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璋先生为人豁达、亲切、没有架子,对岭南建筑的思考与实践从未间断,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仍坚持每天到工作室工作。每年也会因应气候的变化及身体的状况到医院进行调理,用先生的话说:“机器用久了,要擦擦油”,一段时间后又能看到先生的身影在院里出现。谁能想到这次情况不再,先生竟于2022年元旦假期的第一天便驾鹤西去,与亲人、朋友,还有这片他依依不舍的土地永别。我的心情无比沉痛与悲伤,回想过去三十多年与先生一起共事,聆听先生教诲的情景,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 林兆璋先生
我是87年就读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师从陈开庆、莫伯治、佘畯南三位先生,读书期间,在导师引见下便认识了林兆璋先生。当时我听说林先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是广州宾馆、白云宾馆和山庄旅舍等知名项目建筑的亲历者和见证者。90年代我毕业分配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恰逢当时林先生是该院的总建筑师,交集便多了起来。
▴ 我与林兆璋先生
记得当年第一件事便是做先生的助手,绘制他到清华大学授课课件的钢笔插图。我的钢笔画(先生称之为“手头功夫”)在学生时期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但相比先生的“手头功夫”差距实在是太远。因此,干好这个“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功夫不到勤补拙,记得当年先生的家是在广东大厦的后面,我每天上午拿着画好的稿件到他家给他批改。经过一个月多轮的反复尝试与修改,庆幸最后先生还是满意“收货”了。过程中先生教导的“大胆破格”、“突出主体”、“以效果为先,笔法为后”的方法对我日后的建筑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因为这段经历,先生自此便成为了我的老师。
▴ 白天鹅宾馆创作手稿
后来,先生到了广州市规划局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在局任职期间,为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修缮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历史建筑文化传承方面贡献巨大。
先生于1998年退休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注于岭南建筑创作及研究工作。
▴ 白天鹅设计工地现场
先生的建筑创作一直秉承务实创新精神,与莫伯治、佘畯南等岭南建筑大家有着密切的合作,曾参与广州双溪别墅,矿泉旅舍,白云宾馆、白天鹅宾馆、白云山庄旅舍、泮溪酒家扩建等岭南现代庭园建筑经典作品和中国驻日本福冈领事馆、中国驻澳大利亚联邦大使馆(堪培拉)等建筑的设计。1980年后,主持设计了中山温泉别墅、深圳银湖旅游中心、珠海宾馆、深圳大剧院、南海西樵山隐琼楼、广州友谊商业大厦、佛山石景宜艺术馆、岭南会和中山纪念馆贵宾厅等一批优秀建筑作品,获得了国家优秀勘察设计奖等一系列重要建筑奖项。他的设计实践体现了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的结合,重视建筑与环境的统一,实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不断创新,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探索当代岭南建筑的发展道路。
▴ 白天鹅宾馆初始的三个方案
▴ 山庄旅舍蛇廊
先生治学严谨,对于他的设计和编撰的著作从不马虎。前些年有幸配合先生参与石景宜艺术馆、岭南会、广州友谊商业大厦及大东门广场等项目的设计,亲眼目睹大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亲力亲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反复推敲、比较,直到找到那种“对”的感觉为止,他常告诉我们“做设计一定要找到兴奋的感觉”。他尤其喜欢做复杂多变地形的设计,他认为“多变的地形,对园林建筑布局来说,绝不是一种障碍,而是构成某一基调的有利基础,在设计时切忌改变原有地形来迁就一个死板建筑,而应该用灵活的空间、平面来配合现有环境,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先生特别喜欢收藏旧物件,如旧家具,旧画,旧摆件等。先生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张书桌,这张书桌是他用老宅拆下来的旧门扇改装而成,门扇上的门钉、门锁及历史侵蚀留下的斑驳痕迹依稀可见。门扇上面特制了一块玻璃做桌面,使得书桌非常独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很符合当下的使用要求。在书桌制作时,他还特意将书桌的高度降低,以满足摆放电脑后不遮挡视线,以体现对谈话者的重视与尊重。
▴ 林兆璋先生给友人讲解他的珍藏品
▴ 林兆璋先生工作室会议桌
先生工作室墙壁上有一幅A0图幅的钢笔画,是一直留存在工作室里不多的物件之一,大多数物件都被先生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友人。这幅画是一幅临摹画,原作是只有A4大小,是先生在香港讲学时在大学图书馆中偶然发现的明清时广州沙面的全景图,他觉得异常珍贵,便立即复制下来,回来后便一遍一遍地放大,拼贴。放大后的图像模糊不清,他便对照原稿一笔一笔的重新勾勒出来,最后变成了现在挂在墙上的画作。先生每每给我们讲起这幅画作,情真意切,不难看出先生对于广州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感情所在,反映出先生对岭南建筑历史文化的追求。这一种对于职业的专注和情怀,让我非常地佩服和感动。
▴ 林兆璋先生沙面手绘图
先生为人谦和豁达,热爱生活,是一个典型的老广州人,热爱老广州的各种文化,例如早茶文化:他非常喜欢去白天鹅酒店玉堂春暖厅喝茶,喜欢那种熙熙攘攘的氛围,对广州早茶茶品有独特的品位和见解。生前他还一直说要带我们到香港陆羽茶室去品尝真正地道的广州早茶,可惜因疫情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现在这一切都只能成为往昔的回忆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 林兆璋先生七十年代送夏世昌教授回德国
▴ 林兆璋先生留影于白天鹅宾馆“故乡水”
对于热爱岭南文化的后辈和热爱建筑行业的新人,先生都非常热心地给予帮助,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领悟到的设计风格,去带领和引导大家。同时,对后辈的发展和成长也是十分的关心和重视。我和我团队的许多年轻人能有今天的成绩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不断的鞭策鼓励。
谢谢您了,向您鞠躬。
先生虽已离我远去,但您的音容笑貌与为人处事,将与您的作品一起永驻人间。
谨以此文纪念兆璋恩师。
范跃虹
二〇二二年元月六日
作者|范跃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版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办公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