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菜市场星罗棋布,如同针线般将居住在附近的人们编织在一起,日复一日,悄无声息地参与构成了一个个城市的生活共同体。如今,城市更新作为一种新兴而重要的规划技术,它不再意味着单纯的拆毁,而是更多地再现和复建。在这种规划思潮的引导下,菜市场一边灰飞烟灭,一边登堂入室,重新成为主角。
在这五年里我们的社会经济依然高歌猛进的发展,移动支付和物联网更是迅猛生长,老城区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旧城更新等都成了新的时代问题。更重要的是在2019年末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更是席卷全球,并且弥漫至今(2022)。在2020年前后也有在上海苏州广州杭州等地纷纷落地的各界各种褒贬不一的明星网红项目。
“路上观察”
和我们习惯的日常公建商业项目不同,菜场的诉求界面特别多(监管单位、街办、产权单位、运营单位、菜铺、社区居民)单方面很难讲清楚有时候甚至是冲突的,也不太能有归纳总结,甚至是很难找到相对权威的建筑/室内的设计标准之类的文件作为依据。所有的问题被咨询都有和回答都有一种“老中医”式的“少许适量”的经验主义的神秘东方色彩。所以我们开始了“路上观察”,看早上的上货卸货;看菜场里各种物品和行为的状态;看各类商铺怎么工作,看进进出出买菜的人,然后和他们聊天...
“平均脸”
在我们开始真正的设计前其实去看了江浙沪一带很多的菜场,不仅是为了探路取经,更多的是想从各式各样的菜场找到相似之处,发现场所本身的共性和卖菜人行为模式上的共同点。简单来说就是每种铺子,比如蔬果类、鲜肉类、水产类等这些铺子都有哪些必要的东西,找到所谓的“平均脸”,就像是恰到好处的黄金分割点,是大众最能接受的美,再根据每个铺子的特性结合城市或者周边情况在进行特点设计,让这个“脸”更有辨识度。也是一个模糊的数据分析后的普遍功能需求的总结。
“公共性和街道活力”
在这个项目的伊始甲方有想把这个菜场旧状态下的主沿街界面给封上的然后做一个卖场super MARKET式的绝对入口,方便管理。在我们的坚持下给否决掉了。“路上观察”的时候这里的街上到了10点多还是灯火通明的,各种小店都开着,街上仍然有出来夜宵的人。这是被规划的新城区很难有的,老城街区特有的被时间打磨过经年生长的街巷繁荣。一些决策往往会让城市原本“生态”丰富的街巷变成一面长长的墙,原本的“生态”就会衰退,街道活力也会随之消失。我们的意见得到认可,并支持我们通过一些建筑的方式一定程度激发街道活力。大致是这样几步保留并改造沿街界面的商业并对商业做了适当的迭代;加强了交通连接口,让环路变得丰富可达性增强;并为一楼沿街打造外廊式的灰空间,更适于交易和更具开放性;设置非机动车泊车点,规整秩序的同时释放场地空间来做公共休憩点。以上这些算是我们觉得对应这个项目还有这片社区街道和居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适老性"与城市片区
这座菜场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周边几万户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它所服务的更多的还是原来来买菜的居民,所以我们不希望用“迎合这个时代审美”的设计语言,来挖掘这座菜场的“网红属性”。周边的居民楼依旧还是八十年代风貌,住着的大都是在这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与上学的孩子,所以这座菜场并不需要变得“时髦”,更重要的是解决这座小菜场里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菜场内部里面与每次去开会时走过的走廊办公室里,贴着的也都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海报与广告,也是想避免“过度设计”而让居民感觉违和与陌生,从而再也不进去了。民生项目的“生态”是十分脆弱的,不仅要改造好,更要保护好这种“生态和关系”。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