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JUSTLUXE
“深圳现在来到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了,从特区城市转变为一个全球超级都市,过去作为特区其实城市的成长是不完整的,如今重要的问题是把一些缺漏的东西补上。所以所以今天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在这个时代节点不仅仅是纪念,还是补充、补课。”---张宇星/趣城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随着 2021 年 3 月 17 日深圳歌剧院、深圳海洋博物馆方案公布,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设计全部揭晓,这些建筑大多预计在 2023 年完工,涵盖了音乐、历史、创意、科学等多个方面,也在深圳掀起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
早在 2018 年“新十大文化设施”立项之初,即定位于“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性设施”;此后,陆续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建筑设计团队提交方案,参与竞争的不乏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如让·努维尔、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等。
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设施如何回应在地人文关照,并保持灵活性?
未来这些文化建筑承载什么样的内容,发挥什么样的文化作用?
如何成为文化创作生长的媒介?
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规划布局
如何创造深圳文化自信的内生过程或许还需交由时间来考量,今天 JUSTLUXE 带领大家一览深圳未来十大地标建筑,看今天的设计师们如何回答土地、思考公共。
在深圳海洋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中,SANAA 事务所的方案获评建议实施方案。
“海上的云”的概念展现漂浮的建筑的理念,海洋博物馆以一种轻盈谦逊的方式融入山海之间,轻柔、自由的建筑形态与大鹏半岛独特的环境风貌紧密融合,有机连接起周边山、海、湿地和城市景观,形成陆地与海洋的有趣对话。
轻质界面材料透明与半透明的处理,随着环境与视角的转变而不断变化,展现“云”的特质。
云朵转换成各种不同大小的半球形组合,既是结构又是空间。连续的无柱空间结构,使功能区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
内部形成自由流线,访客造访其中,犹如鱼群入海、洄游不息,创造出极具未来感的空间体验。同时,也提升了博物馆后期分阶段、分区域、分时段运营的可能性。
设计稿图
轻盈灵透的界面材料,采用全透明、不透明与半透明三种语汇叠加,在建构和逻辑上实现与公共空间、展陈空间、配套空间的精巧对位,虚实结合,构建光影交错、内外交互的空间体验。
OPEN:冰山与海
值得一提的还有 OPEN 建筑事务所的方案,作为三个优选方案之一,该方案以“冰山与海”为缘起,在大鹏半岛上描绘了一幅建筑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场景。方案在亚热带的海岸上构筑了六座奇异的“冰山”,旨在呼吁对全球变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主入口“冰隧道”“冰山”给这座高速发展的大都市带来意想不到的新形象,也同时敲响了环境意识的警钟:正在加速融化的极地冰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遥远!
场地及其所处的大鹏半岛,尚未被全面开发,却已经记载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生态的诸多破坏性干预——养殖、核电站、石油加工厂等,这里经常是台风初始登陆之地。场地本身就蕴含了环境的脆弱和生态危机的紧迫性
五座从水里升起的“冰山”容纳了门厅、图书馆、剧场、儿童教育等主要的公共功能,同时也作为人们观览动线中定位、休憩的重要节点。
一座独立的“冰山”漂于海上,其中心悬浮着一个壮观的球幕影院,将博物馆之旅推向顶峰。
海洋博物馆全貌
提案以沿海生态为出发点,摒弃原有规划中高大的、对抗性的刚性海堤,以双层防御性的柔性海堤构筑潮间带,恢复当地珍贵的红树林,在为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地的同时,形成保障沿海区域的缓冲地带,从与海洋对抗转为共生。
图右:“内海”水池下的展厅 图左:海洋剧场“冰山”效果图
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吸与共,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这就是一部关于海洋的教科书。
让·努维尔团队的方案设计灵感来源于“梦工厂”的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概念,以完整而独特的视角,塑造出一种东方的场景。
歌剧院的屋顶形似舞动的丝带,具有功能上的理性,以及形式上的浪漫。
屋顶与山海相呼应,突出了场地的独特优势,并在屋顶下创造了具有公共性与空间感的灰空间。
建筑造型兼具灵动性和冲击力;布局上将展演空间和音乐聚落空间结合设置,从而创造出全天充满活力、属于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光线通过创新的水波纹玻璃板折射至室内,营造造出梦幻的光影效果。
