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庭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RSAA/庄子玉工作室
金山岭书院对着长城,这是一种最具中国文化意象的守望。
书院与长城之间产生的若即若离的时空层面的对话暗示出一种文脉相承的隐喻关系。
在具体操作形式层面,项目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轴线关系和当代调性,同时大量整合了古典园林散点建筑的关系,也对场地有所呼应,从而形成具有传统东方仪式感的品质空间。
△ 鸟瞰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总平面图©RSAA/庄子玉工作室整个项目从平面关系上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国传统游廊空间的变异,本身接近于游园,人们可以在自由愉悦、游走的状态下产生世俗化的空间体验。中间设有宽敞别致的中央庭院。然后经过一系列沿着游廊行走物移景变的状态,建筑成为了连续的、具有画面感的空间连续体。
△ 入口庭院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 主庭院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在穿过墙院体系的过程中,光影在变化,空间的纵深也在变化。
进院的层次越多,叠加和积累的空间体验和阅读维度也越多。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项目也是回应了东方院落文化的空间体验。
在整个体系里,设计师设想的是一种开敞、压抑、再开敞、再压抑,然后再度开敞的感觉,呈现出的是室内、室外和半室内空间的变化。
这一系列的空间结合游走的顺序和体验的探索是逐层递进的。
它向游览者慢慢展开一幅散点透视、时空交织的长卷。
众的是叙事性层面上的递进
△ 中庭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 走廊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其次,一系列墙体的缝隙又在对中国宗教空间致敬,在其中可获得类似于身处武当的转经堂、京都的清水寺这类东方文化建筑中幽闭空间的体验。
所以,墙体缝隙所带来的光影关系变化承载了对仪式感的回应。
人们在缝隙里可以看到水面和山体,这些景别在狭小空间中是设计师置入情感的方式,比如通过墙体之间的穿插,包括三角形墙体与山中谷地空间的对望、两个缝隙中间夹的禅修室与山上的观音阁相对应。
通过墙体的变化,人们最终进入到书院的主体空间:在这些空间最后的组织里,设计师也加入了双墙体系和墙院体系,营造一种连通感。
△禅室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室内设计层面也呼应了建筑和规划的整体手法和空间组织。
设计师力图通过一些材料质感的对比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体现出具有中国当代性的、空间异位的室内空间。
同时通过水体倒影和立面层次上的设计,它们与叙事空间产生对比,从而创造出一系列中式调性的空间氛围。
△ 展示空间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 阅读空间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另外,项目一方面承接了比较城市化的界面,另一方面也承接了与水景、山景相关的界面。
两个界面之间视线的转换渗透以及功能体块置于其间的穿插,构成了整个体系里大的空间结构框架:从地块的东部进入,沿着游廊的空间体验前行,便可感受到建筑产生的一系列对于山体、长城、水面的呼应和一些内部空间视线上的纵深感。
到达游廊西侧的时候,整个游走的状态被一道墙体斩断,也就是书院的主体空间被一分为二。
这隐喻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间二分的状态,是对中国文化版图的隐喻。
墙体本身也回应了长城在文化版图上所起到的空间意象和形态特征,即长城是一个界限,北部的草原文化、南边的农耕文化共同形成了我们中国的文化版图。
这也是书院项目对中国天下观的隐喻和内涵。
△ 书院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墙体本身和漂浮着的几个游离体块都具有很强的当代性,这是从长城这个意象抽离出来的建构文化。
长城是一堵砖砌的墙,然而这种建构文化体现出的是像龙一样飘离的空间特质。
设计师也希望在墙体空间里体现出来这点,因此在两面实墙体和一些缝隙以及墙体上的洞口的看透方式进行设计,包括营造体块的漂浮感。
同时它与河面、山上观云阁有对景关系。
这些空间组织起来的意象组合体,将长城、烽火台等文化符号,甚至是整个建构文化体系都再次重组。
△ 庭院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设计师尽量避免任何单纯性的符号表达。
因为相对于传统符号性的表达,设计师更应该做的是置入一种空间体验,即移情的感受,而不是纯符号的、表层的表达方式。
这是建构的层面与设计师的想法层面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叠压产生出的概念。
△一层平面图©RSAA/庄子玉工作室
△ 二层平面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 概念生成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 夜景及灯光 - 效果图 ©RSAA/庄子玉工作室
△ 项目插画 ©RSAA/庄子玉工作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