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坊百年历史街区鸟瞰©贾然
改造后的平和坊景观©赵奕龙
▼改造前照片
©UAO
「1」历史
项目处于汉口原英租界区内,场地内有数栋百年历史保护建筑。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原有租界地块建筑功能的转变;始建于1905年的平和打包厂,原来是英商利德尔兄弟创立的平和洋行的棉花打包仓库;改革开放之后,分散出租作为旅馆、酒吧、仓储等各种功能。新的改造设计,则将之整合改造、转换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场地中心位置是建于1913年的鲁兹故居(解放前为主教住所,现在是江岸区博物馆);而项目现场中央的空地,原来的教堂建筑因为修建长江上第一条过江隧道已被拆除;这个空场地被几个权属单位各自分割成自己的小院子:鲁兹故居周边的院子成为博物馆室外收藏的堆场;围绕长江隧道的通风竖井的院子占据着大部分沿胜利街的空间,通风竖井被建成仿古钟塔的造型,成为场地中一个最高的构筑物,具有无可置疑的标志性。场地北侧外贸局宿舍和原鄱阳街小学早已腾退,原来的院墙将场地分成更细小的、互不相通的空间格局。
▼基地©UAO
▼红线范围内老建筑
©UAO
▼改造前的平和坊鸟瞰
©UAO
▼改造后的平和坊鸟瞰
©赵奕龙
场地西北角则是建于1893年的俄国东正教堂,它独自占领着地块道路转角的一个位置,在几年前的改造过程中,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一个院落空间。
场地周边的四条道路之外,百年历史保护建筑环伺:圣教书局、景明洋行大楼、保安洋行大楼、麦加利银行、叶蓬故居、沙逊洋行等。这些历史建筑风格各异,它们与地块内的平和打包厂一起,共同形成了原英租界建筑群的城市面貌和肌理。
▼周边的历史建筑群(照片来源于网络)
「2」轴线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延续这个区域的城市肌理,通过梳理地块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整合织补原来零碎分割的场地空间,从而响应城市规划对本区块的城市轴线要求。整合了零碎分割场地的新空间布局 ©赵奕龙
这个城市轴线并不是在英租界时期形成的,而是因为长江隧道明挖法施工而形成的一个垂江的通道。这个通道不得已破坏了原有租界区的肌理和密度,但从另外有利的一面来看,它又提供了高密度街区难得的公共绿地空间,兼顾了垂江绿廊的功能,将来也会和武汉长江岸边的汉口江滩公共绿地发生连接。
「3」织补打通垂江绿廊轴线的第一步,就必须拆除地块之间的围墙,织补原来被分割成各个小权属的地块,扭转原有内部非常复杂平面流线,整合成可以互相通达的空间。也得益于各个权属单位的无私支持,顺利将围墙拆除或后移后,形成了面向鲁兹故居的中轴线广场。
▼场地模型©UAO
▼最开始的方案模型©UAO
整合后的室外空间,既有开放的广场、也有狭窄的巷道,形成密度不一疏密有致的空间。
开敞的广场,使用尺寸规格大的花岗岩铺装;巷道空间则采用100X100mm的小料石铺装;平和打包厂的中庭,则采用100X50的细长条花岗岩铺装;不同规格的铺装,呼应了不同的空间密度。
呼应不同空间密度的铺装©赵奕龙
「4」适度
“适度设计”这四个字的对立面就是“过度设计”。近几年,国内的景观设计充满着“过度设计”,尤其地产的售楼部景观设计:充满着堆砌元素和过度解读文化,拼贴着网红材料和过度追求精致,比如中式挑檐、干挂石材景墙营造的重重景观遮挡,美其名曰“步移景移”。
这些景观项目最大的诟病一在于存在时间极短,楼一卖完即拆,浪费极大;
二是“千城一面”,大部分售楼部景观宛如复制粘贴出来的,缺乏创新和思想内涵。
而且在最后的照片呈现方式上,过度修片,创造一个不真实的幻像。
景观设计,比起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更需要追求适度的概念。景观设计师,始终要把自己放在跑龙套的位置上,做好配角。
那么,适度设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UAO主持建筑师李涛认为适度设计应该是遵循和分析场地的各种限制条件,得出恰当的解决方案的逻辑推理,同时在逻辑之上艺术化处理的一个过程(program)。
