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苑,位于昆山市老城区致和塘与后街河组成的“T”字水轴上,因基地东北角的富春桥而得名。基地东北角的富春桥(又名高板桥)和三元桥,始建于明代,是昆山市级文保单位。设计采用明清格调的中式园林手法,在充分保护现状大树、古桥、水岸等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恢复性修建清代文豪龚自珍的“羽琌山馆”,利用湖石假山、垒石石阶、松竹梅等文人植物,与中式建筑构成“境心合一”的主题景观,使得“富春”这座古桥焕发新生,历史文脉在园中延续。基地原址为社区中的闲置地,植被茂盛、空间郁闭,经过善留其余、精修巧理的更新设计,闲置地变身为社区中精美、亲民的口袋公园。
2015年,上海亦境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研究所启动更新方案设计,2017年竣工开放。作为昆山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增量提质”工程的启动项目,富春苑的建设,拉开了昆山老城区南北后街改造的序幕,也是“昆小薇•共享鹿城”微更新计划第一个落地建成的口袋公园。富春苑作为“昆小薇”系列口袋公园之一,曾获2022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入选2023年威尼斯双年展。
素墙黛瓦、飞檐翘角
亭台曲廊、花街竹扉
……
走在密布鹅卵石的小径中
看老人在芭蕉前缓推太极
奶奶们软语唠叨着家长里短
孩子们在假山间嬉笑相逐
耳畔仿佛缠绕着一曲悠扬婉转的昆腔
伴随你一起领略老城气息
阅读市井节奏
基地现状
基地位于昆山市老城区“T”字水轴上,是由北侧东塘河与西侧后河街、东侧后河街下塘围合而成的三角形地块,占地约2500m²。基地东北角的富春桥(又名高板桥)和三元桥,始建于明代,是昆山市级文保单位。
区位图
T型水轴图
基地原址是居住区中的“问题”绿地,中部保留的六层楼民房将地块南北分割,场地割裂,同时绿地中高郁闭度的植被,层次杂乱,疏于养护,林下空间阴暗潮湿,鼠虫出没,也严重影响了住宅的光照和出入通道与疏散场地的通畅性。
基地虽然紧邻始建于明代的昆山市级文保单位富春桥(高板桥)和三元桥,桥头场地却无人问津。
基地现状图
设计策略
通过对名人故居等传统地域文化的演绎与有机更新,修复性建设羽琌山馆,彰显独特的场所精神。设计尊重植被现状,善留其余,精修巧理,打造老城区的“咫尺山林”,促进园与城的友好互渗。同时优化空间结构,梳理流线并重构场景空间,以参与式设计结合公众参与,共筑以人为本的社区“绿核”。
设计总平面图
建成后航拍图
01
尊重历史,传承文脉,践行“水园交融”、“境心合一”的江南造园理念。
●
依托古桥遗址和老城区历史内涵,形成清净雅致、古典朴素的桥头游园,彰显独特的场所精神。
采用明清格调的中式园林风格,与“南北后街”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风貌相统一。设计采用将“园外水系引入园内”、“堆叠山石形成瀑布”、“围绕景石配置藤本植物”等江南传统造园手法,形成园内外过渡自然的桥头空间。
改造后↓ 改造前→
桥头空间——富春苑东入口
桥头空间——富春苑东入口
富春桥——昆山市文保单位
●
挖掘历史文脉,通过融入古代名人与宅院的典故来提升场所的认同感。
设计结合对史料的考察,在园内恢复性地修建清代文豪龚自珍的“羽琌山馆”,同时在周边配植龚自珍钟情的松、竹、梅等植物,为游园体验增添浓郁的人文色彩。
恢复性修建清代文豪龚自珍的“羽琌山馆”,成为“昆山园林文化研究会”主题宣传场所。
园中广植龚自珍钟爱的松竹梅等文人植物,与建筑构成“境心合一”的主题景观。
园内叠砌湖石假山,构筑山间小亭,以咫尺山林,展现“羽琌之山”的意趣,也表达了场所对龚自珍在高板桥自建别墅“羽琌山馆”并著下《己亥杂诗》的追忆,以及对忧国忧民的晚清文豪的深深缅怀。
建筑与景观元素上,注重细节对人文的传承与表达。
●
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演绎与有机更新
园林建筑设计采用现代的材料、简约的风格表达传统的建筑形制。如留晖亭采用简洁轻巧的钢结构、屋面保留小青瓦等传统饰材,在分隔空间的同时,增添了轻巧、灵动的层次感和富于变化的光影效果。
亭廊屋面保留小青瓦传统饰材,内部则更新为简洁轻巧的钢结构。廊下空间摒弃密实的砖墙花窗,取而代之的是落地木格栅,分割空间的同时,也增添了轻巧灵动的光影效果。
月洞门与木格栅装饰相结合,在传统园林元素中植入创新构思,构成内外虚实交替的多层次空间。
西入口竹门头采用传统材质,结合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体现公园自然质朴的人文气息。
02
尊重现状,善留其余,精修巧理,营造老城区的“咫尺山林”。
●
保留利用原有植被,形成天然屏障。
设计通过对现状绿化的详实调研与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疏林透光微整容”。保留东塘河与后街河的沿岸原生、长势良好的骨架乔木,在周边的交通干道和社区间形成隔音降尘的绿色屏障。
北部东塘河沿岸保留长势良好的骨架型乔木,形成生态屏障。
东部保留后街河沿岸原生香樟,与亭廊小筑相映成景,也为过往路人遮挡住灼灼烈日。