演出大厅和环行走廊享有广阔的海景。游客可以从屋顶平台上俯瞰远山和大海。
在轻盈、透明、漂浮的弧形屋顶下,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在内的核心表演空间被安置在海边,公共通道和视觉走廊直接通往海岸。
开放的艺术区是公共音乐体验、公共表演和其他文化聚会的理想场所。歌剧院的主轴邀请游客进入一个非常未来主义的公共空间。所有的大厅都向海岸线延伸,还有一个面向大海的共享厅。
在轻盈、漂浮、通透的曲面屋顶之下,歌剧厅、音乐厅等核心展演空间临海布局,形成可直接到达海岸的公共路径与视觉通廊。演出厅的内部呼应了“海之光”的主题,采用光泽柔和的珍珠母元素,以不规则、有韵律感的方式,突出曲线露台,以及符合声学几何要求的墙壁,达到了海洋与音乐的创造性相遇的高潮。
展演厅和环廊均享有宽阔的海景,公众可以从屋顶露台远眺山海美景
藤本壮介 (sou fujimoto) 的“深圳改革开放展馆”的设计方案,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竞标优胜,方案明亮和半透明的立面,让作品成为一个展示和宣传改革开放成就“窗口”的隐喻,一个欢迎重要来宾的场所,一个收集证据和研究材料的机构,一个展示城市创新和国际化现代化的地标,是展示深圳公共文化和城市文明的载体。
项目设计图
整个建筑可以理解为“盒子中的花园”,其开放性和透明性也呼应了改革开放的主题。多层的外墙系统在不断变化的光照条件下提供了多种空间表达。
项目内部空间
该建筑位于深南大道北侧香蜜湖区域中部,位于生态轴线右侧。为了表达一种自然的优雅,设计团队强调景观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创造了一个谦逊的外观和一个村庄般的内部组织。
深圳湾文化广场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后海中心海滨,这里是近十年来飞速发展的经济新区和世界科技创新的集合点。整个项目由屋面覆土广场、地景建筑以及地下公共展览空间三部分组成
深圳创意设计馆是 MAD“深圳湾广场“规划中南北展馆建筑群的其中一个展馆,创意设计馆位列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整个项目由屋面覆土广场、地景建筑以及地下公共展览空间三部分组成。
蜿蜒的坡道让人与建筑和环境产生对话,南馆和北馆分立于轴线两侧
“在现代大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场地建一座文化地标,她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市民空间,像大地艺术公园一样的场所,其次才是作为建筑的展馆功能。”——马岩松
MAD 的方案将较大体量的标准展览空间、公共教育场地、图书馆、接待大堂、咖啡厅、配套商业等功能放置在首层并覆土,屋顶形成绿地与城市直接连接,构成这个区域面积最大的公园。
观众顺着展览动线走到南馆顶层,即抵达观景平台,能眺望整个海湾以及城市天际线。
不同规格和高度的展览空间让整个绿坡随之起伏,石群穿越绿坡或漂浮在绿坡之上,串联了整个覆土广场。
身处广场任何地点的来访者,均可以通过阶梯和步道抵达高处观景平台。整个广场空间集运动、登高、休憩于一体,构成城市公共空间,并有多个平台可从不同角度欣赏广场美景。
可作为剧场的中央水池
构成“立体市民公园”的屋顶绿地和下沉庭院,除了作为 24 小时的公共开放空间,还具有演出场地、市集、户外展览等功能。
广场中央的水池,可以作为剧场,容纳万人活动;景观中预留出多处平台,提供公共艺术展览、市集、艺术节、音乐节等户外活动场地。
公共空间,天窗引入自然光首层内的主要公共空间内有充足的落地窗和天窗,引入自然光,模糊建筑内与外、上与下。自然光透过石头透入室内,让空间更具流动感和淡化时间感,超高层高的特殊展厅提供了让人震撼的展览效果,展厅使用具有吸声性能的深色材料,创造极佳的发布环境。
入口空间,多层露台
深圳科技馆的总面积约为 125,000 平方米。
U 形的平面使之具有很强的定位感和导向感,围绕着中央庭院,访客将会参观公共空间、展厅和教育设施等成序列的空间,通过科技馆的灵感展览,展开一次城市与公园结合在一起的探索之旅。
建筑外部几何形态与功能布局相关,呼应内部中庭流动的空间的同时,并将中庭空间与西侧的公园相连接。
动态的线条沿着科技馆的南北立面逐渐拉长,并在其中“雕刻”出开口,使访客可以探视内部的活动。
建筑造型向西延伸,连接光明公园的自然景观,形成多层露台的形态,从而构成了直接通向科技馆中庭的玻璃幕墙。
建筑造型是对基地周边情况作出的响应。建筑以围合的动态曲线几何形状与其东面城市交通流线流线相呼应。
国深博物馆效果图
国深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的第一个分馆,位于深圳前海湾沿海一侧的显著位置,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该方案展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并充分体现深圳前海地域特色。折板式多重檐的造型有一定的标志性和识别性,追求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传承性,立面材料半透如海湾的明灯。充满张力的结构造型及整体设计有助于增强湾区与滨水区的环境营造,与城市产生紧密的开放、互动关系。JKMM:现代方舟
在 2021 年 1 月落幕的国深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中,来自芬兰赫尔辛基的事务所 JKMM 入选前三,成为优胜团队之一,JKMM 的设计概念是将新博物馆建造成一艘“现代巨舟”,作为深圳海岸线上的新地标,为未来的发展指引方向。