中轴线处于长江隧道上方,首先按建筑的规模来看,鲁兹故居这个建筑体量不大,并不能承担其轴线建筑的重任;
但从城市区位来看,它处于两侧建筑的长边围合之下,透视纵深感强烈. 为了让鲁兹故居担当起轴线建筑的重任,设计了一个仪式感的浅水面来强化仪式感。
当举办活动时,水可以放干,又成为广场的一部分。
▼强化仪式感的浅水面
©赵奕龙
其次,“隧道上方”也成为限制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不能种大树,不能做永久建筑物;我们严格按隧道的影响线,来分别处理场地的布置。影响线两侧种植高大乔木,南侧设计了台阶式草地和柿子树,挡住平和打包厂后区的停车场;北侧广场配置银杏和弹石铺装。
▼南侧的台阶式草地与柿子树
©赵奕龙
▼北侧的银杏与弹石铺装
©赵奕龙
▼巷子里看出去
©赵奕龙
虽然为了响应隧道上方不建永久构筑物,平和坊中轴广场显的“空”,但它为后期举办各种活动带来了方便:2020年疫情后、UAO就在广场上设计了一个公益性的临时市集:“游乐敞2020”,市集用脚手架制作、按标准单元2X2X2组合,利用灯光和网格布的透明度形成漂浮在空中的“孔明灯”的形象。
▼总平©UAO
▼处于百年历史建筑包围中的市集©赵奕龙
▼街景,与周边的古典氛围产生强烈的对比©贾然
▼市集近景
©贾然
▼“几”字形灯带©赵奕龙
▼立面©UAO瑞拓设计
在景观大阶梯草坪边,用脚手架和欧松板,搭建了一个两层的“街头美术馆”。
▼街头美术馆鸟瞰©贾然
在周边三大百年以上的古建筑围合的广场上,UAO用现代的构件和古典的建筑对比并置,增加场地的吸引力,从而达到更加开放和多功能复合使用的公共性。UAO也希望利用自己的力量做些公益设计,助力武汉,回报社会。
穿越周边的巷子,则用竹子遮盖住围墙,每个小院落里保留了原有的树木,但利用门洞嵌套的透视魅力,把几个院落串联起来。
竹子遮盖的围墙
赵奕龙
保留原有树木的小院落
赵奕龙
▼改造前的门洞©UAO
▼改造后的门洞©赵奕龙
▼透视的魅力
赵奕龙
▼可以休憩的新空间
赵奕龙
「5」并置
历史街区的景观和室内改造,并不是因循守旧的过程,反而应该植入新的元素,体现当代感。这些新植入的部分,运用钢结构、玻璃等当代的材料,与旧建筑的红砖、水泥形成对比;将新与旧并置在一个空间里。
▼钢结构与玻璃的运用
赵奕龙
在场地边角的位置,原有的小楼增加了新的疏散楼梯,UAO通过外包钢结构和彩色玻璃,将本来一个消极的空间,变成院落空间的端景。
并置尤其体现在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平和打包厂作为百年历史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建筑设计单位按新的规范增加了楼梯和电梯间。UAO针对新增的公共电梯间等位置,用黑色钢板为主要设计元素:钢板材料具有可逆性,尤其是和历史建筑的砖墙材料进行强烈的对比;钢板被运用在楼梯栏杆和栏板、电梯间主题墙面、卫生间隔板造型以及屋顶花园等部分。钢板结合楼栋分区的大尺度英文大写字母灯箱,形成具有非常当代性的表达。
分区主题彩色涂料的应用,标示出各个楼栋的主题色,便于访客快速到达指定楼栋和楼层。
其他非重点公共部分,设计只变成“导则”存在,只对场地进行简单的整理,增加安全设施和照明设施,只为彰显建筑的原有风格和空间特色。
「6」结语
平和坊的景观和室内公区设计,既遵循将各区域建筑空间织补在一起的原则,也遵循新的设计与老建筑保留一定距离的原则。这不仅是物理距离,更多的是设计的年代距离、材料质感距离和空间尺度距离。尤其在空间上,在每一个尺度空间上,都将各个年代的材质集中地进行了展示和对比:红砖、花岗岩、自流平、钢板等。
保留原有空间的老的味道,并展现新空间的韵味,将他们并置,又织补在一起,是本次改造设计的重点和核心。
项目基本信息景观和室内公区改造设计团队:UAO瑞拓设计项目位置:江岸区一元街街道青岛路10号,武汉主持设计师:李涛团队成员:邹月勤、张杰铭、王纤惠、孔繁一、李莉霞、龙可成、胡炳盛、晏罗蒂、苏张希摄影:此间建筑摄影-赵奕龙、NatureSpace建筑摄影-贾然中文:李涛·了解更多·武汉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景观改造记亲切与距离
MINI IS BIG之“自寻短建”UAO短,思考的是临时性;长,思考的是再利用
滴滴打船
UAO为麓湖带来的湖麓三兄弟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