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礼让 重塑
项目背景
对每个职业建筑师而言,每个项目的设计与建设过程都是一篇故事,而英蓝杭州项目的故事更是独出机杼、别具创新。
项目的特殊源自其周边独具特色的历史和自然环境。基地紧邻“杭州运河第一香”,有着千年历史的香积寺旁。香积寺与运河之间是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这里,小尺度的建筑与街巷营造着丰富的市井街区商业氛围。
这种基地条件,让所有的建筑师兴奋,每个深入项目的建筑师都在探索何种布局最适合这个用地。
英蓝公司一直来追求以艺术提升建筑品质,铸就流传下去的作品。设计伊始,英蓝即决定要尊重和爱护咫尺之隔的香积寺,商业利益并不是英蓝的首要目的。充分理解公司文化并与业主反复探讨推敲后,双方达成一致,建立起共同营造的目标:
对香积寺、运河、历史文化街区,选择尊重与礼让
建筑形象优雅与精致,追求极致的完美
总体布局
在设计之初,我们一直在思考:
如何让现代的摩天大楼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相融合?
如何在杭州运河边建造一个标志性与艺术性、商业性兼具的建筑综合体?
如何创造高密度与舒适度兼顾的居住与商业商务空间?
如何打造一个全新、有趣且有活力的与文化艺术有关的综合社区?
英蓝公司于2014年拿地后,不是如一般开发公司那样急于开工,而是给了设计师充分的思考时间。事实上我们和境外建筑事务所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解决各种问题,一直在做建筑方案。
反复对比后,对香积寺、运河、历史文化街区,选择尊重与礼让逐步变成项目设计的出发点。根据现状,香积寺沿丽水路一侧的厢房只有两层高;在对模型各种推敲后,最后定稿高楼后退沿丽水路一侧用地红线30余米,在这后退的范围内,只设置小体量的、2层高的画廊街。
这样,大众走在丽水街,两侧的建筑体量相当,最大程度减少了高层建筑对寺庙或对城市道路的压迫感,同时这组画廊街设计充满艺术性,每个橱窗都仔细推敲,犹如奉献给城市的建筑雕塑一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对比。
把塔楼后退后,用地更加紧张,在总体布局上我们巧妙地吸收了大兜路历史街区的街区肌理及香积寺对称的布局,加以重塑,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肌理在项目中延展。
整个基地由三个主题广场从南至北递进,纵向联系的空间形态组成。
最北端为由6个住宅塔楼围合而成私密的住宅景观院落,中部为由住宅南段塔楼及商业塔楼裙房围合而成的下沉商业广场(OMNI Place),南段为由商业塔楼围合而成的文化广场。
三个广场赋予基地不同功能特征带来的空间和层次变化。从概念上呼应了西面香积寺三院落的平面布局方式。
对于现存基地周边的历史文化活动与遗迹,这样的整体布局有礼让有重塑,这里也是一个新的城市空间的扮演者,在大运河、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公共交通(地铁
3
号线)之间建立了一个可连接、转移的空间,同时也是延伸的公共、文化场所。最终形成一个绿色、活跃、有生命力的艺术文化场所。
递进式的深化设计
形体演变
塔楼
作为南侧文化广场的对称塔楼,一直是研究重点。
第一阶段是四幢小体量对称塔楼,通过连廊相连。考虑对南侧住宅后退间距及日照影响后,第二阶段演变成两幢塔楼。为了消减矮胖的体量,塔楼立面设计一直在做各种研究,从大框格的线条到强调竖向各种变化的线条,最终到平面上利用凹槽塑造出建筑的体块感,同时利用竖向线条的深浅及疏密,塑造出更修长、更有雕塑感的建筑型态。立面上采用3种主要的幕墙手法,相互穿插,简洁明快,立面整体且有变化,又具备精巧的节点设计,达到美学,功能,节能环保的完美统一。
