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周年之际,位于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经改扩建竣工后重新开馆,而纪念馆所处的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
也在品质提升后展露新颜。
为落实广州市建设“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 与“岭南文化中心”要求,我院开展了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周边)一系列品质提升工作,以
中共“三大”纪念馆为核心,围绕“一径、一道”完成公共空间提升、新河浦涌碧道建设、建筑及围墙立面优化、功能及景观照明、三线下地、建筑功能活化
等工作。目前,项目已面向市民开放,成为市民喜爱的城市活力空间。
1
“一径”:
车道变特色人行,
重现“三大”代表革命路径
1.1
重走“三大”代表革命路径
项目以“三大”会址广场为起点,串联“三大”代表办公、会议、生活、访友的15处革命红迹,全面
提升会址周边13条背街里巷空间
,将原本以车行为主的混凝土车道,变成传承东山建筑风貌、以行人为主的人文街巷,建设形成了东山红色文化特色路径。
“三大”代表办公、会议、生活、访友路径
提升后的中共“三大”纪念馆广场
提升前
以车行为主的背街里巷
提升后
以行人为主,恢复“三大”代表走过的人文街巷
1.2
消除台阶高差,提供无障碍设计关怀
项目通过消除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高差,让市民出行不再崎岖,满足无障碍出行需求。设计还优化道路断面,将人行道拓宽,增加止车柱,在有限空间中为市民提供安全的步行体验。
提升前
人行道狭窄且时高时低
提升后:消除高差,拓宽人行道,完善人车分流
2
“一道”:
行洪涌道变文化廊道,
新河浦碧道全新升级
近日,新完工的新河浦碧道工程项目,开创了广州市
首个双层碧道
,打造出老城区稀缺的水岸公园,实现还清于水、还绿于岸、还岸于民,新河浦涌实现从单一行洪通道向生活文化廊道的华丽转变。
2.1
还清于水,打造生态水名片
项目通过补水工程实现东山湖-新河浦涌的活水循环,实施低水位运行改善水体环境。河涌内布置了生态鱼箱,新增水生植物,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营造“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回归一道碧水。
提升前
水质较差,水体无流动,水体富营养化。
提升后
循环补水,低水位运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2.2
还绿于岸,开创建设双层碧道
项目建设了双层亲水步道贯通滨水慢行系统,拓展水岸上下空间共7300平方米,解决现状“知水不见水、近水不亲水”的主要矛盾。
通过下层步道和汀步的设置满足市民亲水游憩需求,同时,局部拓宽岸上人行空间,增加滨水挑台,架设人行桥,让市民出行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
提升前
人行道狭窄,近水不亲水;特色不显,缺乏两岸联系。
提升后
双层碧道,亲水游憩;保留老榕树,架设人行桥。
2.3
还岸于民,精细街区品质升级
项目组以绣花功夫提升河涌两岸城市空间品质,实现街区一体、路岸合一。
打造
河浦侨院、春园故事、东山印象
三大主题节点,完善人性化配套设施,梳理街区绿化景观,充分展现出新河浦的红色文化、侨乡文化。
提升前
步道狭窄,植物景观杂乱;人车共行,存安全隐患;知水不见水。
提升后
河浦侨院节点,通透疏朗的绿化景观;挑台形式拓宽人行;近水望水,补充观景休息设施。
新河浦碧道的实施,本质上解决了水体臭、通行难、游憩弱等问题,充分利用难得的水资源强化市民出行和游憩体验,让“碧水回归,生趣入城”,成为历史城区碧道建设的特色示范。
此外
,项目还引入社会资源,建设东山肉菜市场提升、恤孤院7号楼等“小节点大民生”项目——
东山肉菜市场:
“人间烟火气,龟岗万花筒”
设计团队通过共创艺术的形式打造菜市场的“新骑楼界面”,新建多彩风雨连廊及无障碍通道,以“彩色万花筒”的手法提升东山肉菜市场原中央通道,设计细节上保留了岭南市井气息,打造充满设计感的老小区新复兴网红肉菜市场。
提升前
菜市场空间要素杂乱,缺乏无障碍设计
1
提升后
东山肉菜市场改造后的“新骑楼界面” ,彰显东山文化品牌,新增风雨连廊与无障碍坡道服务市民生活。
恤孤院路7号:旧公屋变东山“红”美术馆/展览馆
设计采用“修旧如旧,不着痕迹”的改造方式,一层为游客中心,二层为红色史迹展陈艺术空间,三层打造红色讲堂和中共“三大”研究中心,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前
恤孤院路7号改造前为危旧物业
提升后:恤孤院路7号改造为东山“红”美术馆/展览馆
————————————
院开展的一系列品质提升工作,为新河浦老城区增添了灵动的城市公园、营造了贴心的步行街巷、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传承了红色革命历史记忆,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新河浦地区空间品质与业态的全面提升,让革命策源地焕发出新光华,是以文化激发“老城市·新活力”的又一代表项目。
更多“老城市·新活力”请点击
☟
让文化成为城市最亮的底色
多图|全龄友好,四季舒适,这样的广州我爱了!
上海“网红打卡地”空间营造的经验借鉴
走读广州 | 老房子照CT,城市留记忆
城市市集场所营造(以上海大学路为例)
四季水陆径,十里主题园,看尽海珠湿地新美景
广州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探索
细胞式的更新之路——“雨水花园”建设案例与启示
沙面西堤品质提升
文图提供 | GZPI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
版式编辑 | GZPI办公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