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onocle发布了2023宜居城市榜单,排出了
全球宜居城市的前20名
。
创立于2007年的Monocle杂志,主要关注城市生活、人文旅行、商业时事、建筑设计,其每年发布的宜居城市榜单,是旅行和定居的重要参考。
最新发布的第16届宜居城市榜单,延续了以往的多个标准,比如出行便利度、生活成本、政府管理等。
Monocle 杂志第 165 期(7/8 月合刊)封面
(图源:
Monocle)
排在榜首的城市是奥地利维也纳,紧随其后的是丹麦哥本哈根,德国慕尼黑,入选的还有德国柏林、希腊雅典、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墨尔本、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城市,今年还有几座亚洲城市入选,包括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
这些宜居城市在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创造性措施,或许能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奥地利维也纳夜景
(图源:
pixabay)
第1个关键词:平价住宅
生活在一座城市里,住房无疑是最重要的,人人都希望用便宜的价格买到漂亮的房子,如何建造宜居且经济可负担的城市,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奥地利维也纳
社会保障住宅
里。
奥地利维也纳的Aspern Seestadt区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发展项目之一,这里曾经是一座废弃的军用机场。这片区域60%~70%的公寓都被定义为经济适用房,引入了“合作住房模型”的理念,也就是让一群拥有共同理念的人生活在一起,政府提供补贴,让他们共建住房,公寓内有日常办公区域,公共厨房等设施,居民们可以在这里讨论自己的公寓怎么设计,需要怎样的公共建筑等。
奥地利维也纳Aspern Seestadt区域规划
(图源
:
Dezeen)
在新加坡
,80%的人住在公共住房中,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愿意居住其中。这些公共住房由私人开发商以低于市场价格建造和定价,并由政府补贴完成,有顶级公寓,还有各类低端住房,经由各类政府计划实现保障供给。从一开始,新加坡就明确地以塑造社会的意图来设计公共住房,比如会安排不同大小的单位彼此相邻,以创造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的社会凝聚力。
新加坡的住宅
(图
源:
pixabay)
韩国首尔
有一片18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项目,希望为低收入群体打造一个全新的保障住房模式,“塔楼街区”式的公寓格局之中容纳着有不同社会阶级、不同家庭规模以及不同生活模式的家庭,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真正活跃,与首尔相连但同时也能够自给自足的邻里社区。
韩国首尔“塔楼式”保障住房
(图源:
Dezeen)
第2个关键词:汽车不友好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关注的往往都是汽车,而不是人,这样做的后果是,虽然提高了出行效率,人的生存空间却不断被车辆压缩,一座宜居的城市,要把道路空间还给行人。
可以悠闲地在道路上骑行,是宜居城市的标配
(图源:
unsplash)
丹麦哥本哈根
的街道上,汽车少、行人多、自行车多,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开车,这在丹麦毫不稀奇,除了城市道路系统的设计鼓励步行、骑车和乘坐公共交通之外,300%的汽车购置税也是一项杀手锏。
(图源:pixabay)
哥本哈根还有一座特殊的建筑,这是一个形如莫比乌斯环的立体社区,
一条22
千米
的骑车路线贯穿整座建筑,
可以让人直接骑车骑到楼顶,道路两侧分布了住宅、商业空间和花园。
可以进行“自行车之旅”的建筑
(图源:
Dezeen,摄影:
Rasmus Hjortshøj)
德国慕尼黑
的市政府也对道路重新进行了规划,除了扩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还在餐厅旁增添了更多的自行车停车位,这一举措在十年来首次将骑行数量提升了70%,并大大降低了碳排放。
(图源:pixabay)
法国巴黎
还出台了一项“无车提案”,即在市中心建立一个“低交通区”(Paris Respire - zone appaisée),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主要地标附近,还有左岸,以及圣日耳曼德佩区的大部分地区,通过增设自行车车道,有效减少机动车进入,来降低市中心的噪声污染和废气污染。巴黎还设置了每月一次的“无车日”,在这一天,巴黎最著名的八条车道上,只有自行车和滑板车等可以自由出入。
巴黎街头(图源:pixabay)
第3个关键词:绿化空间
对于城市来说,植树是抵消碳排放的最简便方法,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生物多样性、提供遮荫,并降低道路和建筑物的吸热特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
新加坡
是一座栖息在热带雨林里的摩登都市,自然景观穿插于城市之中,植物以各种形式融入进来,在新加坡,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绿化屋顶、层叠式垂直花园、绿墙……
新加坡樟宜机场(图源:PWP景观建筑事务所)
新加坡以绿色线性廊道将全岛大部分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与开放空间有效地串联起来,2023 年,两条位于Clementi Forest的徒步道即将投入使用,人们可以沿着此路探索“新加坡的最后一片雨林”。
