆。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于吴淞闸桥的建设,建筑东翼被拆除,西翼改为平屋顶,作为网球场使用,中部会所高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约 4 米,加建至四层。2009 年 6 月 20 日,上海划船俱乐部旧址因城市建设几近拆除。会所结构部分被保留,于 2010 年依原貌复建。西侧游泳池部分按照泳池特征被填为草坪。此次设计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建筑体量的原始状态。
▲改造前俯视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改造后俯视©章鱼见筑建筑形态追溯式塑造设计中首先从整体性空间梳理入手。设计打开了划船俱乐部与防汛墙之间的步行空间,扩大建筑东侧硬地,将划船俱乐部的建筑与滨河公共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保留并强化原划船俱乐部东翼船库、中部会所、西翼游泳池的空间格局。
▲历史形态沿革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南苏州路人视
© 章鱼见筑
▲建筑西翼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东侧正面看划船俱乐部
© 章鱼见筑
在建筑的东侧,以与西侧相似的结构模式,预制 8 组钢结构灯架,组成灯阵广场。广场内部铺设植草砖。相对简洁的灯阵提示原有的船库空间,成为更加景观化和放松的,与景观草坪相结合的公共空间。东西两组钢架,可以让市民以一种通透的与现实叠合的方式,追溯上海划船俱乐部曾经的形态特征和空间氛围。
▲东面看划船俱乐部
© 章鱼见筑
泳池挖掘和恢复
泳池作为划船俱乐部原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空间塑造中会成为具有特色的亮点,因此在设计中希望将泳池空间挖掘恢复,在经过初步仔细的“考古”式的挖掘后,发现泳池结构完好,表面马赛克也基本完好,因此坚定了恢复泳池空间的信心。泳池内部还有后期附加的三道长轴向地垄墙。
▲透过棚架看后面建筑
© 章鱼见筑
▲棚架与划船俱乐部墙面构架关系
© 章鱼见筑
▲与滨河公共空间的链接
© 章鱼见筑
去除现有植被与堆土,拆除池中三道后增墙体,泳池空间“重见天日”,呈现出了原有的空间状态:长 50 余米、宽约 30 米,由一个浅池戏水池和一个拥有四条泳道的深池共同构成。在进一步的设计中,我们尽量保留泳池原有的形制特征和材料魅力,重点围绕提升泳池的可达性与公共性与泳池表面修复展开。
▲市民在泳池中拍照
© 章鱼见筑
▲泳池边上台阶和柱础的结合
© 章鱼见筑
▲马赛克与栏杆细部
© 章鱼见筑
参与未来的历史
至此泳池空间成为一个带有顶棚空间限定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进入到泳池中,从“池底”的视角回溯时光更替。泳池的空间可以成为展厅、咖啡厅、舞台、T 台等多功能的状态,让市民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原划船俱乐部的场所感和社交感。划船俱乐部将以公共空间的身份,继续参与在未来的历史中。
▲灯阵广场
©章鱼见筑
▲东侧正面划船俱乐部夜景
© 章鱼见筑
▲泳池内部
© 章鱼见筑
▲夜景,向西鸟瞰
© 章鱼见筑
项目图纸
▲钢结构细部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名称:上海划船俱乐部及周边公共空间设计
项目详细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南苏州路 76 号
项目设计年份:2018 年 3 月
项目完成年份:2021 年 5 月
业主:黄浦区绿化管理所
建筑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原作设计工作室
主创设计:章明、张姿
建筑设计:王绪男、丁纯、郭璐炜
结构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都境设计分院
结构设计:王瑞、王金花
设备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一院
给排水设计:游博林、单晨光
电气设计:王瑛
小号小号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