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4 13:39:04 {{ caseViews }} {{ caseCollects }}
设计亮点
通过对庄园空间格局、路径、层次、视野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巴瓦在设计过程中对空间特征和叙事结构的深思熟虑和精准掌控。

不变与万变:卢努甘卡变迁中的空间分析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各时期的资料,梳理卢努甘卡庄园从核心到边缘空间的格局、路径、层次、视野的具体面貌,解读期间的多次变迁对空间特征和叙事结构的影响,并延伸出对园林、建筑、环境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杰弗里·巴瓦;卢努甘卡;空间改造;空间层次;服务空间;被服务空间;空间复杂性;

年复一年,处处都在缓慢地发生变化,我把想象注入其间,有些简单,有些复杂,为不同的角落晕染出不同的气氛与格调……没有一种出现在视野里的东西是未经设计或者不是有意保持原样的。

——杰弗里·巴瓦(Bawa Geoffrey)经年累月的打磨,使卢努甘卡(Lunuganga, Bentota)从一座几近废弃的橡胶庄园,成长为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最复杂的“花园中的花园”。它持续、缓慢而显著的变化尽人皆知,但具体的演化进程并未被系统地记录过,目前对庄园的分析,大多以1990年出版的《卢努甘卡》(Lunuganga)一书中由苏曼格拉(Sumangala Jayatilleke)绘制的现状图版本为基础—它较完整地记录了卢努甘卡当时的面貌,除了1992年加建的肉桂山房(cinnamon hill house),其余部分与今天基本一致,因此便于分析。书中的文字由巴瓦本人撰写,侧重于介绍庄园各区域的具体面貌和描述体验感的差异,对其建造过程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似在为进一步解读卢努甘卡制造障碍。

不过,将不同时期的零星图纸拼凑起来,可以发现隐含的线索。

一个颇为不同的卢努甘卡,一个不断生长的关联着的空间系统开始显现。

一方面,卢努甘卡在各个时期都保持了大致相同的山势、水面和主屋的面貌,整体布局没有明显改变,某些局部视角甚至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

另一方面,细节变化渗透到了每一片树林和平台,庄园各处逐渐增加人工痕迹,一些局部在不同时期被反复修改。这些细节隐含着对空间特征和叙事结构的影响,接下来将具体辨析其中变与不变的部分,以理解它的空间变迁。

1 基调

在1948年买下卢努甘卡之后的最初几年,巴瓦摸索着对庄园进行了初步改造:修改入口方向、抬高北侧平台、整理肉桂丘植被。这些工作在1953-1957年期间因巴瓦前往英国学习建筑而暂时中断。巴瓦返回斯里兰卡后,卢努甘卡的营建才正式开始,随后3年时间里

▲1 1962年的庄园平面

▲2

从南平台望向寺塔方向的视廊

▲3

1989年的庄园平面

2 生长:对卢努甘卡变迁关键片段的解读

2.1

主屋 :“包裹”核心空间的次要空间

对比大半个世纪前巴瓦刚买主屋时的照片,可以看到,除了原本的入口门廊被改扩建成了西室外客厅,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主屋被有意识地掩映进了树丛之中。可以说,主屋从一个被展示、被观看的角度,转换到了观看者视角图45)。除此之外,不同时期主屋的轮廓和房间功能并没有明显变化。西侧两个卧室套房朝南,主卧套房北侧是起居空间,东侧统一用作服务区域图68)。空间等级最高的起居部分和私密程度最高的主卧内部,在几十年间也基本没变过。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几经修改的次要空间,尤其是在不变的部分周围关联着的一系列空间,以及周围环境的改变。

