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珩带领的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发布新作「深圳荷水文化基地暨洪湖公园水质净化厂上部景观设计」。项目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洪湖公园北端,于 2021 年 9 月建成。这是南沙原创团队多年来在基础设施公共化系列里,对净水生产与景观建筑跨界设计实践的另一次重要尝试。
基础设施公共化:深圳荷水文化基地摄影:张超
01 背景与历程
项目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洪湖公园北端,泥岗东路南侧,布吉河东侧。洪湖公园是一个以荷花为主题的市级公园,坐拥落羽杉林和白鹭群。公园于 1985 年建成开放,既是深圳特区成立后最早建设的一批公园,也是深圳市民心目中最重要的城市公园之一。
场地与城市周边空间关系
为解决城市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 年)》于 2015 年发布,拟投入 816 亿元治水,新/扩建 19 座污水处理厂,改造 24 座污水处理厂,加快河流综合整治,其中新建的洪湖公园水质净化厂是此次深圳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为周边区域净化生活污水约 1800 万立方米(约等于杭州西湖水量的 1.3 倍),将有效缓解清水河—笋岗片区城市更新发展带来的污水增量问题。洪湖公园水质净化厂采用的是全埋地式先进净水技术,对应需恢复的地面景观约 3.24 公顷。
洪湖公园北侧地块原状航拍(施工前) 摄影:西南市政院
当我们介入项目之时,全地下水质净化厂已由市政工程设计单位完成设计并准备施工,我们承担的部分是净水厂上盖地面景观恢复设计,以及北端地下配套办公建筑设计。
02 设计挑战
虽然我们在该项目只负责地面景观提升,但因其与地下净水厂以及地表防洪工程要求息息相关,作为方案设计师,我们需要对景观设计背后的技术逻辑及生产流程及其逻辑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工程逻辑,尝试创造一个符合空间美学、社区友好的公共空间场所。
洪湖公园北端地块鸟瞰照片(施工后)摄影:张超
地面景观 摄影:张超
水安全
每年涝季,场地西侧布吉河水位上涨,到达一定高度后,水流会从布吉河进入洪湖形成蓄洪区,缓解涝季水位上涨压力。设计场地为低洼地,位于行洪通道上,项目最终防洪安全评估标高,明确百年一遇的防洪标为 12.4m,200 年一遇的为 13.4m。场地一方面需要景观提升,同时作为行洪的缓冲区,要满足行洪通道的要求。谨慎处理现状场地标高和设计标高是保证水安全的基本要求。例如,出地面的风井门窗洞口,最低标高须达到百年一遇标高 12.4m;而疏散楼梯出口和配套办公建筑而须达到 200 年一遇的 13.4m。
风井与滨水汀步 摄影:张超
水处理
洪湖水质净化厂占地面积为 1.67 公顷,共分两期建设。水处理的技术部分采用全地下式双层框架结构,一期工程水处理规模为每天 5 万立方米,远期每天 10 万立方米。净化后出水作为洪湖公园和布吉河的生态景观补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准Ⅳ类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设计在我们介入之前,已由市政工程设计单位全部完成。
全地下建筑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地上建筑无需特殊处理的事宜,例如风井及消防疏散等在地面上显性的形式问题。原本埋地“去工业化”的初衷,在现实中又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和被带入。这也是这个项目的特殊之处,也是地面景观恢复设计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地下净水(-1F)工艺流程示意图
地下净水(-2F)工艺流程示意图
地下净水厂(-1F)空间 摄影:张超
多方诉求
除了上述与水有关的设计挑战,由于洪湖公园在城市的重要地位和关注度,此项目的设计从一开始,多方(政府、公园方、运营方等)不同的诉求在我们介入后的各个阶段接踵而来。
如政府方要求地面恢复绿化率达 86%,符合湿地规划,处理好原生态鸟岛与景观的关系,并要结合海绵城市进行设计;公园方要求地面景观须让出近 7000 平方米作为荷花苗圃培育基地,恢复自然的湖岸线及水体近 5000 平方米;运营方则要求打造“去工业化“的野趣景观,结合公共科普参观,转化公众对“污水厂”的刻板印象等等。
在我们看来,这是当下城市众多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遭遇的典型问题,设计永远“在路上”,需要始终保持“变”的心态去应对不同阶段的各类述求,力保“在路上”的设计不影响施工的整体进度;但对我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在不断“变”的过程中要保证我们方案的初衷和设计最终的整体性。
过程版野趣的 Detour 方案效果图
最终实施版方案效果图
水景观—基础设施公共化
正如上述所言,我们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整合地下生产性基础设施带来的技术难点或规范前置条件,另一方面要消化不同阶段的多方空间诉求,结合场地及我们自身的设计理念,不仅是还原和恢复公园用地景观,最终它也应该成为一个有别于传统纯景观设计的新型公共景观片区,兼具复合功能、美学追求、公共教育性和多样多层次的体验感。
概念剖面示意
03 策略和设计
鉴于上述的各种诉求和挑战,抓住工程设计与空间设计之间界面的核心问题是关键。
泄洪通道及防洪标高
整体航拍:突出地面的 13 个风井
摄影:张超
顺应场地,北侧用自然叠水消化高差
摄影:张超
轴侧功能图
基础设施的艺术装置和公共化
