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延安最重要的旅游景区。
宝塔建于唐代,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高度概括了宝塔山的崇高地位和精神实质,守护、传承和弘扬好这一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项目概览
由于宝塔山位于延安市中心,受“三山两河”特殊地形限制,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加之原景区缺乏规划,长期以来群众在宝塔山山体靠山切坡自建了大量窑洞,布局散乱,人景争地现象突出,山体生态破坏严重,对宝塔山的人文景观、自然风貌构成侵害,严重影响到革命圣地形象。
2013年7月,延安遭遇百年不遇持续强降雨自然灾害,导致山体窑洞大量坍塌,景区山体出现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影响到建筑遗产和周边民众的安全。
为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景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延安市委、市政府计划保护提升景区环境,并修建游客中心,健全旅游服务、咨询、展览、数据中心及停车等功能。
▼项目位于延安市中心
▼项目鸟瞰图
缝合山水,修复生态
保留并修复场地内有价值的建筑遗存,让原有场地的记忆贯穿于整个设计中。
针对滑塌的边坡、山体栈道、两侧岩石和窑洞滑塌等安全隐患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做好地质灾害治理、排洪及水土保持,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
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生态修复,重建受暴雨侵袭而支离破碎的山体生态,恢复景区环境原貌,极大地改善并提升了景区的环境品质及安全性。
▼游客中心内庭概览
地景建筑,融入环境
在宝塔山景区,山和塔是唯一的,是场所里最重要的标志,任何人工环境的营造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山和塔。
因此,梳理宝塔山、南川河、城市与人四者的关系,建筑采用地景化的处理,作为山水缝合的媒介,完整地镶嵌于山水之间,而非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建筑。
▼外观夜景
▼建筑主体西侧面向城市道路
建筑主体消隐,屋顶空间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作为由南向北面对宝塔山的礼仪性空间。
以南北贯穿为主要轴线,自南向北不断递进,依山就势,逐级而上,通过入口广场、开放空间、绿化庭院及景观水系的设置,营造具有纪念性、瞻仰性特征的空间格局和场所精神,更好地突显宝塔山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标识的崇高形象。
同时起伏连续的屋顶空间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化和广场,作为游客驻足、游览、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提供了最具仪式感的参观路线,强化了游客的体验感。
▼采用层层退台的建筑手法,削弱建筑的体量感
▼作为游客驻足、游览、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就地取材,延续文脉
建筑风格延续地域文化特色,保留并修复场地内的原有窑洞,与新的建筑融为一体。
建筑主体西侧面向城市道路,采用层层退台的建筑手法,削弱建筑的体量感,与自然环境更加融合,同时呼应北侧保留的现状排窑,实现新旧建筑交融共生。
主要建筑材料选用当地黄砂岩,采用传统工法密缝砌筑。
土黄色砂岩石块由当地工匠手工雕凿砌筑而成,在延安当地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光影、质感及色彩变化。
建筑的建造过程不仅保护并提升了当地传统建筑工艺,也为当地工匠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保留并修复场地内的原有窑洞,与新的建筑融为一体
▼内庭院
城景交融、公共客厅
建筑内部设置两处不同尺度的庭院,实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渗透及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融合。
建筑屋面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专门设置了与游客互动的静水景观和绿地广场,宝塔倒映在水中,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呈现出不同的氛围和景象。
通过不同层次的平台、广场和院落,大大扩展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增强了建筑与人的互动。
大面积的广场空间也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成为深受游客及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广场鸟瞰图
▼与游客互动的静水景观和绿地广场,宝塔倒映在水中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呈现出不同的氛围和景象
▼自南向北不断递进,依山就势,逐级而上
▼通过入口广场、开放空间、绿化庭院及景观水系的设置,营造具有纪念性、瞻仰性特征的空间格局和场所精神
▼突显宝塔山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标识的崇高形象
完善功能、服务大众
游客中心完善了宝塔山景区的服务及管理功能,不仅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展示、休息、书吧、咖啡厅等服务,还是整个景区的智慧管理、宣传展示、应急指挥和运行监控中心。
地下停车场提供400个停车位,弥补了景区停车的不足。
▼游客中心大厅
▼室内呼应建筑外部保留的现状排窑
结语
巍巍宝塔山,铭刻着历史;
滚滚延河水,讲述着故事。
在宝塔山景区特有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背景下,通过地景化的建筑手法及在地化的材料工艺,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新旧建筑融合共生,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修复山体自然生态、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任何人工环境的营造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山和塔
▼建筑采用地景化的处理,作为山水缝合的媒介,完整地镶嵌于山水之间
▼建筑远景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名称:
延安宝塔山
项目地点:
延安
建成时间:
2019
设计时间:
2017
用地面积:
160000 m2
建筑面积:
36810 m2
主创建筑师:
庄惟敏
设计团队:
庄惟敏,唐鸿骏,李匡,盛文革,张翼,许腾飞,陈蓉子,丁浩,范娟娟,曾琳雯,常云峰,杜仕成
获奖情况:
UIA(国际建筑师协会)2019第四届巴库国际建筑大奖(A–旅游建筑的最佳实践三等奖)
▼ 网站最新24小时精彩项目集锦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