▲4

主屋原始面貌

▲5

主屋现状主卧套房大致经历了两次变动,第一次可以在1962年的平面里看到。主入口移到南侧,旧的门廊改为西室外客厅,并在客厅周围种上素馨树。主卧原本直接朝向起居室开门,被改到另一侧经前室进入,卫生间外增设了浴室庭院,庭院的南侧设高台以供登临,是庄园里隐秘的制高点。这些调整带来的影响是原本穿过主卧窗外的流线转到了靠近服务区域的一侧,尤其是汽车不会在非必要的时候出现在主屋周围,减少对室内的干扰。主屋的西侧增加了不同形态的景观层次,封闭的庭院对应卫生间,树丛掩映着的半围院对应卧室,素馨树则包围着客厅,室内外空间层次与私密程度一一匹配。同时,进入主卧的动线调整,也为卧室制造出一个前室,与原有路径相比,改动之后的卧室私密程度增强了。通过经营周边空间增加层次,主卧被不动声色地包裹起来。

▲6

1962年的主屋平面

▲7

1984年的主屋平面

▲8

1990年的主屋平面

1980年代末,在买下西侧相邻土地的计划落空之后,巴瓦在其主卧外面围起来一个带有凉廊的水池庭院,正对窗户的院墙门扇可以让他随时决定是否看向邻居土地的风景区9)。在南立面还有一处隐匿的改动,主卧前室的侧窗被扩展至近2m见方,嵌上透明玻璃方格,近处种上一株高大的菠萝蜜,在窗前投下细密的光线,与旁边的次卧侧窗拉开差距,其用意在于将南侧视廊有组织地逐步纳入主卧视野,相对地,次卧向外的视线则止于南坡的树丛之间。这时候的主卧套房平面状态与33街自宅很是相似,卧室居于平面中心,和附属空间直接相连,再往外是专属庭院,同时,与次卧套房在各个方面都有差距。不同的是,卢努甘卡得益于宽裕的用地,可以将庭院之外更广阔的花园景观纳入窗内,图11)。次卧套房也经历了将入口改到经前室进入卧室的变动,除了入口位置转移带来的流线变化,巴瓦还反复调整着套房内部的空间关系。最初前室和卧室之间以一堵隔墙完全分开,只在东端开口,进入三面封闭的卧室需先横穿前室,还得路过一侧的卫生间,路径迂回,采光通风也不足。后来拆掉了大半隔墙,只留东边一小段L形墙体作为分隔,并遮挡卫生间入口,这个阶段前室与卧室的空间边界几乎完全消失,室内一览无余。1980年代之后又在原隔墙的位置增加了一段半高的矮墙,墙端支着短柱,西侧留出卧室入口,最后把前室东端去往卫生间的开口封起来,只保留从卧室进入的路径,图12)。至此,套房内部流线从逆时针的前室卫生间卧室”,变成了顺时针的前室卧室卫生间”,三者之间清晰的空间等级关系建立了起来,也解决了卧室的采光通风问题,卧室的空间体验在物理和心理层面都得到提升。期间,次卧套房外部也加建了两处专属庭院,但无论是规模还是配置都与主卧有明显差距。

▲9

主卧庭院

▲10

主屋南立面局部

▲11

巴瓦自宅卧室套房空间层次比较

▲12

次卧套房前室隔墙现状

服务区域早期的空间划分简单粗放,房间之间并没有主次高低区分,经过几次改造,房间密度明显增大,各个功能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得具体且可感知。现在,服务区域大体分为靠近西侧为主屋提供服务的佣仆部分,以及靠近东侧的为庄园提供服务的后勤部分,两者之间以一个半室外的入口露台连接起来。此外,空间的服务性是依据与主体空间关系的强弱逐级变化的,由近及远依次是备餐间、中心厨房、佣人餐厅及居住用房、入口露台、储藏室、机房、犬舍和园丁休息室,东端墙外还有一段加建的凉廊,作为朝向东平台的小景图。

13~15)

▲13

主屋空间层次划分

▲14

服务区域空间划分

▲15

服务区域空间梯度变化

公共部分的改动集中在由原入口改成的西室外客厅,是室内起居部分的延伸。紧贴外墙的两面增加了砌筑式的塑性形体,包含室内树池、长椅和台面功能,形成由植物环绕的半开放、半室内空间。晚期增加的主卧庭院,还专门为西室外客厅保留了一小块种满植物的封闭院落,以维持露台原本的视线体验(图16)。

