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园: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博园中华城市展园之一
昆山园,是南宁园博园里一个不大的园子。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昆山园得以成为园博园中仅有的两个县级市园之一。紧邻昆山所归属的地级市苏州园的位置,又决定了它不应同样以经典江南园林和深宅大院作为自己的特点,“乡野”和“开放”于是成为昆山园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复制传统,而是借鉴它的空间意向;不以园林为形,而同样注重“藏”与“露”,展现了步移景异的空间序列。
- 乡野 · 渔歌 -
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元代昆山名士顾阿瑛《玉山草堂》中的“玉山佳处三十二景”,便多是散布乡野中的景致。我们从其中选取了“渔庄”和“金粟影”两处佳境之意向,采用当下的材料和方式,打造了当代的“田野曲调”。
地块北侧临水,东为开阔的绿地,西靠苏州园
1 南入口 2 北入口 3 路径 4 茅草棚
5 廊桥 6 戏台 7 池塘 8 苏州园 9 玲珑湖
而对于时下的大多数人来说,昆山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可能并非昆曲,而是阳澄湖大闸蟹。展现河网密布、虾蟹丰盛的江南水乡,理水,就成为了设计的第一步。
园子北临开阔的水面,在场地内则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特征分别设两个池塘收集雨水,以小溪连接两池塘。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水系依次向下跌落至北侧池塘,通过多种水生植物的过滤净化,末端池塘水质清澈见底。
池畔植多种观赏草,间以一二姿态野趣的乔木;溪中则有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质
渔庄,自然设置在水质清澈的北池塘岸边,效仿古人扁舟一叶水云间,渔舟唱晚的意象。
水面之上架设原竹搭建的茅草棚,茅草棚向水面的一侧设置了水帘,用水正是来自净化过滤后的雨水,不仅让“看与被看”更加诗意含蓄,也展示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的成果。
- 昆曲·佳境 -
金粟影,展现的则是农耕文明最崇尚的收获的美好意境。按字面理解,“金”指金桂开花时的色彩、“粟”是去壳后的金黄小米,“影”表达了收获季节这些色彩、光影交织在一起的视觉感受。我们将这些抽象的意向贯穿于整个园子的空间中。
一道道光束透过缝隙,营建“金粟影”的意境
一条迴形架空路径将南北串联成整体,以两侧竹墙不断与周围景致呼应的开合变化,模仿传统园林中步移景异、柳暗花明的造园手法。
路径之中有一处横跨水系的廊桥,前部加设戏台,成为园内与渔庄呼应的另一处节点空间,也是昆曲演出的展示场所。
廊桥为透光膜结构,既显轻巧,白色膜面的展开也宛如戏曲舞台的幕布,同时又映衬出内外之竹影。
廊桥如同一块画布
廊桥地面铺喷砂玻璃,在半明半暗中隐约感受脚下的水波粼粼
整个园子的路径都随着昆曲戏台的看与被看而变化,有时藏有时露,有实有虚。路径两侧交错布置的竹墙围合出了几处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让行走其间的游客感受多变的空间,并以景框的形式呈现经过限定的景观。
“帽沿”式的视线控制效果,通过压低顶界面来实现。为了避免空间上的压抑感。顶部采用镜面铝板吊顶,在视觉上将空间拉高了,同时也把周边田野景观反射进廊道空间中。
- 人造·天开 -
昆山园不设围墙栅栏,以大生态的理念赋予传统园林新的内涵,从都市到乡野,从私家园到园博园,从独乐到共享。
开放而又有所界定的景观
为营造田园野趣,植物配置多选择观赏草,在几处限定视线的路径位置则选用树形沧桑虬劲的乔木,增加自然随意的效果。追求《园冶》中“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妙造自然的造园目标,也是对现代园林景观本土设计方法的小小尝试。
竹排架空步道让雨水自然落到土地上
将竹子纵向劈开形成的“劈开竹”,既能透光,又比原竹排列更有独特效果
昆山园试图用一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空间,通过植物,也通过现代园林工艺和材料的运用,来唤醒都市人的田园牧歌梦想,探索乡野园林的表现形式。
工程地点 南宁园博园中华城市展园片区
设计时间 2017年
建成时间 2018年
用地面积 3000m2
设计主创 崔愷 冯君
结 构 曹永超
幕 墙 周小丽
海绵咨询 澳洲亿途环境设计
上海梓朴环境设计
建筑摄影 张广源 李鹏举 高凡 冯君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