在平面的正中央,一个中国传统的“天井”庭院围合出博物馆的中心。
"天井"是一处高耸的特殊展览区,同时也联系着所有展厅。它朝天空敞开,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洒落在经过精心挑选的展品上,这里也是人们进入博物馆后观看到的第一个展览。
所有展厅均拥有完全开放的平面,提供了宽敞无柱的展陈空间。简洁的流线设计,有利于参观者辨别方位。平面内可根据功能、光线和景观视野的需求,划分出不同的区域。
"瓷帆" 整合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粘土、釉面处理和制作工艺,百叶的制作综合利用了工业生产与手工表面加工
陶瓷百叶作为“瓷帆”覆盖在国深博物馆的"巨舟"上,虚实相间(半透明设计)的立面既能保护文物免受日光照射,又能提供向外的景观视野。
深圳自然博物馆作为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华南地区首座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新的自然博物馆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 4.2 万平方米,位于深圳坪山区,毗邻风景如画的燕子湖。
户水面视角与鸟瞰视角
从河流三角洲蜿蜒而起,自然地吸引游客和市民走上屋顶,进入一段旅程。
覆盖着整个屋顶的公园,突出了深圳自然博物馆的有机几何形状。就像一条河流在与土地的平衡中成型一样,沿着独有的屋顶观景台,处处都能欣赏周围自然公园、燕子山和湖泊的多重景致。
屋顶视角
城市一侧到河畔公园之间的巨大空间,自然地吸引了从市区方向前来的居民和游客走进一座大型广场。外立面宛如河水顺流而下,游客被顺势引导进入通往洞穴的通道,走向博物馆的大厅,经过多个咖啡馆和公共空间,最终抵达建筑的中心点。
深圳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第二图书馆项目位于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是由一个美术馆、一个图书馆和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共广场共同组成的建筑群。
美术馆挑出的屋顶,以及与邻近的图书馆统一的石材立面,将两个建筑从视觉上联系起来。屋顶象征着通往知识、艺术与文化的大门,中间的大广场在访客、建筑与城市之间提供对话空间……
美术馆的玻璃立面部分,赋予其开放、邀请的姿态。展览层呈阶梯状排布,连接至玻璃中庭,形成可以眺望城市、俯瞰广场的平台。
Dominique Perrault 建筑事务所和筑博设计赢得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国际设计竞赛的第一名。该校区将成为 2011 年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新校址之一,将容纳 4000 名学生。
项目鸟瞰
设计从汉字“一”中汲取灵感,在场地中创造出一座体量庞大且具有明显线性特征的地标式建筑,旨在突显“山水一线”的气势。
整个建筑犹如大桥一般与地面脱离,并形成一个长度超过 700 米的主立面。建筑主体悬浮于地面之上,为人行层面赋予了视觉上的通透性,其收敛的高度亦保证了望向广阔景观的视野。
项目鼓励步行和软性的动线,并在整个场地中限制车辆通行。校园的主要交通轴线延伸于整个悬空体量的下方:一条带顶的步行长廊以宽阔平台的形式呈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校园的活动场地、公共空间以及通向各类常规区域的路径
在充满自然意趣的大地之上,设计方案构建了一座安全的庇护所,其中包含一系列公共空间和花园,并点缀以一个用于容纳多种学术功能的“圆顶”。
通往屋顶层的路径构建出了一个属于所有人的花园
户外活动将通过多种用途和特质来延伸校园的生活环境,例如体育设施、用于音乐和戏剧表演的露天礼堂及其他休闲集会场所
与建筑的垂直立面相同,宽阔的屋顶也在园区的技术性功能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屋顶上种植了大面积的植物,有助于建筑的保温和雨水的回收。光伏板的安装也为整个建筑提供了能源。
屋顶视角:屋顶上方设有全景长廊:一个高出地面 50 米的巨大阳台,可将城市的风景收入眼底
深圳音乐学院选址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区内,作为深圳市政府资助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展现其美好愿景。
音乐学院鸟瞰图
设计希望在关注个人的同时,提高社区意识,创造一个展现教育校园发展的优秀范例。
方案创造了一种与景观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柔化了自然与学生社区之间的边界。
建筑物在首层及其周围的景观中保持非常流畅和轻松的连接,从而模糊了室内和室外活动之间的边界
总体规划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提供了平衡的对话。
它对自然界的两种边缘条件都做出了响应,一种对应大学园区的绿色景观,另一种对应神仙岭水库的水。
在赋予开放性、包容性体验的同时,在校园中心提供了共享的景观。
户外活动将通过多种用途和特质来延伸校园的生活环境,例如体育设施、用于音乐和戏剧表演的露天礼堂及其他休闲集会场所
方案打破传统校园的概念,突破传统“巨构”的设计思路,通过组合形式呈现出具有连接性的个性建筑。
在校园的整体性前提下保持了丰富性,以及艺术院校所突出的“活力”与“个性”氛围。
三处观演空间以流动的方式连接到一个大厅,可以从一楼开始实现所有类型的水平和垂直连接,使公众可以进入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