尽管起居室、卧室等核心空间从未被精雕细琢,但这些次要空间景观庭院的不断细化与调整,实际都旨在提升对应的核心空间增加其视线层次,增进私密性或公共性,并最终指向一种层次丰富关系清晰关联紧密的状态。

▲16

由原入口门廊改造而来的西室外客厅

2.2 入口平台 :从一部楼梯到两层平台

主屋入口改到南侧之后,南平台东南角

的下方被确定为衔接入口道路的入口平台

。在1962

年的版本里

,入口平台只是道路的

局部放大

,边界是模糊的

。车辆在这里把

客人放下

,司机继续前行,最后把车停在

东平台

,客人则登上一座宽大的巴洛克式

大台阶来到南平台

,在这里可以回望入口

平台和东平台

,也可以越过肉桂丘望向远

山湖泊

17)。1970年代早期,巴瓦将大台阶弧形的

下半段替换成更现代的几何形踏步

,并延伸

至拆除了栏杆的上半梯段

,使整座楼梯得以

显露

,踏步不再径直对着白墙,而是倾斜着

导向左上方的主屋入口

,拾级而上,末尾还

有弗兰德

(Donald Friend)

制作的人面陶花瓶

(stone urn)。

另外,结合着梯段侧边增加了一道从印度收来的17世纪的小柱廊,平台东侧也增加了一座方亭,作为等候空间,方亭与柱廊呈钝角相接,二者为入口平台创造出空间边界,还起到遮挡和区分东平台的作用。图18)。方亭在1970年代末被替换成一栋过街楼,过街楼和柱廊稍稍呈锐角相接,上层作为客房使用,两侧都是通透的玻璃墙,房子一端搭在东平台上面,其下是服务用房,另一端搭在五边形卫生间之上,客房下面是空的柱廊。过街楼朝着平台伸出一段两层通高的敞廊,替代了方亭的接待室功能。此外,巴瓦在入口平台之外又向下增加了一层,把车行流线退到下层,使入口平台和车道分开,待花园屋建好之后,车辆就都被藏到了其底层的半室内车库里图19)。于是,入口平台的轮廓逐渐由一些动态元素勾勒出来,包括转折的楼梯、通透的柱廊、散布的树干、半室内的接待室、半室外的架空廊和斜悬在上方的玻璃盒子。当人们身处其中,视线透过水平或竖向的不同方向,可以在柱廊墙体玻璃树干和枝叶之间,瞥见若隐若现的其余平台。今天,周围的乔木已经长成拢在平台上空沙沙作响的绿色穹顶,想必也是巴瓦埋下的伏笔之一图20)。楼梯的改变带来了指向主屋入口的空间方向性,方亭的增加减小了来自东平台的干扰,入口平台雏形初具,钝角变锐角的形态变化使平台空间内向性增强,悬置的玻璃过街楼既增加了视线层次,也进一步限定出空间轮廓,此时的入口平台,成了一间没有屋顶四面开张的房间”。巴瓦反复推敲着尺度与边界、视线与动线、高差与方向等问题,细致调和着入口序列里各个空间的关系。从最初的一部楼梯,到后来效果和功能迥异的两层平台,通往主屋入口的空间层层向外蔓延,距离主体越远,视线的可达性与空间关联度越低,也就越是服务的和非精神性的,看似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空间序列与等级变化却因此建立。

▲17

最初的入口平台

▲18

1975年之前的入口平台

▲19

改成过街楼之后的入口平台

▲20

入口平台视野之一

2.3 东平台 :从服务到被服务

主屋以东的山坡大致被整理为5层台地,靠近主屋的第1层平台最高,往外逐层跌落。东平台最初都用做菜畦,与入口平台等高的第2层也兼做停车坪。靠近山脚的4、5层平台在1960年代建了一座牛棚,1970年代中期,又在第3层平台加了一座名为“鸡舍”(henhouse)的小亭子(图21),成为东平台的视觉焦点,尽管鸡舍里从没饲养过家禽,而是为推敲西马马拉卡寺庙(Seema Malaka,Colimbo)和新议会大厦(New Parliament,Kotte)的形式建造的—在卢努甘卡营建史的前半段,东平台都是作为主屋服务区域的延伸部分来使用的。