通过长时间的推敲,塔楼设计最终回归到了做为有品质背景的角色,同时彰显了传统文化元素在此处的高贵与典雅。这种不懈的探索对建筑学科的发展与城市活力的打造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对建筑营造工艺的不懈追求更增添了对创作理念落地的真实性与一致性。
以下是部分的形体演变过程:
四幢小体量对称塔楼
两栋大框格线条的塔楼
两栋竖向变化线条的塔楼
多轮立面推敲
最终立面方案成果
画廊街
画廊街从2016年6月开始重点研究,改了数稿方案。从最初完全商业化的立面设计,慢慢演变成现在有着隆重艺术气质——UHPC材料的选用,纯净的白色与上部悬挑盒子底部的白色铝板相呼应,无缝的整块材料,与大块的玻璃幕墙上下交叠,体块前后进退以形成丰富的沿街立面,使画廊街与办公玻璃塔楼,在总体色彩及设计概念统一的同时,满足不同功能需求有着不同的立面处理手法,相得益彰。
画廊街的反复推敲,积极创新地呼应了历史街区的物理尺度,立面造型上没有被历史文保建筑消极被动地左右,而是主动把它纳入到了新时代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了“和合共生“的东方哲学智彗在当代的经典实践。
原艺术画廊立面设计
优化后的艺术画廊立面设计
主体塔楼立面优化
立面方向确定后,开始研究进一步的细部研究,比如玻璃盒子与下部幕墙如何交接 —— 设凹槽还是玻璃退后设置深灰色玻璃以达到玻璃盒子的悬浮感?在南立面中,对比后垂直设置了一段深灰色玻璃幕墙将悬挑体块的分割更清晰。
悬挑的玻璃盒子
悬挑的玻璃盒子是大亮点,三个不同部位、高度的悬挑玻璃盒子使体块升降富于动感,这些悬挑部分充分兼顾了周边的运河、中部的下沉广场、南侧的文化广场景观及功能,逻辑清晰。为了塑造玻璃盒子的纯净感,设计首先在平面上做了上空处理,使得外观上更加通透;其次对悬挑的凹槽做了各种SU及实体模型研究,以保证玻璃盒子较好的比例关系。在盒子的透明部分,不惜在70米的高空采用单块高达8.4米、面积达15平米的超大玻璃,以使得线条更为整洁。在玻璃内侧,为了兼顾美观和安全性,采用了超长铝型材内衬钢结构的做法,使得室内的构件完整地呈现为一体。
节点控制
在节点深化控制中,玻璃盒子沿外轮廓增加突出体量的透明玻璃 “凹槽”,在构图上看玻璃盒子的穿插感更强。
推敲对比“凹槽”的宽窄尺寸,解决玻璃幕墙与铝板的交接,使得玻璃盒子的视觉感更加通透精致。
材料优化
为了项目的高标准,设计会根据英蓝公司的品控做深化,做法上有不少超标准的强化措施。例如地下室防水材料的选择,几乎按一个课题要求来研究。前期的调研,多方案的对比,同时在现场,多材料实地施工,根据施工条件、材料特性、耐久性等方面综合评估 。
细节决定品质,即使不锈钢扶手也精心设计安装,关注每一道工艺。
对材料最真实的追求
材料选样
办公塔楼的
VMU
样板装饰条类型,在方案深化阶段就引入幕墙和泛光顾问单位,通过多方数轮共同讨论,确定了幕墙形式的基本选型,再按照
270mm
、
300mm
、
330mm
不同宽度线条进行现场幕墙样板挂样。
样板比选
项目在
2019
年
3
月顺利完成样板间的搭建及样板上墙。通过对现场的样板观样,在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室外室内的观感反复对比,结合材料组合的整体感受,最终来确定不同灰度的玻璃、铝板及竖向线脚。
样板的实际作用完成了样板定样、构造调整、工艺整改及设计优化。
样板间打造
