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5:03:36 {{ caseViews }} {{ caseCollects }}
设计亮点
尊重场地原始形态,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补充,创造日式风格的大开间,利用原有红砖材料打造入户庭院,提高住客的隐私性。

项目位于北京昌平后白虎涧村的村西边界,前身是一个闲置的农家乐大院,正前方面对大片果林。2022年,基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户外出游的需求,设计启动“暖山农场”改造项目、将之转换成为户外帐篷露营地。

▼项目改造前现场条件

▼项目场地总平面

▼2022年“暖山农场”改造

本次设计区域作为场地配套服务分区,原本的联排单元经简单粉刷布置,分别微改造为茶室、棋牌室、禅房和餐厅包间,供客人室内休闲娱乐使用。

▼项目2022年一次改造平面

▼项目2022年一次改造空间效果

经历近1年的线下运营实践后,设计综合住客需求反馈对其进行二次功能优化。本次暖山2.0版改造,作为设计者,我们希望能在原建筑基础之上重新梳理布局,完成京郊民宿露营场地“过夜”的客房功能补充。同时作为运营方,我们力求极端控制成本、缩短工期,达到五一正式开业运营。

01 

建筑设计:顺应形态

项目原始建筑坐西朝东,外侧西向紧邻大山及铁路护坡,东向由花架长廊连接,直面开阔草坪。室内由5间联排小房间和一个厨房组成,每个房间约20㎡左右,房间狭小且采光条件差,使用率低。

建筑设计改造中,我们尊重场地原始形态,仅在既有房屋的边界控制内进行微改造,将6个房间两两合并、打通中间隔墙改为3间40㎡左右的客房,消解了原有格局限制所形成的小空间封闭压抑感受。

▼改造格局演变分析动图

南侧第一间客房,由于原先的两个房间的中间隔墙是承重墙,无法全部打通。设计做局部开洞,将其顺势分为客厅和卧室两个空间,通过墙面的弧形洞口形成互动与联通,同时也彼此接景,增添空间趣味。

▼客房1通过局部开洞串联空间

第二间客房,将首次改造的茶室和客厅合二为一。原始茶室有一个高400mm的坐榻,设计将其改为榻榻米顺势填满作为通铺卧区,同时砌筑矮台形成沙发并连接踏步,整体形成了一个日式风格的大开间。

▼客房2拆除整墙合并为一个大空间

第三间客房,将原先的包间与厨房合并,顺应原始空间功能,通过开洞保留隔墙,改为卧室和餐厨区,可单独售卖,也可以与其它两间客房一起对外整租、作为三家客人居住用餐的公共区使用。

▼客房3考虑整租功能保留隔墙,设置餐厨公区

建筑开窗东面朝向营地的一侧,拥有丰富的植物景观视野,但由于其坐西向东的格局,采光条件并不优越。我们利用原本的窗洞和门洞改造成窗户并进行扩大,将室外玉兰树、营地草坪框入窗景,更大程度的纳入光线,形成一片即时变化的动态自然画框。

▼2次改造前-东侧开窗立面

▼2次改造后-东侧开窗立面

▼2次改造后-东侧开窗效果

西侧开窗考虑到房间采光问题,我们在卫生间顺应后面铁路防护坡的位置打了低窗以通风照明,同时在内侧与卧室连接处的墙面顺应原空间位置保留门洞,多余的洞口以长虹玻璃作为填充,使得卫生间光线可以穿透,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居住区的采光量。

▼西侧卫生间打开低窗纳入光线

基于整体改造格局变化,建筑外侧迎合房间设计加砌砖墙分隔院落,利用原有红砖材料,每块砖头都顺应其形态位置及累砌逻辑,1:1加高围墙、形成从公共到私密的入户庭院过渡空间,既保证了住客的隐私性,也为民宿营造更多可用的活动场景。

