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华设计的超级试验区方案,
在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
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中荣获第一名!
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的4+X布局,规划中,马桥与徐汇、张江、临港成为四个重要的产业集聚区。
2020年8月,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启动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为15.7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征集创新理念和设计思路。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与维思平联合国际咨询(WSP)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入围,成为六家设计单位之一。
2020年9月,第二轮方案评审中,联合团队入选3家优胜方案,3家优胜单位名单如下: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WSP维思平联合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
AS+P亚施德邦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AECOM 艾奕康咨询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17日,终期评审会举办,上海天华+WSP联合体的“超级试验区”方案脱颖而出,成为第一名中标方案。
01
四千年马桥文化
六十年工业辉煌
未来无限可能
马桥位于闵行区西南,诞生于上海最古老的海岸线冈身之上。从远古到现在,创新的基因在这里生生不息,它一直是海陆交汇,文化交融,古今交汇的创新起点。
天华设计团队希望延续马桥的精神,将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打造成为“链接、交互、集聚、融合的超级试验区”。传统文化、工业文明与未来智能在这里交汇,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这里聚集,一江一河从这里流经,走向中心的上海。
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区域格局
超级试验区城市体系
02
搭建两桥三区
多维集群的城市架构
未来,片区将对接区域轨道线网的快速联系,织补区域生态网络,全面融入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支持区域中。我们以南北、东西两桥搭建超级试验区,支撑地区长期动态发展;两桥激活周边区域,进一步划分出三大超级试验片区。
总体鸟瞰图
规划分区与主导产业
03
重塑智能懂我的城市道路
我们以优化传统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适配已有智能交通方式,并为未来AI交通模式构建基底。
LEVEL 4阶段:固定铺装下的可变路侧功能带
LEVEL 5阶段:全域智能出现,MaaS服务,折叠城市空间
在交通体系之上,立体换乘平台是高效联通的转换枢纽,也是承载丰富多样公共活动的空中花园,更是气象万千的城市地标。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
WE-LOOP空中平台
04
以综合上盖开发为传统货场重新赋能
我们延续地脉,顺应老闵行站货场的货运线路进行升级,部分改造为客运线,连通上海交大闵行校区。
它与货运铁路、轻轨5号线一起被立体编织在云端,与智慧网络的其它中枢功能高效联动,打造未来智能集散货场。
物流云大地图景
立体智能的城市大脑
而物流云的上盖部分,则将发展成为继航中路10号线上盖、莘庄地铁上盖之后的TOD上盖3.0模式。
通过一定量的物业开发平衡成本收益,并展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荣的未来图景。物流云的能量云帆,既能收集风能和太阳能,自给自足,也将成为航线上别致亮丽的风景线。
TOD上盖花园城市
TOD上盖天空牧场
05
以公共职能激活旧工业遗存
对于老闵行这样典型的传统工业片区,我们以大量保留为前提,少量改造、新建的旧改策略为核心进行点状开发,置入新的产业共享中心。
其中,对于双钱轮胎厂这样现状较好,有特色工业氛围的旧建筑,我们置入以AI为主题的娱乐综合服务功能,将其活化成为马桥年轻人释放青春活力的梦工厂。
双钱-AI大都会娱乐综合体
上海重机厂旧址则被开放成为城市公园,延续着工业森林的城市记忆。
工业森林城市公园
06
持续推进生产的速度
通过区域竞合分析与专家访谈,深度梳理上位”四智产业”要求,分析场地现有空间和产业条件,结合场地文化和高校优势,最终得出超级试验区的产业图谱。
规划产业将整体分为AI+和+AI两大类,最终,规划将形成以产业产品为核心,产业配套为支撑,生活配套为基础的超级试验区城市体系。
超级试验区的产业图谱
城市设计将提供从总部办公到小型微创空间的不同产品,覆盖从办公到科研、乃至轻工业生产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需求。
闵开发西片区-中央水道
智造雨林:轻工业制造
07
永远描绘生活的温度
我们以北部藤芯公园为核心,搭建城市设计的总体景观体系。以生态交融生活,构筑放心呼吸的城市未来。
未来生态社区
北部藤芯公园
超级试验区,它将是上海天华助力马桥贡献的一个未来城市样本,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
未来的马桥,将通过1075万方的建设量,创办1所综合性大学,推动成立20所研究机构,引入孵化超过4000家企业,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实现1400亿产值,吸引10万科技人才。
马桥试验区将开启城市文明的又一次升级,创造出
“一桥一世界,万物智能联”
的超级试验区。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城市设计
项目位置:上海市闵行区
业主单位:马桥人工智能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维思平联合国际咨询(WSP)有限公司
规划面积:15.7平方公里
项目顾问:郑科、杨征
项目负责:庞妍、黄麟舒、郭新
产业策划:王焱宁、李鑫、翁李明、陈婉晴
规划设计:曹萌、张晓奇、黄佳妮、康冰洁、郭怿昕、丁玮、朱英瑛、黄翰林、李佳静、谭志扬
建筑设计:邵立彦、徐保、黄明月、吴彦臣
景观设计:徐捷、张弘、娄卓佳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