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PROJECT BACKGROUND
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刻、电影和文学,建筑物同地方的历史发展背景相缠结,
建筑物与场地之间应有一种历史发展背景上的联系、玄学上的联系、诗意上的联系
建筑应锚结于(或出自于)场地的历史······
——Steven Holl
基地区位
项目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山田行政村内,西南侧紧邻村内主干道山田村路。山田村有着数百年建村历史,自然基底状况良好,农田矮丘绕村而生,古树祠堂间布其中,一派典型的岭南村落风光。但是由于城市发展与扩张,整体村落将要面临被拆改与重建。
作为山田村的城市更新运营商,大华集团希望建造一座城市更新展厅,来承担村落动迁工作展示、村民洽谈签约及动迁项目办公等功能,同时也希望这座坐落于山田村内的建筑,能够承担起当地村民对于旧有家园的思念与寄托。
区域轴侧
一体化的胜利
VICTORY OF INTEGRATION
一体化设计理念
现代工业社会的高度发展,将一个完整的空间设计拆分为了建筑、景观、室内等多个专业,但璞间一直坚信,美好空间一定是多专业一体共创的结果。在本案中,璞间也尝试了建筑、景观、室内的一体化设计,并取得了胜利。
三专业从最开始就高度认可“田上石山”这一设计理念,将田、山、石、林、水等诸多元素有机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而在随后的空间设计中,三专业也时刻进行协同与沟通,将景观动线、建筑形象、空间序列、内外对景等设计因素同步考虑与互动设计,从而达到了一步一景、内外互通的、空间高度统一与和谐的结果。在后期的深化过程中,也积极发挥三专业优势,强调“界面共创”、“多缝合一”等创新型的控制思路,例如将地面、幕墙、室内等多个完成面的接缝同步协调与调整,从而在效果上也保证了三专业的一致化落地。
室内外空间高度一致
创作理念
DESIGN CONCEPT
航拍顶视(城市肌理)
建筑应该与场地的历史及环境发生紧密的联系与锚结,而非像天外来客一样孤悬于基地,对于承载当地村民乡愁寄托的山田展厅,更应如此。设计团队从一开始就秉持着“与史为新”的严谨设计态度,翻阅了大量当地史志,并从县志中偶然间查到了山田村村名的来历:
明代村人从南雄珠矶巷迁此。因周围多石山,山下为农田,故名 “石山田” ,后简称“山田”。
县志的记载表明了,石、山、田这三种意向为山田村物质空间与精神符号的构成与寄托,而村里老人口述与村口牌坊匾额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
体会到村落名称的来历后,再回望基地的航拍,一切景致突然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大地如田,碧波万浪,一望无垠,
远矗石山,坚毅刚硬,屹立田上。
面对即将大部分拆建的山田村落,本案试图在石、山、田三者之间搭起诗意的联系,并以此为创作出发点,通过景观场地的铺排和建筑形体的旋转分割,隐喻并构建一个当代“石山”,矗立在“大地之田”上。过去历史风貌和当代建筑形式的交叠,给了我们一种超越时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设计,一处锚结场地、链接过去、重启未来并且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温情之所——“田上石山”应运而生。
概念手绘草图
形式语言
FORMAL LANGUAGUE
夜景全貌
什么是建筑设计?最好的解释就是“形式赋予”这个词,因为设计本身,就位为未知的事物创造形式。
——Bjarke Ingels
展示中心并没有选择繁复沉重的历史语汇或轻挑酷炫的现代元素,而是取乎其中,以一种现代人文的形象与尺度拿捏,通过诗意般的轻盈与隐喻,恰到好处地介入其中。
从池塘或祠堂这些公共空间旁建筑错落的整体肌理中得到启发,我们将面向西南道路的建筑主界面进行一定角度的偏转,得到了锯齿状的展示界面。这样一种形象界面,一方面顺应了错落的村落肌理形态,另一方面则规避了建筑朝西的不利朝向,将建筑西南的界面拆解成为了朝南和朝西两个界面,降低了建筑的整体能耗。
锯齿状展示界面(日景)
锯齿状展示界面(夜景)
就着顺势扭转而成的屋面斜向肌理,单坡屋顶随之升起,结合锯齿状的界面进行形体切割,自然形成了“起伏似山”的建筑形象。而场地景观则以线性铺地与植物布置为基础,着力营造“大地之田”的理念。
亮化设计
西立面全貌
大地纵横为田,磐石起伏如山,田上石山,是为“山田”。建筑从村落肌理和建筑形体出发,两者相结合,呈现了“田上石山”的形式解读。
立面造型韵律
材料运用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地域主义对触感的强调与视觉相当,它认识到人们对环境的体验不限于视觉。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构造一体化理念
界面材料选择
入口特写(夜景)
入口节点剖面
形式是粗坯骨架,材料为形象终端。处在历史与现代交叠状态的山田展厅,对材料的选择尤为特殊。在地域和成本的双重限制下,设计图案团队直接跳过了传统地产常用的铝板、石材等材料,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地域与本土的材料:砖。
