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妙的建筑是一种人与自然甜蜜的暧昧。
—— 引语
△ 整体意向图 ©JOA开间建筑
项目名称:长白山雨滴酒店
项目类型:酒店、竞赛
项目地点:中国,吉林,长白山
设计单位:JOA开间建筑
设计团队:王开,盛丹力,张凌霄,邓晓帆,曹睿芝
设计时间:2014年
建筑面积:29,181m²
自然的馈赠
在烟波浩淼的长白山上,郁郁葱葱的松林望不到边际,一颗颗晶莹的雨滴恰如其分地折射着天空自由的明度和长白山浑厚的身姿。
如果建筑缺失了自然的滋养和包容,剩下的也不过是一些破碎不堪的材质,宁静浑厚的大自然正是这些“长白雨滴”精妙成长的沃土和基石。
同时,大自然的这种纯粹也孕育了无数的景观维度,给予了我们创造人工环境的先决条件。在这广阔的长白山上,无尽的美丽松林里面,长白雨滴空灵的从天而降,悬挂于松林之间,它成为了存在于巨大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小庇护之所。
△ 长白山天池风景
球体的初衷
如同赖特所说“设计是自然的提炼,以一种纯几何方式出现的因素”来提炼自然的纯粹和美好。
我们也同样坚信这一点,纯粹的建筑表达的理应是纯粹的期许,所以雨滴酒店正是通过这种纯粹的几何球体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一种对自然与住所之间联系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这正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新世界,或者说是球体本身在心理层面的某种内涵,也是人类想要逃离苦涩和枯燥的乌托邦的某种诉求。
“Raindrop”的这个球体概念的产生,是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搜集和精细推敲而得来的。其中的一个灵感意向是来源于1950年的电影—“theRedBalloon”的启发,这个电影展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红色的气球行驶在巴黎的街道上所发生的故事。城市的景象通过男孩和气球的自由的路线展开,通过城市的障碍—墙体、铁路、建筑物—红色球体,展现出的是⼀种活跃和调皮的城市元素,城市的窒息和萎靡让生存在其间的人类总是被棱角分明的建筑物一遍又一遍的划分,从而形成了一批住在方盒子或尖角里的“怪诞一族”。
或许正因如此,球体的融合感和趣味感解救了人类压抑千百年的童趣、渴求包容和保护的天性。
△ 1956年,“the Red Balloon”剧照
而另一个灵感意向则是来源于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上的巴西展馆,同样神奇地利用了球体这一建筑设计造型。展馆的设计除了钢跨的屋顶和混凝土的坡道外,更让人亮眼的是一个直径7米的红色氦气球,漂浮在屋顶直径为六米的圆形空洞上,富有张力和戏剧性。
好天气时候,气球升上天空,跟遥远的原子塔遥相呼应,也形成对于花园的再度开放。在阴雨天气,球体则覆盖了洞口,使得雨水透过球体的空隙流到庭院里,从而形成以种内部的瀑布景象。红色球体给予了巴西场馆一种特殊的玩耍性的特征,好像是在嘲笑其他高技术的场馆,就像个纯真又调皮的小孩。
△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巴西展馆
同样的球体造型和特殊材料的结合,在2006年的蛇形画廊馆也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展馆是由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和结构设计师塞西尔巴尔蒙德共同设计。
该设计的核心是一个壮观的卵形充气篷,漂浮在蛇形草坪的上方。
这个充气篷是由半透明材料制成的,结构在夜间时从内部照明,同时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遮篷将升高到空中或降低来覆盖下方的圆形剧场。
△ 2006年,OMA,蛇形画廊馆及其设计草图
在现在这些令人窒息的都市中,人们总是想要选择逃离苦涩和枯燥的乌托邦,Haus-rucker-co这个组织在这方面的诉求上或许做的更加的极致。他们作品大多都是通过气动装置或者修复装置去探索建筑中的行为潜力。其中他们所参与的1972卡萨尔文献展第5次展览尤为特别,这个展览的主场馆的外立面通过一个充气结构的植入,作为创意和玩耍空间。
这个装置主要是由一个环形管状钢圈作为PVC箔外壳的外部支撑,当通过气泵时膨胀成形成梦幻的球体。
这或许就是都市人逃离无尽账单和高压公职的一种宣泄和尝试,球体的透明的梦幻乌托邦,一头钻进来,就可以暂时忘掉自己还是个”肩负重担”的成年人,只是在此享受新奇和惊喜,别的暂且不议。
△ 1972年,Haus-rucker-co,
卡萨尔文献展第5次展览
“雨滴”的成型“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和情感。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如何使得人造景观跟自然景观有机的结合,这也是这个项目的最大挑战。所以雨滴酒店以组团的形式,使其可以自由的穿梭在松林之中,也将其定义成为一个模糊的边界。长白雨滴,正是在尝试突破这种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界限,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甜蜜的暧昧。通过重新思考自然与庇护所之间的界限,我们也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建筑概念中的另一种规模的新世界。