转折源自1983年建造的花园屋(the garden room)。在这前后,通往上层入口平台的车道改成了阶梯,停车坪从东平台下移至下层入口平台,这时候东平台各层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平台之间只以北侧的楼梯系统建立连接,最后通往山脚东南方向的后勤出口,这条路径的楼梯曲折窄小而隐秘,显然只是为了满足功能与便利(图22)。

花园屋的产生,直接和间接带来了诸多影响。一方面,花园屋的底层作为车库,加上在车库南侧开辟的泊车庭院,集中解决了停车问题,下层入口平台也不必再兼做停车坪。另一方面,花园屋的上层作为庭院里主要的起居办公空间,意味着东平台的核心位置出现了等级较高的被服务空间,原本散落各处的服务用房和独立平台,也开始经由花园屋产生联系。可以看到,花园屋周围陆续被重新设计,其东侧增加了连接泊车庭院与牛棚的黄色庭院,东北角加建通往鸡舍平台和黄色庭院的楼梯,两者共同打通了从下层入口平台经泊车庭院至东平台各处的路径。

在西侧,花园屋室内的斜方格铺地形状被延伸至室外,并最终连向过街楼的底层,西北角增加了与入口平台类似的多边形踏步,以便从花园屋去往主屋。这样一来,在整个东平台区域的南侧,实际上增加了一条连接起所有建筑和各层平台的路径,它与北侧原有路径形成对比,前者是被服务的,后者则是服务的(图23)。在竖向方面,过街楼恰好处于东平台的1/2层,花园屋跨越2/4层,鸡舍在3层,牛棚位于4/5层,不同建筑像是在室外以各层平台作为延伸,搭接在了一起,使平台建筑之间进一步建立了关联。

▲21

从第2层平台看向牛棚和“鸡舍”

▲22

东平台全景

▲23

东平台的路径区分不过,最令巴瓦满意的在于视线的组织。花园屋不似主屋南平台那样有着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而是一个四面开张的取景器,不同方向的景物从各处门窗被有选择地观看向敞开的正门望去,可以看到东平台的全景,视线往前透过被精心编排了位置的铁树和桃花心木,还能直达远处的湖面东窗外,可以瞥见下方的黄色庭院和后来改成画廊的牛棚南窗既可以看向稻田,也可以觉察入口道路和停车坪的动静将西门打开,视线透过树干和过街楼的敞廊,可以第一时间看见入口平台的来客。主屋是放”,花园屋是收”,这种对视线可达性的控制体现,其实也是对不同空间等级的隐匿区分等级越高,越是处于主动的看地位,反之则越是被看的,它既能在巴瓦工作室的工位上看到,也能在33街自宅的主卧里发现。

▲24

从花园屋看向东平台

▲25

从花园屋看向画廊

和黄色庭院

▲26

从花园屋看向入口平台东平台的最后一次改造,是把牛棚改为画廊。牛棚的功能这时已经向南转移至村道对面的肉桂丘,菜畦也改到了肉桂丘南坡。在整体布局尺度上,服务空间推远,原来的升级了。巴瓦清理了南间的矮隔墙,作为主展厅,又拆除了一间服务用房,腾出用于加建室内楼梯的空间,从而把上下两层在室内连接起来。值得注意的是,“牛棚时期建筑的南北两处入口并无明显区别,改为画廊之后,南侧入口放大并改为透明的玻璃外墙,主展厅与通向北门的走廊之间,还砌筑了一个种着菠萝蜜的异形树池。这两处改动使南北入口有了主次之分。菠萝蜜树池既在一定程度上遮挡了走廊,也作为室内楼梯的对景。南侧开敞的玻璃入口对应内部的主展厅和外部的黄色庭院,并最终连向入口平台,北侧入口进来则是走廊、卫生间和储藏间,入口外与原有的服务楼梯相连,向上可以去往主屋的服务区域,向下可通向场地的后勤入口和稻田。主展厅的正中心位置如今摆了一张大床,将画廊改做套房使用。不过,床与原展厅的空间没有建立联系,而是毫无依附地直接对着主入口,加之画廊的其余空间特征也并未改变,笔者推测,这一功能转变只是后来的庄园管理者所为。