设计团队通过对数家砖石厂家的走访与样板比选,最终选定了具有浅、中、深三种颜色变化层次的水泥仿制砖。利用跳色湿贴的方式,在建筑上营造了具有传统技艺与历史温度的表皮质感,达到了成本成本控制与效果表达的完美平衡。在沿路主立面上,团队还进行了凸砖的特殊湿贴工艺,消解大块面铺砖的单调感,带来了独特的光影感。
凸砖材料技术措施
凸砖施工现场与建成效果
在湿贴面砖中,最大的工艺难题是墙面泛碱问题。团队也和材料厂家积极配合,通过对粘合剂酸碱度的调配,以及墙面憎水剂的喷涂,可以保证建筑表面5-10年内不会反碱,从而保证了建筑的长期美观度。
除此之外,建筑还在形体轮廓处设置了银色铝板包边,保证了建筑整体的挺阔感和精致感。这种组合的尝试,也是试图在地域化温情材料和精致工业材料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的审美取向。
景观设计
LANDSCAPE DESIGN
概念一体化理念
设计从场地出发,经历几轮方案比选,“石上山田”的概念从各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山田”的解读,并得到山田居民的认可。
景观方案(轴侧)
景观总平面图
建筑起伏为山、景观纵横做田;错动的形体和平面,与村落肌理一脉相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景观方案(鸟瞰)
建筑以灰砖与木色为主色调,金属、玻璃为点缀,古朴中透露精致,景观以不同色调灰砖为主材形成空间延续,结合水景、绿植、座椅,形成可供居民休憩的场地。
景观方案(沿街)
室内设计
INTERIOR DESIGN
空间一体化理念
城市展厅室内设计从地域文化出发,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与衔接,使用材质与颜色的变化,在虚实之际,积极促进建筑、空间、景观与艺术之间的动态对话与有效联系,推动一座兼具序列感与典雅性的“田上石山“艺术空间在此落地。
“石”的转译
一进预接待大厅,沉稳的配色便将空间的主基调缓缓放置,艺术性的内涵由内而外逐渐释放,使人浸润其中,抽象又富有肌理的大理石纹理,置于接待台后方背景墙中,搭配秩序井然的屏风,将传统建筑中一步一景的空间逻辑融入其间,匹配自由流动的生活方式。
预接待大厅
接待前厅的大理石框景隔断,以园林的手法,透过不同的框景、空间层次,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保留与出新中做到完整统一,既有效地与预接待相呼应,同时又赋予空间无穷的探索欲。临空的艺术装置,优雅又别致。
“山”的转译
沙盘区
沙盘区承接着来自前厅的转场,灰色大理石的地面之上,空间是静谧的场所。格栅以现代的手法诠释传统的意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挑高的区域内,介入层叠的天花,取自”山”的意象,格栅取自“林”的意象,形趣自然意象,使空间上有更多的趣味性。
“林”的转译
洽谈区
洽谈区、水吧区与深度洽谈区彼此相接,各功能区是联动互通的,雅致低调又大气开阔,尽显空间布局上的优势。摆放有序的陈设家私,传递出舒适惬意的生活姿态。石材与木质产生碰撞与融合,丰富而不杂乱。生活的一体两面在深度洽谈区层层上演,一面朝外,一面向内,通过空间得以充分的诠释。
地面铺装细节
三专业从各自设计出发,收束于概念、空间、构造的三维统一。设计思想和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以相同的设计理念及延续的设计语言构筑一个共同理想。最后整个建筑体现出的强烈的整体感和完整度,让我们坚定了采用此种工作模式的信念。
一体化概念的展开
结语
EPILOGUE
每个文化都无法抵御和消解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何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源泉,是每个建筑师要思考的问题
——Paul Ricoeur
西立面效果图
西立面实景
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又猛烈,前进的车轮挤压了不少地域及本土的物质与精神。但在城市建设逐渐放缓、运营与更新理念更受欢迎的今天,城市建设与在地营造双轨并行甚至交融共生,则势在必行。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RMATION
项目名称:
大华广州山田村城市更新展示中心
项目类型:
城市更新展示中心/地产销售中心
项目地点:
广东 广州增城区
建筑面积:
2400m²
设计时间:
2020.08
竣工时间:
2021.06
业主单位:
广州大华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
璞间设计
建筑摄影:
Moment | 远洋
获奖信息:
2021 柏林设计金奖
2021 亚太华人设计作品大赛金奖
2021 年度美尚奖建筑设计专项优秀奖
上海市徐汇区钦州北路188弄华京商务大厦12层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