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阳普生鲜勤海店(原勤海菜场)正式投入运营。项目从前期策划到施工完成历时一年,是予舍予筑介入城市更新的又一创新实践。它让我们看到,设计如何回应复杂的在地环境和迫切的改善需求,为公众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场景,创造社会价值。
从传统菜市场到社区邻里中心,改造并不只是改变“脏乱差”的买菜环境那么简单。而是将菜场原本单一的“买菜”功能扩展到包括了生鲜超市、餐饮、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业态,表面上看只是功能的延展,而其深层次的意义更在于对社区居民“精神需求”的满足。
(建筑改造前和改造后)
鸟瞰图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社交距离越来越大,而在菜市场这样天然的社交场景中,却又不具备舒适的空间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进一步的联系。人们不可能一手拎着现杀的鱼,一手牵着贵宾犬在杂乱的环境中交谈甚久,而是需要一个温馨舒适的空间,吃盏茶,拉拉家常。
(改造前和改造后:室内空间更开放,增强购物体验)
“十分钟生活圈”、“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商业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就本项目而言,设计基于“屋檐下”的概念,在13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中实现了生鲜超市、餐饮、“邻里会客厅”、社区服务、健身房、花店等不同的功能业态,为周边“一公里”内的居民的生活、休闲、服务等提供便利,也为新鲜有趣的活动发生营造场所。
“屋檐下”的集市概念从室外延伸至室内,木格栅吊顶设计不仅增加空间的“温度”,也利于室内烟油的排放和空气流动。从木质吊顶到休息区的原木色的书架、坐式台阶,空间采用了大量温暖的颜色和材质,创造温馨舒适感。
共享区域为社区活动的举办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场所,周边的居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日常闲暇终于有了休闲、娱乐、社交的场所。
项目沿街立面强调室内外空间的互动,并根据不同商铺的属性灵活设计,以玻璃窗和金属铝板为主要材质,既保留了视线通透的效果,又能满足内外不同功能的需求。
开放的共享厨房以清新的薄荷绿点缀,居民可以在各个摊位采购新鲜食材自助烹饪,也可以约上好友,带着孩子参加一堂烘焙课。食物的热气升腾,香气在“屋檐下”流动,温度、气味、色彩作为空间不同的“作料”,创造出了这幅活色生香的市集图景。
睦邻中心,将原本散落在街边的裁缝、修锁等便民服务集合在一起。大妈、阿婆趁着缝纫机“踢踏踢踏”的间隙和裁缝聊聊家长里短;爷叔们在修伞配锁的时候话话自己的英雄当年。平凡人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这里发生,烟火之气没有消失,只不过以一种稍微精致和优雅的方式呈现。
儿童活动中心的设计以明黄为主色调,充满了童趣。游乐设施置于空间最核心的位置,落地玻璃窗和沿街的玻璃窗设计一方面是出于采光考虑,让空间尽可能宽敞明亮;另一方面玻璃的通透性无论在哪个视角都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与其所在的周围环境建立更多视觉联系的机会。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一起逛菜场,可以把孩子放心地留在里面玩耍,挑鱼捡肉的同时,回头便能透过落地窗瞧见孩子们在里头嬉笑打闹,有种家的温馨。这种互动和交流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也为室外的人员创造了生动有趣的界面。
公共餐饮区温暖的灯光和现代的配色是附近居民的“深夜食堂”,哪怕孤身一人也不觉“可耻”,因为温暖的灯火和一晚热气腾腾的馄饨就足够疗愈人心。
上海的城市更新从大型的工业遗迹改造,光鲜亮丽的历史保护建筑改造,深入到了这片隐匿在高楼大厦背后的“草莽江湖”——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文化肌理——菜市场,我们有幸作为其中的一支力量参与其中,推动其升级和更迭,意义更重大的还在于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关注社区,通过设计去激活社会关系和人们参与社区营造的创造力。
---
项目名称:阳普生鲜勤海店改造
项目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市光一村115-116号
建筑面积:1379㎡
主持设计师:许异、陈潇、李志强、高善通
设计团队:庞禹、胥俊峰、杨环利、周雪莹、宗千翔、冀帅
设计周期:2018.12-2019.8
施工周期:2019.8-2019.11
摄影师:徐皓宇、庞禹
{{item.text_origin}}