▲27-28

牛棚改造前(左)、牛棚改造后(右)

▲29

从展厅看向菠萝蜜树池和北入口东平台在转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初是为了实现食物自给自足,然后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停车方案给其他项目做试验,再后来是巴瓦需要一处独立的办公空间,最后是为提升整个庄园的文化格调。期间,平台被延伸,旧建筑转向,新建筑增补,地面台阶和植物历经细致调整,东平台被一点点雕琢出新的面貌,从原本无差别的纯功能空间,到后来同时在建筑路径和视线全方面建立关联,并最终形成了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并存的复杂层次。

2.4 边界 :人境与旷野卢努甘卡共有两层边界,除了由湖岸和稻田限定的外圈轮廓,中部的山谷最低处被一条下沉的村道横穿,是庄园里另一条隐秘的边界,两层边界各有一座完整建筑。村道边界把庄园南北一分为二,唯一的跨越方式是架在村道上方的廊桥,廊桥连接着复合功能的门房图30),不同功能对应着不同方向。底层最低处朝向入口一侧,用作门房和储藏室,俯瞰村道的是管理员住房,作为巴瓦工作室员工套房的上层,则朝向主屋所在的北丘图3132)。地坪从低到高,方向从对外到对内,状态由公共到私密,3种不同功能形成空间层级的过渡。另外,这也是庄园平面中心位置唯一的建筑,从视觉上,与香榄树和陶罐共同构成从北丘望向肉桂丘的中景”。

▲30

门房和廊桥,右侧草丛之下是村道

▲31

门房底层平面

▲32

门房上层平面外圈边界上的肉桂山房建于1992年,是庄园的最后一次加建。它位于庄园西南角的工匠作坊废墟之上,西北两侧是庄园边界,建筑入口和在此经过的下沉村道相连,内部功能齐全,包含两套客房独立的管理套房餐厨用房,还有开放的凉廊和起居室。实际上,建筑内部也存在边界和内部的区别,西侧是服务用房和延绵的长墙,北侧除了入口门洞也都是阻隔的墙体,在功能和视线上都形成一道边界,主要房间都朝向东南方向打开,与内部的庄园环境对话图33、34)。有意思的是,巴瓦又一次让内院都归属于次要功能的卫生间,卫生间室内外边界模糊,稍大的一间还带有露天淋浴功能。人既沐浴在建筑里,也沐浴着从森林的繁茂枝叶透漏下来的风光雨露。在某一瞬,建筑身体自然的边界消融,原本如厕沐浴等世俗行为,反倒具有了某种崇高的精神价值图35)。肉桂山房的营建,是巴瓦最后一次驯化景观。作为肉桂丘尽端的主体建筑,它与南边的台地阶梯风车塔菠萝地池塘稻田一同构成南岸的空间系统,起到了和东平台花园屋类似的作用。同时,肉桂山房也是场地边界的关键收束,至此,庄园中央的肉桂丘真正成为核心,肉桂丘周围是若干组相互联结的建筑,越往外,人工痕迹越少,最外是点缀在池塘湖边和树林里的黑亭。

(black pavilion)

长角的潘神

(horned pan)

陶罐、风车塔和饮水槽,直至旷野。在巴瓦逝世后,他的骨灰也抛撒在肉桂丘的香榄树下。尽管双手止于场地边界,视线却是和远方紧密相连的。巴瓦在初见卢努甘卡的时候就知道,必须将两侧的湖岸和远山纳入视野,这一点在卢努甘卡的营建里自始至终从未改变。甚至于,为了防止北面的湖心岛因过度开发而不受控,巴瓦在晚期不惜花重金买下它,以保持其自然风貌(图36)。这样,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庄园就真正被自然包裹,成为花园中的花园”。