1|基地位置
雨滴酒店该项目的基地位于长白山脚下二道河镇东南侧的松林中,酒店包括了入口大堂、帐篷组团、以及分散组团之间的公共活动空间。组团通过距离地面两米的步道联系,以保护基地的自然植被,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零介入。
△基地地形图 ©JOA开间建筑
穿梭在帐篷的道路上,帐篷组团的边界由自然而界定出来,并且根据美丽松林的分布疏密进行排布,与松林实现了一种有机共生,而酒店的入口大堂以及公共服务区也是采用覆土建筑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保持了优美基地独特的风景,每当客人穿过大堂进入美丽的松林时,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世外桃源一般。
△ 雨滴酒店总平面图 ©JOA开间建筑
2|技术系统
雨滴本身是一个ETFE包球,通过一个机组系统将中心球体用2cm半径的钢索,张拉起来,并提供上下的自由移动,以满足到达酒店各个房间的功能需求,为客人提供了不同的居住体验。客人还可以通过林间公共木栈道穿梭在美丽的松林之中,到达酒店任何房间。
△ 雨滴酒店立面意向图 ©JOA开间建筑
雨滴的帐篷表皮采用特殊的立面ETFE双层膜结构系统,内里充入粒子气体,可以通过插电的方式可以改变粒子的排列顺序,以提供透明与不透明的转换,确保客人在白天和夜晚不同的私密性需求。而且雨滴酒店一体化的房间提供了住宿、阅读、洗浴等标准功能,并通过标准控制活动隔间和模数化家具等,提供了多样的室内环境,来满足客人的多种使用需求。
△ ETFE膜工作原理 ©JOA开间建筑
△ 雨滴酒店白天意向图 ©JOA开间建筑
△ 雨滴酒店夜间意向图 ©JOA开间建筑
雨滴酒店的帐篷单元的顶部是集成的太阳能电池板,为酒店提供电能和照明。天池水经过水厂净化,和地下热能加热,给每个房间提供冷热水,废水收集和中水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自然的通风系统保障室内优良的空气循环,并通过太阳能板加热地板为室内供暖。雨滴酒店通过以上各个可持续循环系统,并且整合了太阳能系统、地热系统、天然通风系统和水体循环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自给自足的系统以保证悬浮的可能性。它也为雨滴酒店提供了最为舒适的环境,脱离地面,最大程度的放大了客人的感官体验。
△ 雨滴酒店技术分析图 ©JOA开间建筑
3|结构分析
豪不夸张地说,雨滴球体的设计造型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幻想和诗意。
长白山脚下,雨滴形状的设计,基于帐篷酒店的概念而延展开来,这其实是一个灵活的体系结构和一个球形组成的帐篷系统。
利用照明基础和钢结构系统,可以方便地构造幕
联合组织在美丽的松林。帐篷单元由模数化轻型基础纵向结构杆件强化构件。为了尊重红杉树林的价值,我们通过重复竖向结构不去触碰树林,但让结构更加坚固在底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加固体系,雨滴酒店通过最为平衡的拉力分析,悬挂在结构体系之间。三角形的结构不断重复,使得体系更加的牢固。
△ 雨滴酒店结构分析动图 ©JOA开间建筑
4|功能空间
雨滴酒店的特色空间除了可以调节高度的球型客房外,还在公共活动空间结合活动步道设置一些休息场地和活动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美丽的“雨滴”时而隐入森林,时而登上树梢,为每一位前来欣赏的客人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和不同视角的风景观光。
△雨滴酒店活动平台意向图©JOA开间建筑
雨滴酒店中不仅设置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基础客房,可以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自行选择,同时还设置了不同大小的中型帐篷单元。
在这里面,不仅藏有温泉、书吧、冥想空间等安静的休息空间,还设有影像放映厅、酒吧、健身房、桑拿房等各种娱乐功能,尽可能的丰富客人生活体验。
△雨滴酒店室内意向图JOA开间建筑点击视频,观看详细设计过程。结语建筑师赖特说过“我从来不在山上造建筑,而是建一座属于那山的建筑,建筑为人类解放的不过是永远延伸的空间自由感”,就好像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建筑为人类延伸的更多是空间上产生的心灵自由感和愉悦感,这才是建筑的意义。你或许可以在美丽的松林里散步,穿越步道到达每个帐篷房间,如同雨滴和雨滴之间,奇妙的穿梭于个体和媒介之间,仿佛是精灵莽撞地闯入长白山这个自由又烂漫的生态系统,不顾一切地沉浸于长白山的壮丽、溪流的潺潺、森林的无边无际、深夜手可摘星辰的宁静,又怅然有所失的离开。而来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领略到自然浑厚又神秘的力量,汲取着山水星辰传送给我们的沉思、静谧和平和。这或许就是先人曾戏谑的,“人造房子,房子也造人“,这也是长白雨滴设计的初衷,建筑师从来不曾妄言发明,只是将遗落的美好再造给人类看。编辑|宗明灿洪于雁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