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众多艺术家陆续来到这里租用闲置农房,寂静的小山村里,有艺术家工作室、书店、咖啡馆、画廊。崔岗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艺术小镇。
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项目,一方面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互补,激发乡村的经济活力,赋予了乡村发展更多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乡村也为艺术提供机遇,即乡村广袤的空间、别样的风貌、多样的资源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和资源,推动其创作。
建筑总面积约为220平方米,建设用地近长方形,可建设范围仅有280平米,面宽12米,进深24米。
长方形用地决定了建筑形态.由于原本农村自建房及年久失修等局限性,最终决定将整体建筑拆除,在支离破碎的城市、无序的乡村里重新构造了一个新的现代化建筑,构建具有场所感的人性化空间。
现有的场地条件定义了整体空间的叙事基础,大胆地将建筑的主体结构裸露了出来,不同的体块交错层次营造出流动的、开放的空间关系。
一层空间。将裸露的承重结构墙体内退,两面玻璃面围合成建筑主体空间会客厅。二层空间似悬浮在半空中的体块,一定程度上弱化建筑的体量感,模糊建筑的边界感。
建筑立面上层空间上通过百叶窗式框架的运用,将可打开的窗户隐藏在木制百叶窗后面,固定玻璃前面则是木制滑动门,提供防晒、遮光和隐私。
天窗和立面圆洞窗的开设在保证空间私密性时,也尽可能地增强室内与邻近景观,将室外的蓝天与阳光随时引入室内,随着光线的移动呈现出明与暗的相互交织,充满了时间的轨迹。
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采用本地材料、本地工匠和本地技术的建造策略。自然材料的使用,软化了现代建筑的形式语言。
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过程中关注空间的公共属性,社交属性,打造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人文关怀的空间和建筑。
整栋建筑以混凝土为主体结构,裸露的混凝土楼板和承重墙体的有一种原始的、未完成的感觉,配上有岁月痕迹的中古家具。前后两院模糊了建筑和开放的景观之间的界限,分隔了会客区域及餐厅,通过一条连廊连接。
会客厅和餐厅的大面积的落地窗可以看到花园全景,创造内外之间的连续性。
二层是主人的私人办公空间,兼作会议和讨论使用及主卧空间。
融入唯美乡村,现代而自然的住宅。挑战在于,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乡建思维,创造一种与过去相连,但是属于当代的设计干预。
同时,设计过程中对于新与旧、装饰性与功能性的讨论,也试图为当下在广袤乡土大地蓬勃展开艺术乡建实践中提供一个小小的参考。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