项目现场为选样特意打造了样板间。针对幕墙样板,通过内容详尽的幕墙样板计划来指导打样。一是确保每一个标准单元都有机会打样,看到实体效果;二是随时可以进行材料对比,筛选最终材料。通过现场挂样的数次比较,再来判断这个装饰线条的尺度是否合适,材质本身是否有更优选择。
从图纸上看竖向线脚宽度是
270mm
还是
300mm
差别不大,两种类型的线脚宽度要不要统一?实际上墙后一对比,大家非常容易地确定了不同宽度的竖向线脚尺寸。
工地样板现状(2019.4.1摄)
住宅的窗户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窗的分隔应该是怎样?防护高度除了规范要求,要做到多少更合适?所有人在样板间室内室外地感受,从高大的男员工到娇小的女生,每个人实地体验开启的方便性,包括窗扇把手舒适度的选择,最后根据个体的感受提出修改意见,真正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住宅样板间现状
对完美极致的追求
基于大家的共识——对完美极致的追求,精细化设计范围从建筑单专业扩展到全专业,所关注的问题变得更加细致。因为各专业都不再各自为政,很多交接位置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比如幕墙地龙骨和景观铺地的交接;比如室内吊顶和幕墙专业的交接;景观铺地和立面幕墙的一体化等等。
室外管线的优化设计
常规室外管线的设计不会太多地去控制,仅机电专业来说,管线能正常走就行。但是从实际观感的角度看是还是有不少有优化的余地。
比如窨井盖的设置,经常会有一半在绿化里,一半在路上的情况发生,实际施工不便且观感不好。所以我们本次设计对于室外管线也极致讲究,前后改了
5
稿,一再梳理管线进出的位置,从原来
403
个减到
291
个窨井盖,窨井盖经过调整后,保证在离建筑一定距离的水平一条线设置,现场看设计有序,保证了不错的效果。
幕墙的一体化设计
屋顶采用景观架空地板,降低结构板,将排水沟和防护栏杆节点一体化设计,在架空板下连接排水管,可以不穿结构屋面板过雨水管,有利于雨水管的隐蔽设计。
即使是雨蓬,也充分考虑一体化设计。既要充分考虑雨蓬的尺度,又要顾及细节设计——灯槽的位置位于雨棚外侧,成半圆形向上凹陷,设计师仔细调整了内藏灯带的间隔和尺寸。落水管隐藏在雨棚龙骨之间,沿室内设置雨水立管,保证外立面简洁。
办公楼入口雨棚
办公楼入口雨棚 - 照明策略
结语
反思英蓝中心项目精细化设计的全过程,相信对于所有设计师而言,精细化的设计和高完成度的作品,是我们永远不懈的追求。
项目名称丨杭政储出[2014]21号地块商业商务用房兼容商品住宅项目
委托方丨杭州英蓝置业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
项目功能丨办公、商业、住宅
建筑面积丨224199平方米
竣工时间丨2021年底
境外建筑事务所丨ARQUITECTONICA(美国)、TFP FARRELLS(英国)
设计单位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人丨董丹申、王昕洁
工程负责人丨殷农
建筑设计团队丨王昕洁、张灵刚、贾中的、章嘉琛、吴佳慧、邓悦、吕晓峰、杨开莲
结构设计团队丨肖志斌、赵国兴、周建炉、潘加富、王佳、胡波、金鑫、徐钢、金霄龙
给排水设计团队丨王靖华、张楠、汪奕贝、周欣
电气设计团队丨李平、杨文征、俞侃、朱继承
暖通设计团队丨杨毅、曹志刚、丁德、宁太刚、陈海俊、王志强、曾菲、孙彪
智能化设计团队丨杨国忠、王杭、林华、代雷雷、叶敏捷
人防设计团队丨金杰科、董杰、张振宇、杜枝枝、王亚林
经济设计团队丨孙文通、周永杰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