改造后↓ 改造前→
南侧通过增设游憩设施和硬质场地,在保留住宅楼与城市界面之间形成精致的多层次开敞空间。
●
巧妙处理边缘,形成游园与城市空间的友好互渗。
保留并加固了富春苑园北侧的东塘河驳岸,完善了桥头滨水空间的景观效果与设施安全性;东侧结合保留乔木的位置,增设曲折变化的游廊;西侧与南侧边缘,以矮竹篱、植被等多种景观元素精细化处理,与周边道路形成友好共生关系。
改造后↓ 改造前→
北侧保留加固东塘河驳岸,增设明清风格石栏杆和桥边埠头,完善桥头滨水空间的景观效果与设施安全性。
改造后↓ 改造前→
东侧结合保留乔木的位置,增设曲折变化的游廊。游廊端头门亭成为公园东侧主入口的标识。门亭月洞门与东侧跨河而过的三元桥相承接,使游园自然地融入了老城区的肌理。
改造后↓ 改造前→
西侧沿北后街界面,护而不隔的竹篱,透出游园美景,也散发出游园的文人气息。
03
尊重人本,亲和社区,营建市民共享的遗址型口袋公园。
●
优化空间结构,形成“北幽南敞”的格局
以中部保留住宅为界,项目利用北部较完整的地块,营造道路曲折、场地清幽的新中式庭园;南部地块面积较小,因此增加硬质地面,并增加廊架、坐凳、无障碍等游憩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光照充足的户外活动空间。
●
梳理游线,重塑场景,营造“步移景移”的共享空间。
采用与桥头遗址场地铺装材料接近的青石板,联系起被民房从中隔断的南北两片绿地,并结合假山、游廊、滨水步道等景观元素,延长与丰富小游园的步行系统,使原先联系薄弱的两片绿地合为一体。
●
设计引领,多方参与,推动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
项目前期,设计师模拟居民的身份,在不同时段沉浸式地感受了基地的活动体验与景观效果。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民众访谈、问卷调查、多方圆桌会议等方式,为周边居民提供话语权,实现了公众参与社区公园微更新的目标。
成果与效益
富春苑自更新改造后,成为了居民休闲娱乐和社会民生活动的重要场所。
园内设立“昆山园林文化研究会”,研究昆山园林历史和文化,开展各类讲座和研讨,宣传城市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市民对昆山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加荣誉感,同时也成为了居民休闲娱乐和社会民生活动的重要场所。
富春苑中融入了“有事好商量”的元素,打造议事室、议事阁、议事亭、议事廊“四位一体”的协商议事场所功能布局,通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嘎三胡”,把群众关注的小事、难事、烦心事,说清议透商量成,使其成为“离群众近、与群众亲、让群众赞”的沟通商量平台,让“有事好商量”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昆山市住建局与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在富春苑共同举办“春韵·古琴雅集”活动,在“家门口”游园赏景,一道“高山流水”,倾听古琴雅韵。(图片源自网络)
本项目作为“昆小薇·共享鹿城”微更新行动计划中“魅力街角”的启动项目,由昆山市住建局和设计方牵头,集合社区、利益相关单位、居民代表探索了“设计+管理”的共治共建耦合路径,以及“设计过程参与+实施过程参与+建成后评估参与”的评估模式。
项目以“小投入、大改变”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反响,提升了老旧城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了“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计划的高标准起步,得到江苏省住建厅领导的高度赞扬和批示,并被国家住建部推荐为示范项目,成为全国各地相关部门考察学习的热点项目。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昆山市富春苑口袋公园设计
项目地址:江苏省昆山市
业主单位:昆山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昆山市城区建设管理处
设计单位: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研究所
设计时间:2015.6-2016.7
项目规模:2500m²
Copyright:亦境建筑景观
相关阅读:
亦境项目“昆小薇5园”设计荣获2022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 | 喜报
亦境招聘
建筑方案设计师 / 助理、实习建筑设计师 / 景观方案主创设计师 / 助理景观设计师 / 工程预算员……(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地址:普陀区中江路388号国盛中心1号楼3001室
邮编:200062
联系人:苏小姐
关注 上海亦境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