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旅”
文化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多元、跨界发展已经成为文旅的主旋律和风向标。恢复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把生物多样性、栖息地营造纳入重要环节,重新构建人和自然、河流的联结,为项目地带来活力和场所归属感。
生境营造
生境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组成成分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一个特定物种的生境是指被该物种或种群所占有的资源、环境条件和使这个物种能够存活和繁殖的空间。
对于生物的生活来说,生境是提供最接近的、直接的生活条件的场所。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掌握这种状态,而是对居住场所要进行剖析。
每颗茶叶都是萤火虫的赠礼。萤火虫是大自然给山野的馈赠。
萤火虫已经消失于日常生活之中,存在于部分人的童年的记忆里。对于现代儿童可能只是课本或者影片中的存在。据了解,萤火虫喜欢生活在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成虫喜欢在潮湿的树丛或草丛栖息,幼虫喜欢在潮湿的河、沟溪、池塘、水田附近地表层或草丛中栖息。温州气候温暖,本场地具有水源湿润。通过对场地内进行水质监测、噪音监听、空气质量检测等,种植小道两边适合萤火虫生长的植物,打造整体的生态环境,使整体生态循环体系形成闭环。
基于现状
【场地区位】位于牛郎山地势最高点,场地的地形随茶园逐层下落。场地的西南角为现有建筑;周围群山叠嶂,视野开阔,东南可观方山,西南远翘雁荡,因此拥有绝佳的景观视野。
【茶园资源】牛郎山茶场号称千亩茶园、浙江之最。
【环境利用】场地内有多处水系,水系之间增加联系,兼顾功能性与观赏性。结合场地未来功能使用与需求,考虑地形,对道路进行改动。
【现状建筑】
基地内共有 8 栋建筑:现有砖、石砌结合老建筑两栋,砖体建筑三栋,较新建筑三栋。
在改造中提炼建筑特色,不仅仅简单地仿造现有建筑,而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总体思路
【整体区块】
山中:对现有老建筑结合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山顶:新建高端民宿与相关配套用房;小径:通过植物种植营造萤火虫小道。
【交通动线】
总环路:围绕着整个茶园,从入口处依次经往综合接待、共享体验区、客房+康乐活动区、最后经环路通往山下形成整体环路。山间步道:以山间民宿作为连接两处的枢纽,同时增强了两端的联系。
【空间布局】
规划总体结构呈现“一核、三区、多点”的形式。“一核”——围绕茶文化这一核心资源,将牛郎山茶场作为核心度假节点;“三区”——规划由接待综合、共享体验区、客房+康乐活动区三大板块构成;“多点”——融合文化主题,打造生态度假、农业观光、康养居住等多处空间节点。
业态衍生【茶文化】
牛郎山茶叶很有特色,品质优秀。品茗赏景,游山玩水,牛郎山茶场已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吸引了大荆附近和温岭等地的不少游客。宣传茶文化和带动茶产业成为此地的一个发展方向。衍生出一系列茶产业:茶叶、茶具、茶叶文创周边、当地文化宣传周边。【茶体验】
牛郎山茶场的“耕作、修剪、采茶、加工”工艺成熟,可组织制茶相关的一系列体验活动,开展制茶课程、茶文化的分享课程、团队沙龙以及 DIY 手作活动,学习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设立一些共享体验平台:茶修课堂、奶茶工厂、制茶工坊、手作茶艺空间。
【茶空间】
改造、规划建设与牛郎山茶场环境风格相匹配的室内外空间,融入茶文化元素,充分利用茶场现状,打造一个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和茶叶业。设立一些配套空间:接待中心、咖啡厅、早餐厅、书吧、客房、高端民宿、康乐健身配套、活动空间、无边泳池、观景平台。(图源网络)
建筑思路
【老建筑改造】
整体延续建筑原本的风格,采取一种对当地文化尊重和谨慎的态度,对原有建筑进行梳理改造。建筑古老与现代的结合、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是设计的出发点。找到材质纯粹和生活纯朴之间的平衡也是我们的重点考虑。
根据对当地民居的研究,提取了四种关键立面材料,使建筑造型更富多样化:大面积玻璃使视野更为通透、广阔,也营造了轻盈的建筑视觉效果。木材石材的选用和采用坡屋顶形态与传统村落形态呼应,更好的与场地相结合。
【建筑新建】
基于对场地的尊重,采用轻巧型架空构架,将破坏性降到最低。根据地形,合理分布建筑的落位及尺度。在材料选择上,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原则,弱化建筑与自然的边界感,将茶园风光引入室内。探索人与自然更合理的共存关系。
山茶自然,引萤自来。以茶园与萤火虫为特色,以养生、度假、休闲为核心。因地制宜,尊重场地,保持自然生态,打造乡野旧感的高山萤火茶旅,感受独特的生态环境与体验。
设计服务 |
媒体合作
咨询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