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8日,中南建筑设计院发布“洛阳市新建红山学校项目概念性方案”中标。
“红”——新年开门红,红山学校,把“红”织在大地上。
项目从设计手法上提出了“织院 · 造学”的概念,即编织院落,营造学园。
红山学校 鸟瞰效果视频
在地策略——回应洛阳城市文脉。
红山学校坐落于十三朝古都洛阳,校园空间应该以更加谦逊的姿态融合在深厚的城市历史文脉之中。
因此,从设计手法上提出了“织院 · 造学”的概念,即编织院落,营造学园。
希望借鉴中国传统书院学堂的秩序形制,通过对几组围合院落空间拓扑、编织,将其经典的空间序列转译至设计中。
在每一进院落的内部,设计团队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严谨不失活泼,规整不失丰富的校园空间节点,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空间载体。
建筑风格上充分考虑建筑的“在地性”,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整体风貌。提取唐风建筑平直舒展的特点,抽象出标志性元素进行现代转译。
入门界面立面采用经典的三段式构图
立面采用经典的三段式构图,清新典雅,端庄大气。屋面采用现代感的金属飘板辅以棕色檐口,错落有致的屋顶勾勒出“织院”的肌理感与秩序感。
红山学校 鸟瞰效果图
立面肌理对传统花格窗进行解构,运用蒙德里安式的几何抽象构图演绎传统元素。现代的建筑构图和传统建筑的韵味相结合,传承经典。
规划策略——多院落空间的秩序感和交织感。
红山学校总体规划强调的是多院落空间的秩序观和交织感。
南北向高一高二高三书院的三进院落与东西向的共享围院,共同交织围合成一个完整的书院空间。
建筑形态关系简洁,院落空间层次丰富。
鸟瞰效果图
考虑本设计为一所全寄宿高中,高中生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加,生活学习除了青春期的活跃躁动,更多了一份成熟沉稳。
因此本次设计的红山学校,希望除了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性外,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静谧、沉淀的空间。
教学组团 效果图
场地策略——结合场地,创造立体复合空间。
基地南低北高,南北高差8米。
设计选择将运动场地抬高8米,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减少场地土方量,并降低城市快速路噪声干扰的不利影响。
设计将运动场地抬高8米,合理利用地形高差
架空层的东南角开放,形成可供周边居民活动的城市共享客厅;架空层南侧分别设置游泳馆、体育馆及风雨操场,扩展学生运动空间,有效集约用地。食堂、报告厅、艺术楼等大空间,置于操场西侧,利用地形高差,巧妙的消隐体量,形成面向操场的绿化坡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室外交往停留场所。
利用地形高差架起的运动场地,为校园建筑创造了多首层空间,并形成了多标高平台系统。配合专业教室,形成共享围院。这里既承载了校园主要的纵向交通,又通过丰富立体空间的打造,使这里成为一个学生交流、共享、学习的空间。
功能策略——功能维度上,回应“走班制”、“导师制”。
首先针对“走班制”教学模式,在原有60个班基础上,增加了30%的教室,并配套合班教室。
无论将来学校是采用“全走班制”或者是“行政班+走班制”的模式,均有足够的物理空间开展教学。
其次,针对《洛阳市普通高中设计导则》中提出的导师制要求,对教学楼的内部空间形态上进行创新设计——拒绝“长走廊+封闭教室”的传统教学空间的组织模式,选择自由平台+共享组团的方式。适当增加教学楼进深,一系列半开放空间的置入,为讨论、答疑、阅读、思考等非正式交往事件提供更多可能性。
交流空间为讨论、答疑、阅读、思考等非正式交往事件提供更多可能性
项目结构清晰,L型的教学单元布局紧凑,空间层次丰富。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将操场架空,地下空间用于学生接送系统和风雨操场,立体复合。建筑采用公建立面与周边环境呼应。
洛阳市新建红山学校
项目
位于洛阳市西工区,香叶路以北,周山大道以西,蒋沟接以东。
基地北高南低,南北高差8米。
项目用地面积约150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办学规模为3000名全寄宿学生,预计2022年5月开工
。基地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西侧为教育与文化用地,基地东南角为国家牡丹园。
未来将和本项目地块一起组合形成扩大的城市客厅,辐射周边居住地块。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河南,洛阳
项目名称:洛阳市新建红山学校项目
建筑设计: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方案主创:易琰锋
设计团队:任晓璐、胡进玮、李倩文、程倩、汪漪漪、严鉥文、张姝、朱雨洁、陈军、吴平、李军、李斌、余祥文、吴盈、杨力为、张腾健、夏商周、陈雪菲
开工时间:预计2022年5月
目前状况:进行中
建筑面积:约10万㎡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