▼建筑外侧迎合房间增设入户庭院

02 

室内设计:顺应材质

遵循建筑的顺势而为,设计对于室内空间的营造也选择用一种更为质朴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作为住客来此的“露营之家”,项目三间客房可拆可合,每一间都可以容纳两大一小的一家人居住。我们根据暖山农场营地的名字延伸,自南向北分别为其命名为:暖风、暖云、暖暖。

▼2.0版改造平面

客房内保留了原老木房梁,并以观感自然的“木”为主元素增加木饰板面修饰。屋面由平屋顶改造为坡屋顶,通过与建筑设计打通隔墙的手法相结合,从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最大化扩展空间,使空间整体感受更开阔。

▼客房屋面改为坡屋顶、采用木饰板材

墙面采用微水泥和肌理漆呈现出一种乡宅低调内敛的朴素质感,简简单单的米色调调和出轻松感受。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及缩短工期,室内所有机电都没有埋线,统一采用外露的铜管进行装饰、沿墙面序列分布。

▼客房墙面效果

▼墙面装饰画、主吊灯均是旧物二次利用

原场地的旧家具及木板材料,经由木工师傅之手,重新被打磨成为房间的床、沙发、茶几和餐厅的木桌及入口门牌,保留手工重塑的痕迹,展现出一种北方乡村在地化生活的真实感。

▼软装在地细节

通过场地老物件及改造旧材的再次循环利用,原先尘封于废弃仓库的挂画、排风扇、藤编椅,也都承载着过往历史时间的厚重感,重新成为场地空间故事的记忆联结,从材质上使室内的各个角落都焕发着旧房新生的勃勃生机。

▼旧木材改造的木门、木椅、门牌

03 

景观设计:顺应自然

暖山小院景观的处理延续了场地内自然而生的绿植,庭院门前4棵玉兰树皆保留原始美感,成为室内窗景绿荫的主要来源。

▼场地景观呈现

一条颇具仪式感的葡萄架长廊作为营地公区与客房的过渡,藤蔓沿着竹竿的走向随性生长,充满盎然生机。未来盛夏夜晚坐在这里吹风乘凉,草坪、天空、果木尽在眼前。

▼保留葡萄架长廊作为营地与客房区过渡空间

综合周边环境一览整个暖山农场,地处整个营地的最西端的暖山小院在景观树木的遮蔽下虚实交映、仿佛与背景西山模糊了空间的界限相融为一体,达成与乡野、与自然的对话。

04 

结语

作为京郊暖山农场实践运营的二次功能优化补充,设计以建筑结构的调整、入户庭院的营造、在地材质的利旧、景观树木的保留,顺应形态、顺应材质、顺应自然,试图在本次2.0版改造中通过一种“顺势而为”的方式,在实现场地更新、功能迭代,与控制设计造价、施工排期之间建立平衡,呈现出一个与营地场景互补、与村庄风貌协调、与乡土文脉融合的“暖山小院”。

如后院系列产品一贯所坚持的,这种“顺势而为”的呈现,不仅是一种乡村在地化设计的实践,更是运营维度基于文旅品牌塑造的表达。在仅一个月工期内,暖山小院完成改造并于五一如期开业、收获满房,随着更多住客的进入,一个充满在地美学的京郊户外露营生活由此展开。

▼改造分析轴测图

▼改造剖面

项目名称:京郊“暖山小院”改造设计

项目位置:北京市/昌平区

设计面积:215㎡

设计单位:CCDI悉地国际,卝智室内设计

设计时间:2023.3.22-2023.3.31

设计主持:李秩宇

设计团队:

常凯丽、崔旭松

设计主材:红砖、水泥磨光、实木及板材、粉刷石膏、微水泥、石塑地板

客房数量:3间

摄影版权:鲁飞、任恩彬

推荐阅读

悉地

造丨悬浮的白色立方

C

CDI足迹 | 设计新亮相:

深港创新综合服务中心

图片来源 | CCDI悉地国际

业务联系:吕女士 18502166370

{{item.text_origin}}

暖山小院 | 顺应自然的京郊帐篷露营地改造设计
没有更多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