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记录着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多年的朝代更迭和智慧精神。当城市更新活动介入世界遗产保护规划范围时,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时代性发展中把握平衡。我们试图建立一种基于广泛相关利益者协同共建的城市更新机制——让遗产‘活化’,融入新的生活场景,与社区、城市,乃至世界互利共享。”
——孟凡浩
△ 宋画意境
©line+
/ 世界文化遗产
缓冲区
内
的城市更新
△
区位图 ©line+
随着以大运河(杭州段)为核心展开的遗产保护、新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等规划推行实施,大运河及其相关遗存均在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获得更新。小河油库滨水社区在享受世界级文化景观资源的同时,也意味着该地块内的所有开发信息和相关利益将与区域、城市、国家和世界范围所共享,超越一般地产开发的维度意义。
因此,line+提出一种
基于广泛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共建机制
,包括但不限于开发商、各级政府、专家委员会、社会组织、市民游客、周边居民等。在“大运河共同体”意识下,以新社区建构作为介入途径,结合风貌研究、滨水社区开发等成熟经验,融合周边环境、公共活动等空间场景,平衡公众各方利益,促进大运河对城市的赋能和激活。
/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与“时代性”
京杭大运河横跨多个历史朝代和地域水系,其文化基因的复杂性反映于运河两岸的人文风俗、建筑风貌、生产变迁等。通过甄别地块所处不同时间、空间尺度内的文脉信息,line+在大运河的原真性保护与时代性发展中寻求
“时空耦合”的可持续策略
——历史辩证地传承地域文化,尺度合宜地缝合时空肌理,让旧的文化与新的生活跨时代地叠合与共生。
具体到项目来说,在动态的历史保护与急速的城市更新的双重背景下,场地周围的建筑表现一面是小尺度、小街区,以砖木结构、坡屋顶为主的传统江南民居,另一面是由大尺度的工业遗存改建而来的城市性公园。结合规划条件和市场需求,该社区由6幢7层住宅和1幢11层住宅组成,设计在对建筑风貌、形态、色彩进行研究控制后,整体形成向运河面过渡、向城市面展开、向周边区域开放的“外向”空间格局。
建筑单体的体块分割与立面构成均满足传统建筑的小尺度建构原则——整体保留三段式形体收分和水平划分、层层出挑等建筑要点,以当代建筑语言表现传统东方建筑神韵;通过提取窗棂、木构、黛瓦等传统元素,以当代构造手法真实地运用在立面整形中,而非仅作为装饰构件,实现基于感知的文化认同与从物质到文化环境的进化。
△ 立面构成分析
©line+
/
“大运河共同体”
意识下的住区建构
“柔性社区(soft community)”
是line+基于开放、共享等当代社区理念,结合大运河的特殊性,提出的全新社区理念,旨在以谦逊尺度、可渗透界面、复合型功能、亲和表情等维度,构建融入大运河沿岸景观的建筑群落和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迎接面向历史和未来的挑战。
场地东面作为沿河第一界面,紧邻大运河河岸线,并与滨河公园接壤。“柔性社区”着重强调滨水面的可渗透性与公共共享,将社区商业以江南地区小尺度街区的形式沿运河面展开,并由此奠定了整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高度依次跌落的总图布局,为所有居住单元提供无遮挡的运河景观视野。
△ 柔性社区理念分析
©line+
同样地,建筑形体在滨水面采用退台式、柔解化处理,整体形成住宅单元—底层商业—滨水公园—大运河的空间层次,以格古韵新的建筑形式融入大运河的新时代发展中。
自然与文化遗产记录着一座城市或者国家的历史文化脉络,而城市更新行动旨在面向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line+在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交织领域中,始终保持批判性介入态度,以建筑设计为工具,以空间活力为目的,在广泛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协同中,在新旧融合共生中孕育崭新的建筑机会。德信小河油库滨水社区不仅是具备前瞻性社区理念的城市住区,未来也将成为大运河文化迭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并与之一同发展。
项目名称:
杭州德信小河油库项目
项目位置:
浙江,杭州
设计单位:
line+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项目主创:
孟凡浩
设计团队:
缪纯乐、
陶涛、郑经纬、丁健、涂单、陈泽馨、朱骁靖、张罕奇、谢宇庭、黄广伟、陈妍霓
设计时间:
2021-2022
业主:
杭州德信京杭置业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赛肯思景观设计
室内设计:
杭州广飞室内装饰设计事务所、浙江世贸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图合作单位:
浙江东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
嘉威众创幕墙设计有限公司
* 本文旨在针对项目方案设计理念的梳理与分享,具体实施方案以最终公示批复为准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