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CDI境工作室所经历的项目中,万宁石梅湾九里二期是第一个在没有经过充分研究和预判,从既定空间模式和假想建筑风格出发就开始了设计的项目。如何在近乎“命题作文”的前提下,打造与既有建筑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东南亚风情”,对“境”来说,是难题,也是挑战。
氛 围隐逸,自在
项目地处海南石梅湾旅游度假区之内,远离喧闹市井,四周的树林、花园、山丘,还有不远处的大海,都提示着这片场地隐逸自在的特征。
在重新梳理了总平面布局关系之后,建筑师保留了前后两进院落的格局,控制每栋房子的体量和进退关系,房子之间留白,借景远处树林山丘。
建筑单体之间通过二层廊道相连,使群体组合曲折有致,尺度合宜,塑造出类似聚落的空间关系,与周边“松散”的自然环境相呼应。聚落之中,建筑单体沿中轴线纵深串联重要节点空间,强化仪式感,与整体放松的聚落特征对比,凸显出张弛有度的氛围感。
造 型光影,盒子
出于对热带气候的响应,宽大屋檐形成的遮阳避暑的阴影空间构成了热带地区典型的建筑意象。所有建筑单体均可看成大屋顶与方盒子的体量组合。
屋顶平缓的挑出,其下留出的阴影空间深度甚至与室内进深相当。屋檐压得尽量低,防止眩光,并使得檐下的建筑体量隐匿于阴影之中,从外面看透露出令人喜悦的神秘。反过来,从走廊看出去,则能够欣赏到由屋檐裁剪出的长卷景观。
在细微的光线变化中体会到时间的流逝,速度慢下来,心情才能放松下来:沉思、静伫、低语......这就是建筑师所体会的经典“东南亚风格”,它不是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一种生活美学,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
尽管单体建筑众多,但归纳下来,只有两种基本类型:大量的双坡顶建筑和处于中轴线上的节点建筑。
两种建筑类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屋顶形式。双坡顶在四面出挑,与外走廊相对应。节点建筑的屋顶则采用了规格更高的伞盖和十字坡造型,屋顶下面的建筑体量与屋顶分离,相对于双坡顶与其下体量的粘连,显得更加空透自由。
结 构变异,秩序
类型固化于结构,建筑类型的实现依赖于结构体系的设计与表达。双坡屋顶采用混凝土结构,挑檐部分用柱子支撑,柱子中间分开,一方面可使结构避免过于粗笨,另一方面也可安置落水管,避免坡屋顶建筑经常出现的水管外露问题。
伞盖屋顶采用的是钢结构,用分叉的钢柱支撑三角形的交叉梁格。为了保证所有的梁柱交界面严丝合缝,梁柱截面采用定制化焊接处理,分解成6种基本截面形式。分叉柱与混凝土基座之间采用铰接处理,以应对基座与钢屋面之间的形变差异。
表 皮轻盈,通透
表皮是建构的重点。与分量感十足的大屋顶相对,屋顶下方的盒子体量尽可能做得轻盈通透。玻璃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构成盒子表皮的主体。盒子的东西立面外做竖向铝格栅,以隐藏背后的玻璃开启扇、空调室外机和消火栓等设备,楼梯、扶梯贴格栅安置,保证建筑的主要立面干净完整。
第二进院落功能以书院和健康疗养为主,立面底部更加厚实。为了实现犹如岩石一般的体量感,建筑师设计了厚墙体系,并将窗洞内凹,表现出墙的厚度和体积感。
厚墙与上部铝格栅的交接处理颇费心机。其一,这是两种建造体系的交接界面,下部是砌筑体系,上部则是外挂幕墙体系。尽管都是依托建筑结构定位向外侧拓展,两种建造体系基本上是独立的,在构造厚度上也无必然的一致之处;其二,尽管下重上轻的设计符合重力法则,也暗示了从古典建筑延伸而来的视觉规律,建筑师却不希望看起来像是传统建筑。
综合考虑这两点,建筑师决定协调构造厚度,将砌筑厚墙和铝格栅做平,以呈现出完整、抽象的整体体量效果。在两部分之间留缝,满足幕墙排水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此制造出视觉停顿,暗示两种构造体系的分离:下部厚重,与大地结合生长;上部轻盈,似有漂浮之感。
CREDITS:
项目名称:万宁华润石梅湾九里(二期)
业主:海南华润石梅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地点:海南万宁
方案设计:CCDI悉地国际
建筑|结构|机电设计:CCDI悉地国际
主持建筑师:胡铮
设计团队:吴龙君、夏云龙、陶婷婷、赵昕、王楚、程霄琦
设计|建成时间:2016|2018
建筑面积:20,124m²
建筑高度:19m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