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干江镇炮台村,地处玉环市半岛东端,距玉环市城35公里。它东濒东海,与洋屿、鸡山、大鹿等岛屿隔海相望,南与坎门隔海相望,西靠楚门,北与沙门毗邻,最高山峰海拔198米;村内产业主要以海洋渔业捕捞为主,以石屋建筑为主。明朝年间,为抵抗倭寇海盗入侵,而在此筑建炮台。清雍正年间,方氏族人始居。解放战争初期,为解放洋屿岛,解放军驻扎该村,修筑战壕,炮台山顶,视野开阔,是瞭望海上洋屿、鸡山、大鹿、三蒜、披山等岛屿的最高点,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项目特色: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政治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同时还是一项经济工程,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海岛革命旧址渔村的经济综合开发,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加快干江核心景区建设步伐,打造台州市红色旅游精品,提升干江红色旅游品牌,经干江镇研究决定于2020年3月初委托我司策划设计,该项目由红军长征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和红色文化互动体验3部分构成,整合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干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走长征路,红色炮台行”; “重走长征路,红色炮台行”红旅足迹徒步路线是循着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长征路”进行徒步,一路上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直到“胜利会师”(模拟长征场景);通过活动让体验者更加了解这段革命历史,切身体会当年先辈们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透过重走长征路在挑战中磨练自己,突破自己,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了精神品格和意志,更加坚固爱党爱国信念,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积极弘扬践行红军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的长征路
规划构架:
“重走长征路,红色炮台行”红色旅游精品规划线路构架为“一轴一馆一中十二景”,该线路以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为基础,分主轴线1条和专题场景14个。 一轴:起点{上栈头山下入村口}至终点(炮台山上红色中心广场); 一馆:(炮台山上红军长征纪念馆,七间两层老旧石屋营房改造); 一中:炮台山上红色中心广场; 十二景:长征专题场景包括,长征起点、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景点(根据各项目的要求和场地特点、徒步拓展特性来模拟长征场面进行造景)。
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原则: 坚持把“保存修护”放在首要前提,保留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在保护的基础上,按照“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要求,合理谋划乡村休闲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间工艺作坊、乡土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促进历史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结合山地与大海自然环境,将景观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 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注重与自然环境整合,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本土化、乡土化原则: 乡味保留与展现,在建筑、景观、铺装等用材上,坚持本土化,就地取材,充分运用当地的各种朴实的材质,如:山石、木材、旧砖、碎石、篱笆、沙子、旧水缸等材质,通过适当的艺术处理,使其同周边的环境相融合,最大程度展现乡村风貌;所用建材要乡土化,不突兀、不张扬,体现生态、绿色、自然、质朴本色,营造浓郁的革命老区质朴乡土特色。
设计说明:
一、红军长征室外14个场景营造和标识牌制作上:本着简朴节约、庄严肃穆、永久纪念的要求,均遵循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质朴的乡土材质和特殊的金属锈板相结合;金属锈板与石材和不锈钢、亚克力的结合,在粗糙与细腻,冷与暖,软与硬的对比中产生美,凝聚成了丰富的设计语境。 锈蚀钢板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发生色彩和质感的变化,起锈蚀斑驳的表面又容易使人产生历史沧桑之感和联想到战争年代,其深浅变化的锈迹将人们带到曾经的峥嵘岁月,将时间这个无法捕捉的概念视觉化,再加上石材的厚重,引导公众审美意识的改变和对历史的尊重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使场景和展示物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我们在整个景观场景中大量采用锈板与石头材质,它们能够凸显历史感与沧桑感、厚重感。暗红色锈蚀钢板象征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红军长征历史烙印。
三、室外设置了红色中心广场,有升旗台、小广场、红色彩虹道、锈板五星纪念塔、红色山形党建牌等。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