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胜地。众所周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这对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佳偶,与营造学社的同仁经过种种努力,为我国建筑史学的建立与完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大的增强了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对山西古建筑的保护性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为华夏文明中瑰宝的中国古建筑,各种巧夺天工的设计,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智慧,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筑雅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断组织自己的设计师团队奔赴各地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考察。其中,特别热衷于山西的各个时期的地上古建筑。在山西这片每一握黄土都充满历史韵味的大地上,筑雅热情四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进行了无数次由表及里的深入学习。
据统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4处,且都在山西;宋之前建筑,仅存百余,70%在山西;元代建筑数量占全国总数的八成;更是有具备规模的明清古建筑万余座。
初始
At first
山西作为黄河流域的中游,曾经是繁盛的古老丛林,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自然环境的逐步改变,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不再赘述,环境由曾经的郁郁葱葱变成了千沟万壑,而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就造就了相对特色的建筑——窑洞。
而作为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穿土为窑的窑洞,是已知的人类最早的人造家园的种类之一,且更为高级,更加地适应自然环境。这类建筑并不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普通的土洞,更能代表这片土地上从古至今都一直长存的传统智慧:变通。
中国最早的窑洞遗址,诞生于距今7000-9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在山西这片土地上,人成为主宰的开始,就是征服地理环境所从未停止运用的“变通”智慧。时至今日,窑洞依然是山西地区所盛行的一种建筑模式,这也是对其实用性的最高程度肯定。
成家
Architecture
在传统文化中,拱形结构的发源众说纷纭。筑雅的设计师们在山西实地考察后发现,山西当地窑洞中所运用的拱形架构,巧妙地将部分压力,转化为一种扩张力,将黄土的重量进行巧妙的物理转移。与木质建筑不同,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存在着木石结合的精巧搭配,这是先民运用“调配”的技术,由满足最基础生理需求的浅层满足发展为开始具备更多附加属性与拥有更多美学意义的,富含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建筑风格,同时对人的生理满足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的升级,使中国古建筑不仅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形象雄奇,也使居住者和使用者能获得更好地体验。
山西的地理环境其实并不是十分优越,但其独特的地理情况,也造就了其建筑风格的基础。
山西面积的80%都是山地与丘陵,依山傍势、上下叠落、交错分布是常态,也更是山西当地对珍贵的土地资源的一种高效利用。
合院
Courtyard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各种当地建筑所用耐火砖更是就地取材,作为中国古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烧制技艺的不断发展,既是一种时代的成果,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美学的过程。
在建筑中的运用,由窑洞为基础,拓宽洞口,成为平台,筑成高墙,配以砖瓦屋舍,成为合院。所谓:家和万事兴。这里的“和”其实是通“合”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的期许,意为物质基础建立后,万事万物都将兴盛。“和”字相对温和,而“合”则更加实际,也更加霸气。
人是灵长,故有所亲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礼义廉耻,在“家”这一概念中非常具象。而合院作为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一家之主自然居中正,而后亲疏有别、长幼有序,所以正房自然是合院中最具气势、也最高伟。
相较于家庭的安稳,山西著名的晋商一向保持自身的特色。最为历史上活跃的地域商人团体,晋商的团结有目共睹。而通过走南闯北,其组建的商业帝国网络也影响到那些在这个具有雄厚实力的组织中的每一处细节。更多的元素、更加开放的风格、更为多样的内容、也更加具有内核的坚持,这些,都是在山西的古建筑所具备的,一种相较于平凡内容的不平凡境界。
不论是美观、实用、甚至于潮流,你总能在山西的古建筑中,找到那种切合实际的美与逻辑。
群落
Community
有无数建筑组成,又赋予每一个成员其功能,缺一不可,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大一统”的实质。
山西各地坐落着各种庞大的建筑群,前文提到过,晋商帝国实力雄厚,其中衣锦还乡者比比皆是,中国传统思想又多有“守土”的内容,所以众多的建筑群其实不足为奇。
而各家的家风,又会对建筑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这种影响细致入微,更加贴合人的视觉感官。其实当人对一个视觉结果进行分析,你的认知会在潜意识里要求你对这个结果图像中你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重点识别,而后这个部分也将自己强制独立,使你更加侧重于该部分。山西的中国古建筑群的其中分工内容的相对性,其实与上述这种视觉感官的逻辑一致。功能性则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就侧重实用性、娱乐化就发扬娱乐化,而这些特色却又并不会显得突兀,因为整个群落的实质内核,最具代表的就是“包容”的包罗万象。
筑城
Fortification
由个体的一个窑洞,到围成合院,再到结成一个建筑群,最终形成规模,建立起一座人类聚集发展的目的地——城市。因为山西的地形,筑雅曾对山西许多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总结,很多内容其实都相对一致,各具特色是由于内部个体的个性,而整个趋势其实大同小异。个性玲珑奇巧、整体雄浑中正,这是城的特色,也是来自于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人的史诗。
中华民族的坚韧来自于其历史。作为朴素的农耕文明,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是优势,也是苦难的重要诱因。自古以来,结城守土、保家卫国是民族的英雄主线,无数次凛冽的寒风自北而来。
坚城真如铁,白发苦征人。
筑雅的设计师们从历史厚重的韵味中回过神来,发现蕴含在这些城池防线上的建筑力学内容,作为最高效率的实用主义风格,其中包含了中国古建筑的很多精髓内容,这些流传至今的智慧,正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遗产。
花开
Blossom
一个民族的信仰一定存在于其历史中,而其古建筑,一定可以对这个民族的历史进行阐述。
最初的神话,不断发展为有血有肉的英雄赞歌,华夏文明的诸多英雄,都是活生生的人,这是务实的本质,也是最高级精神文明的内容。
中国本土道教,是上山的隐居?还是入世的修炼?玉皇庙、水神殿等等,而这些道教的内容,与我们自己的历史相合,历史上众多传奇人物,拥有各类道教神位,这是传统的寄托,也是华夏儿女的祭祀。
相较而言,佛教更多的像是一个游者,脚踏芒鞋,风尘仆仆。喝一碗茶水,血液与我们逐渐交融,最后连佛的面容,也成了我们每一个人。
石窟,既是修行,也是瑰宝,更是一卷尘封的经书。
佛寺留舍利宝塔,有金身菩提,也必有善男信女的执念。这些都是佛祖的缘起性空,也终将度人到达彼岸。900多年前宋辽时期所建释迦塔,仅斗拱便有54种480朵,全木架构,内部创造性地设置暗层空间结构,像一种真空气囊,有极佳的抗震防火、避雷防潮的功效。释迦塔至今日已经经历40余次地震,在战火年代也在200余次炮火枪击下始终屹立。
由此可见,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山西建筑最根本的基础。
结语
Conclusion
时间的磨损,总是无法逆转。
境界的高低却只会随时间的沉淀越发雄浑。
山西的文物需要社会的关注,其文化内容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弘扬。而条件限制、资金不足、人为破坏、抢救难度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是需要迫切解决的,这些问题筑雅也将尽自己做能,提供自身所能提供的一切,为了中国古建筑,也是为了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瑰宝。
筑雅的学习之旅绝不会停下脚步。
在未来,也将秉承自身坚持的理念,通过从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自身在“和谐”之道上的视野,吸收世界上各类优质的思想,热切追求美与真实,为中华传统美学发声,也将继续深耕,以期望实现国人所要表达的,我们自己的设计艺术。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