两层地下净水厂的工程设计无疑在消防及排水等方面带来与地面建筑不同的挑战。出地面风井(部分含消防梯)大小共计 13 个,大小高度不一,与公园生态环境格格不入。公园方希望我们从原洪湖公园的岭南园林特色中提取历史符号,做直接的装饰。但对我们而言,不仅是简单“穿衣戴帽”的装饰,还是可以结合公共体验和自然教育等理念,在空间层次、材料运用及造型语言上做更深层的转化?这是一个价值观与设计的双重问题。
风井分布与公共装置类型示意
我们尝试对岭南园林的“塔、亭、榭、廊”空间原型进行适度的设计研究和“元素”提取,用当代设计语言及材料去做转化及表达,同时结合景观及植被特点,将文化和自然特点有效结合起来,尝试化解基础设施过于工程化的死板形象。
装置概念演变
风井与公共装置轴侧示意
风井平面图:#5 风井,#12 中型风井,荷花塔
风井剖面图:#5 风井,#12 中型风井,荷花塔
譬如,最高的除臭风井离地面近 16 米,我们顺势而为,融合公园方反复强调的主题植物——荷花的元素,以公共艺术装置作为设计切入点进行三维抽象,同时设置观鸟观景平台,消解了必要存在、但形象上突兀的风井和疏散楼梯,使之成为“有用”的体验和洪湖公园重要的“荷花”地标。
最高风井装置——荷花塔 摄影:张超
荷花塔——楼梯上至平台
摄影:张超
荷花塔——细部结构 摄影:张超
6 个中型风井,结合疏散楼梯的功能,我们兼容了可上人体验的路径及平台,空间形态上也各有特点。
其他 6 个小型风井立面上只简单采取景观覆绿和成为公园的避雨亭。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虽然地下工程不可避免地有不少意料之外的元素“被告知”,但我们一直努力避免过度设计:既不凸显,也无需遮掩,尽量因势利导,自然统一和谐。
通过水上汀步走入风井 摄影:张超
轻盈钢结构包裹风井 摄影:张超
地面步行系统 摄影:张超
慢行体验小径 摄影:张超
地下配套建筑:园林的显性与隐性呈现
北端地下配套建筑整体主要功能为办公空间,因其位于洪湖公园的末端,位置较偏。如何创造足够的吸引力,引导公众发现并步行而至,这是个关键的设计问题。在此,我们采取了“软硬兼施”的设计策略:一方面是在办公功能之外,增加公共教育及科普功能,例如结合地下开放花园,设置一个可对公众开放的净水科普展厅;另一方面,在地面层,尝试做出一个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及园林作为景观亮点及展厅的暖场区域,以吸引人流。
北侧配套办公区 摄影:张超
配套办公区——地面园林景观
摄影:张超
配套办公区——地面园林廊亭 摄影:张超
在这里,我们顺延整体造园的概念,结合当代的造型语言及建构形式,以“亭廊”作为基本的、显性的空间要素,围绕地下开放花园,连接通往地下公共展厅及办公空间的流线,既致敬经典,又适当创新,形成一个曲径通幽、静谧又稍带神秘感的上盖花园。
Logo 景观墙概念效果示意
景墙实景 摄影:张超
04 结语
这个项目从我们开始介入地面景观设计到完工,历时四年有余,无论是生产工艺及景观建筑设计的跨界和方法论,还是对专业设计及施工质量有共同的标准共识,仍任重而道远,尚需共同努力。
洪湖公园地下水质净化厂及地面景观恢复项目完成后,很荣幸地被提升命名为“深圳荷水文化基地”。这是南沙原创团队多年来在基础设施公共化系列里,对净水生产与景观建筑跨界设计实践的另一次重要尝试。一如既往,我们希望通过景观/建筑师主动的设计努力,让一个日常生活中无法缺席的工程净水生产设施,成为城市中一个良好的、带有仪式感的公共体验和教育场所,重新赋予基础设施在精神和景观/建筑美学两个维度的意义。
夕阳中的荷花塔与风井 摄影:张超
夜景 摄影:张超
设计图纸
总平面
总剖面图
配套办公区平面图
配套办公区(-1F)平面图
配套办公区剖面图
配套办公区廊亭大样
荷花塔平面图
荷花塔剖面图
风井平面图
风井剖面图
楼梯大样
叠水剖面大样
项目名称:深圳荷水文化基地暨洪湖公园水质净化厂上部景观设计
项目类型:基础设施
项目地点:深圳市罗湖区
设计单位: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刘珩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方案及项目全过程:刘珩、黄杰斌、黄赞宁
总体实施方案:刘洋、徐静悦、林小红、黄俊豪、卢维敏(实习)
总体方案过程:杨嘉惠、徐志波、卢青松
风井方案过程:周宇鹏、曾舒亚(实习)、王蔓芷(实习)
配套建筑:汤越宇(实习)、李鑫(实习)、田皓元(实习)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11-2021.03
建设时间:2020.10-2021.09
用地面积:地面景观恢复 3.24 万㎡
建筑面积:地下配套办公及展览 1760㎡
建设方: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地面景观恢复+地下配套建筑设计单位: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地下净水厂工程设计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施工图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结构+机电: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灯光顾问:深圳光程式科技有限公司
结构体系:混凝土框架(净水厂出地面风井)+钢结构(风井装置) ,剪力墙结构(地下配套建筑),钢结构(配套建筑地面亭廊)
材料:氟碳喷涂钢材、青砖及青砖片、透水沥青、透水砖、花岗岩、塑木
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近期动态
多元并进,反思求变|除夕夜,回顾南沙原创的 2021
展览 | 向下生活里的 X 种空间方案
展览 | 维也纳双年展
坚硬如水:关于基础设施公共化的思考与建筑实践 | 刘珩 | 时代建筑 2021 年第 2 期
她的实践、现实与理想:胡如珊、刘珩、何勍、胡倩、戚山山、陈忱 | 中国建筑锋会
刘珩 | 与忽略的日常互动
城市更新空间创意展 |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