▲33

肉桂山房平面

▲34

肉桂山房朝向庄园的面貌

▲35

肉桂山房两处带庭院的卫生间

▲35

肉桂山房两处带庭院的卫生间

▲36

卢努甘卡南北剖面

3 结语

3.1 “园”“宅”套叠的连续体验

卢努甘卡初成之时,庄园只有一座在高台上的主屋。如今,主屋外面有着围合与半围合的庭院露台,周围错落间杂着一些植物,实际成了一座半隐半显的花园。相较之下,一侧的东平台则是主次反转的,在树林间散落着大小方向各异的亭台楼阁,着重刻画的不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而是不同建筑台地路径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层级看,东平台之于主屋,类似留园的山池区之于五峰仙馆,或是补秋山房和湖石区之于环秀山庄,两者是有可游与可居之分的。不过,东平台具体的使用动机却不那么园林化,而是卧室套房、办公起居、鸡舍牛棚等日常功用,是主屋居的内容的补充,同时,主屋亦是庄园跌宕曲折的漫游路径的节点,是游的关键一环。在卢努甘卡,“园和宅并非是二分的,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对照关系。也因此,东平台其实是一种可居的园”,而主屋区域应视为可游的宅。卢努甘卡的一些细节也与巴拉甘自宅。

(Casa Barragan,Tacubaya

1947, 1948

相似,例如卫生间外面带泳池的封闭庭院,以及院子里摆放的陶罐。但在宅园关系方面,与宅园套叠的卢努甘卡不同,巴拉甘自宅是一种宅园二分的状态,庭院既不可游,也不可居,是为了在有限的尺度里给生活提供密林般深远的外部图37 38)。

类似的,门房和廊桥、肉桂山房和周围构筑,各自都形成了内部功能较完整的一组园宅”,从主屋到东平台入口平台,再到山脚的门房和步道,再到肉桂丘与池塘稻田,最后到远山湖泊与白塔,巴瓦将园与宅层层套叠,又以视线与路径将之联系起来,形成交织的关系网络,并带来丰盛的感官体验。

▲37

巴拉甘自宅平面

▲38

巴拉甘自宅的“宅园”关系3.2空间关系的处理态度

现在可以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巴瓦拆除围墙又在局部围起院落,增添建筑后陆续改造,清理植物再移植新树,区分平台又建立连接,砌筑楼梯却中,不同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差异逐渐浮现,好像一幅素描,从大轮廓的勾勒到体面的区分,最后还有反复深入的细节推敲。通过控制进入方式和空间序列,提升了核心空间的体验,建筑与景观在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中被感知。作为一个系统,它有坚实的核心部分,有温暖包裹的内部和差异化的私密内庭院,有公共区域和廊下空间,有安静的服务性庭院和高低错落的花园,有充当中景的房屋和树木,有辽阔的前景隐藏的通路和悠长的视线,在这个小小天地的外围,还有古木参天的小径开阔的渡口和茂密的森林。这一切都让卢努甘卡拥有了鸿蒙初创的天地格局,是自然中的人境。具体来说,卢努甘卡“不变”的是庄园的整体格局,也许在建造开始之前,巴瓦就成竹在胸了。除了核心中的核心主屋,余下的部分都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旨在延伸和拓展主屋的功能解决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关系及其表现,在不同范围的建筑和场地之间建立关联。但万变不是任意增删,而是逐步深化细致入微的渲染,让最初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丰满。这个过程中,“能主之人”,即同时作为主人和设计师的巴瓦的细腻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可以说是空间进化的唯一驱动力,每一处经营都建立在既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又为下一步经营创造条件。这种通过万变去塑造不变的态度,是巴瓦重要的设计特点,也是其建筑复杂性的重要因素。其实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今天,卢努甘卡以脱离巴瓦之手的另一种方式在缓慢发生变化,建筑缓缓老去,植物的新枝悄然生长。幸运的是,当我们今天站在南平台,越过树下陶罐望向远山白塔,仍可感受多年前巴瓦所构想的景致。(正文完,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3年05期,总第654期)

