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G. Architecture x To Summer
项目名称:观夏ToSummer快闪店
项目位置:深圳
项目面积:130m²
项目状态:建成
「 深圳观夏快闪店位于南山区万象天地艺文广场,依照场地条件,我们试图在呈现多元化现代商业场景的建筑环境中塑造一个东方园林“亭”的形象,用抽象化的表达,回应传统与现代符号的摩擦与结合。项目过程中,场地条件、运营需求等方面为设计带来几重挑战,致使我们针对空间材料性、功能性、快闪店的属性、设计的传播性以及“建筑”这一概念本身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
Q&A
受访者
合伙人/项目负责人邹德静
主创设计师陈艺璇
Q1.
具体通过哪些手段
将“东方园林”意象纳入设计?
F.O.G. & TO SUMMER
邹:场地本身是一个亭子造型的休闲场所,于是我们以东方园林中的“亭”为出发点,将较为复杂传统的亭结构抽象化成由纤细立柱所支撑的“漂浮”的屋顶,设计中,屋顶相对于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一个思考的重点。
屋顶的形式研究
效果图
另外,场地前方是一片植物茂盛的广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景观面,我们希望将其引入室内,把建筑立面做成了大面积开敞的玻璃,并添置了一些景石意象的镜面展陈道具,希望给经过此的人们带来一种传统与现代时空交错的感觉,也希望人们虽然身处封闭空间,仍能获得一种“亭下看风景”的体验。
陈:这种抽象化的处理方式并没有被第一时间接受,客户曾经认为我们的设计缺乏与东方园林直接相关的标志性元素,并提议模仿传统凉亭使用观赏灯笼。我们没有立即拒绝这一建议,而是先为屋顶提供了多种设计方案,最终还是希望通过材料性反映东方园林的概念。
这让我联想到另一个建筑学的困境:如果说栖居的可能性早已因为全方位的现代化进程而消失,如果将“东方园林”带入一个“现代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妄想,那么建筑是否可以通过抽象表达和拒绝挪用过去的符号来揭示这种不可能,并以此宣示自身的真实性?
Q2.
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
如何回应?
F.O.G. & TO SUMMER
陈:项目场地是被不同使用权所定义的一个商业综合体,周围商店几乎都设有外摆区,物业强调要把对它们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就在项目指定地点矗立着一个“7”字型的结构,是禁止被拆改的。
原结构
各种尺度、形式使用权的交汇对场地造成约束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关于快闪店角色的争执:它究竟该作为建筑、装置还是其他什么形式存在?我们试图通过体量研究来检验项目形式,之所以不断探索引入亭结构的可能,也是因为亭子介于建筑和装置之间,从某种程度上帮我们完成了和解。
邹: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一些场地条件上的约束,是物业的要求和业主的运营需求带来的。比如新建建筑结构和环境原有结构之间关系的处理,商场环境对于场地高度、亮度、排水方式与位置的限制,包括运营动线、仓储面积等。
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客观因素而对方案进行优化,以及最终效果的取舍,对我们来说算是一种挑战。
Q3.
针对空间功能性的考量?
F.O.G. & TO SUMMER
陈:首先,为了连接储藏室和收银台以便工作人员取货,客户提出有必要在展厅主墙上开一个洞。考虑到大部分员工都是身高1米85左右的男性,我们将洞设置在了高度适宜但比较显眼的位置,但是后来发现过度强调功能性会导致对不同群体不平等的关注和对待。
再比如,为了在收银台下方放置四台打印机同时保持合理的操作高度,桌面升高到了1050毫米,事实证明这给女性用户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第二个改动是在正立面加入了一颗树和几个镜面景石装置,服务于拍照活动。来自社交媒体的反馈表明树和石头都成了热门的打卡地点,这也让我开始反思,在数字时代,当“拍照活动场所”成为建筑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对“装饰”的拒绝是否从一开始就是对大众文化的拒绝?
特别是作为快闪店的建筑只将存在六个月,互联网上的图像印记是否有可能比建筑本身更持久、传播更广泛因而更有意义?
邹:我们还在现场发现了几处有可能在项目深化阶段规避掉的细节收口问题,比如电动移门在客流量大的时候会出现感应迟缓情况,如果设置一个手动开关会更好。
还有关于展陈道具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比如石材底座的承重,还有为了比例更美观我们让墙上的展架伸出来很长,后来发现可能会撞到人或者刮到衣服。类似的细节也印证了将实际使用场景纳入设计考量的必要性。
Q4.
由这次项目所引发的
关于“建筑”和“设计”的思考
F.O.G. & TO SUMMER
邹:深圳观夏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项目,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具有很大参考价值。首先这是一个预搭建项目,场地信息包括红线范围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对工厂制作模型以及设计方案都会有很大影响。
建筑结构预搭建
我还认识到了了解材料特性和价位的重要性,当遇到项目预算不足的情况时,充分了解材料能让我们作为设计师不那么被动,而更灵活地做出合理取舍。
陈:建筑是一个谜,从建筑师、评论家到客户以及最终使用和影响建筑的普通公众,不同利益群体对它的定义截然不同。作为由职业建筑师通过一系列审美和实践判断而设计出的产物,建筑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前社会状态,而介于其狭义与广义之间的便是对建筑的不同看法。
项目期间我多次想到,决定项目结果的其实正是建筑的不同含义所造成的卷积。什么是需要或不需要被设计的,这中间其实没有明确界限,连建筑这个概念本身也是模糊的,所谓“拉扯”,也许正是因为不同人群会对同一建筑抱有截然不同的期待。
F.O.G. 建筑事务所 | F.O.G. Architecture
设计团队:邹德静、陈艺璇、熊爱杰、蒋璐、黄政、KhoonChoi(业主代表)、郑宇、詹迪
项目管理:沈乾石(业主代表)
结构顾问:陶辛未
灯光设计:立本社张旭
工程总包:宜美高远
空间摄影:言隅建筑空间摄影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