俯瞰“花园城市”新加坡
(图源:
unsplash)
以全球时尚中心而闻名的
意大利米兰
,近年来也开始着手创建真正的绿色城市和环保城市。按照米兰市的规划,2030年以前,准备种植300万棵树,创建真正的“森林城市”,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空间,提高植物覆盖率,以及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在建筑空间上种植植物等。
第4个关键词:女性友好
今天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围绕着男性的需求而建的,无数
女性
的需求
被忽视,是否对女性友好,是评价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
在
奥地利维也纳
,城市规划师们自1993年起就开始尝试建设女性友好城市。在一个名为“Frauen-Werk-Stadt”(德语:译为女性-工作-城市)的项目中,他们建立了环状布局的公寓大楼,配有草坪和庭院,还包含了幼儿园、诊所等,并良好地接入了公共交通系统。
维也纳女性友好公寓大楼
(图源:
Dezeen)
2014年,维也纳市议会宣布“性别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在规划新措施时”予以考虑。从那时起,维也纳在方方面面都致力于使这座城市成为“包容和性别中立的地方”,比如设置了足够宽的人行道,可以让行人推着婴儿车穿行。
联合国人居署和瑞典独立智库绘制的理想中的女性友好城市
(图源:
Archdaily)
韩国首尔
则将市内几百家24小时便利店指定为“女性安心守护之家”,当一个女性在街上遭遇危险时,她们可以躲进便利店求助报警。
(图源:unsplash)
第5个关键词:多元建筑
一座宜居的城市,是由一代代城市设计师、建筑师与市民共同创造的。
丹麦哥本哈根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2023年世界建筑之都,从银行、酒店到美术馆、公园……哥本哈根的设计感与人文关怀无处不在。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丹麦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还有明星事务所BIG的成名作、代表作。
丹麦建筑大师詹森·克林特(Jensen Klint)设计的管风琴教堂(图源:Archdaily)
由BIG与SLA建筑事务所合作设计的“世界上最干净的垃圾处理场”CopenHill,也是哥本哈根户外休闲的最佳去处(图源:Archdaily,摄影:Rasmus Hjortshøj)
日本东京
,全球建筑大师的作品云集,单是一条表参道,就汇集了20多个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丹下健三、槙文彦等前辈的实践,也有安藤忠雄、隈研吾、妹岛和世等当代新锐建筑师风格各异的建筑实验,还有里卡多·波菲、赫尔佐格和德梅隆、MVRDV等国外知名建筑师和事务所的作品……堪称“大型建筑博物馆”。
表参道上有不少时尚品牌+大牌建筑师的作品,SANAA设计的Dior表参道店是其中之一(图源:SANAA)
西班牙马德里
,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马德里的建筑风格百变,设计手法多样,粗野主义、有机建筑、后现代建筑、高技派建筑……一座城市囊括了一部建筑史。
西班牙有机主义建筑的代表——Torre Blancas(图源:维基百科)
芬兰赫尔辛基
,则保留着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留下的珍贵建筑遗产,后辈建筑师们也不断探索着适合这座城市的当代设计。
阿尔瓦·阿尔托作品:赫尔辛基文化宫(图源:Alvar Aalto Foundation)
芬兰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也是一座能一直延伸到室内的城市广场(图源:ALA Architects)
第6个关键词:创意生态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一座宜居的城市,应该也是一座能让人诗意栖居的生态之城。
芬兰赫尔辛基
,是一座能让市民摘野果、钓鱼,甚至偶遇一只鹿的城市,向民众开放岛屿,并出台了一系列气候保护政策。
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Viikki实验新区,面积为1100公顷,是一座以生态为主题的由居住区、自然开发区、科学园区以及商业服务设施等共同构成的综合生态社区,以芬兰地区典型的院落形式布局,有着宜人的微气候,绿地、农田和自然区域渗入社区中,贯穿绿地系统的则是一套与城市公路相分离的步行体系和自行车专用道。
(图源:unsplash)
丹麦哥本哈根
则采用了开创城市农业的方式,来建设生态城市。
哥本哈根鼓励市民们自己种植食物,城市中的绿化带、居民社区空地、废弃街道等,都在为有机水果和蔬菜腾出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些空间种植任何可以食用的作物,让哥本哈根成为一座随处可以“觅食”的绿色城市。
(图源:unsplash)
结语
(图源:pixabay)
“设计一个梦幻的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
——简·雅各布斯
每个人都希望能生活在一座宜居的城市里,美好的城市需要好的设计,更需要每个人都怀抱对于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信仰,做好每一件小事。
你心目中的宜居城市,又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参考资料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这些城市的拯救模式值得学习》(
丹尼尔先生)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