{{item.text_origin}}

巴瓦的卢努甘卡庄园空间变迁 | 从不变到万变
没有更多了
相关推荐
{{searchCollectStatus("zGL9jrDAOa37YBd9EQQwyPq1xg5pMNQo",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2020 北京文化创意大赛重庆分赛区决赛项目预展
预览
{{searchData("zGL9jrDAOa37YBd9EQQwyPq1xg5pMNQo").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zGL9jrDAOa37YBd9EQQwyPq1xg5pMNQo").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n7P1M2oNzZQlpwGn76JBDR3dEb9GAqja",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意大利自由主义杰作 | Salsomaggiore Terme Piazza Lorenzo Berzieri 广场重生
预览
{{searchData("n7P1M2oNzZQlpwGn76JBDR3dEb9GAqja").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n7P1M2oNzZQlpwGn76JBDR3dEb9GAqja").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6W8yMRbmGaZN7wad07gBD9OrqAdPQYl0",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Tulip City - Astana 2017 World Expo Redevelopment
预览
{{searchData("6W8yMRbmGaZN7wad07gBD9OrqAdPQYl0").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6W8yMRbmGaZN7wad07gBD9OrqAdPQYl0").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eZ73rEMWN4xORwnD37QXLnK0dl65GQy8",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Revitalization of Powstańców & Sobieskiego streets
预览
{{searchData("eZ73rEMWN4xORwnD37QXLnK0dl65GQy8").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eZ73rEMWN4xORwnD37QXLnK0dl65GQy8").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zGL9jrDAOa37YBd9E7QwyPq1xg5pMNQo",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New Urban Centre of Veliko Tarnovo - Master Plan
预览
{{searchData("zGL9jrDAOa37YBd9E7QwyPq1xg5pMNQo").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zGL9jrDAOa37YBd9E7QwyPq1xg5pMNQo").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o9MAEWe2m17blVm3e7vBgYa5xGdD6zPq",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New downtown of Jesenice
预览
{{searchData("o9MAEWe2m17blVm3e7vBgYa5xGdD6zPq").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o9MAEWe2m17blVm3e7vBgYa5xGdD6zPq").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g1zWEql5Jbpxow3O8LPwRYj739emDnZG",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3andwich Design / He Wei Studio丨Space Improvement Plan for Zaiwan Village丨中国
预览
{{searchData("g1zWEql5Jbpxow3O8LPwRYj739emDnZG").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g1zWEql5Jbpxow3O8LPwRYj739emDnZG").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LdxZ1Y6AjEW8JB46Kq0V5P3qapekrOn7",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SARREGUEMINES
预览
{{searchData("LdxZ1Y6AjEW8JB46Kq0V5P3qapekrOn7").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LdxZ1Y6AjEW8JB46Kq0V5P3qapekrOn7").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9yjWYna2xeGoQBMjMk0wzvER4K71lqm6",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Streets of New York
预览
{{searchData("9yjWYna2xeGoQBMjMk0wzvER4K71lqm6").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9yjWYna2xeGoQBMjMk0wzvER4K71lqm6").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GOna7ER5P863zXK9mNzwJpj9LrWNxkog",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奥斯陆科学城 | 绿色智能创新园区助力生命科学与环保发展
预览
{{searchData("GOna7ER5P863zXK9mNzwJpj9LrWNxkog").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GOna7ER5P863zXK9mNzwJpj9LrWNxkog").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6rDdmZk8nxM4YBJMenPXW152ba9EPzqL",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Congregation Shaar Hashomayim – Kensington Avenue
预览
{{searchData("6rDdmZk8nxM4YBJMenPXW152ba9EPzqL").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6rDdmZk8nxM4YBJMenPXW152ba9EPzqL").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n7P1M2oNzZQlpwGn7g9BDR3dEb9GAqja",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New Mansoura - Neighborhood Urban Planning
预览
{{searchData("n7P1M2oNzZQlpwGn7g9BDR3dEb9GAqja").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n7P1M2oNzZQlpwGn7g9BDR3dEb9GAqja").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