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
都江堰,玉垒山下,岷江水千年如一日地从宝瓶口涌入小城;而它的支流——江安河也穿越这座城市的中心地段,裹挟着先人的智慧与灵秀,扑面而来。始建于1929年的都江堰友爱学校就坐落在江安河边。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位于都江堰市的太平街小学的教学楼和宿舍成为危房,急需异地重建。在中残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关心倡导下,爱心企业、上海总工会等出资赞助,上海市人民政府倾力援建,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题写校名——“友爱学校”。
C.P.C.建筑设计协同上海证大置业,共同捐助了友爱学校的设计与建设。这是一所设施无障碍,践行全纳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全国首家“残健融合”学校。
历史文化传承
川西民居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其传统建筑的特色不只表现于灰瓦、白墙、坡屋顶,其精髓更体现在群体建筑的“合院”形式之中。都江堰友爱学校的校园规划继承了川西建筑的精髓,由若干院落组合形成“合院”式布局形式,使各个功能区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 规划概念分析
建筑围合的院落形成强烈的向心性,在传统的说法中叫做“聚气”。
其含义在于团结和凝聚,团结各界的力量,凝聚大众的爱心。
通过这种“立体的音乐、凝固的诗歌”表达团结与奉献的主题。
△
鸟瞰图
△ 效果
图
△
校园实景图
无障碍设计
都江堰友爱学校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肢体残疾人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设计的重点。
我们希望通过无障碍设计,让残疾人获得等同于正常人的学习机会和同等的境遇。
如何对待肢体残障的学生?我们承认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他们是需要关注与关心的群体,但我们也必须在悉心呵护和身心锻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促进他们的自强与自立。将无障碍设计渗透到每一个细节,让肢体残障学生通行无阻,获得同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从而和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享有共同学习的权利。
学校各个出入口均采用全坡道系统,教学区内设置回廊式无障碍坡道,方便残疾学生方便地到达校园的每个角落;虽然教学楼,宿舍楼建筑最高只有四层,但均安装了无障碍电梯,给予特殊的孩子们贴心的关怀。楼梯设置双侧双层扶手,教室的桌椅考虑专用轮椅席位。宿舍内布置无障碍卫生间,卫生间设置无障碍厕位。我们希望通过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传递关怀与正能量。
△
回廊式无障碍坡道和双层扶手
“友善关爱、自强不息、不断超越”
据了解,友爱学校吸纳残疾学生就读,最多时达到近150人,其中90%是肢残孩子,80%是在地震中受伤致残的,他们来自全四川各地,包括青川、平武、映秀等地震重灾区。这些孩子根据年龄段随班就读,和都江堰市本地学生一样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从接纳、陪伴开始,磨砺和关爱并行;同学就是他们的兄弟姊妹,无论课堂还是宿舍,总会有“一帮一”的助手在身边。
德育科的老师曾说,让每一名残疾学生在友爱的校园中完成三步走:“重建自信——回归常态——寻找目标”是每一个友爱人的教育任务,让每一名残疾学生“成长为内心强大的人”是学校“残健融合”工作的终极目标。学校的教育就是在倡导生命的平等、尊重与共享,并且关注全面育人和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结语
——周龙(《光明日报》评论部原副主任)
------加拿大C.P.C.建筑设计顾问有限
公司-----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